有人说,只要效益好了,增长率降到6%—6.5%也属正常。但问题在于,以钢铁为龙头的重化工业已进入零增长阶段。政府消费大幅度压缩,个人消费在新的代表产品如新能源汽车等出现高潮以前,只能是常态增长。那么,GDP新增部分只能依靠出口和第三产业。如果此时货币政策过于保守,硬着陆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存款准备金率逐渐降低,但不降息钱只能到银行,到不了企业。目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7%-8%,到企业15%左右,到小微是20%,到农业更高。降低中间环节是必须的,降低基本利率更是必要。
这次降息是央行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的措施之一,也是防止通缩的有力之举。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不要忘了来自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教训。比如,德国牢记当年法西斯借恶性通货膨胀上台,多年来不搞通货膨胀,保持了自己国家的稳健和竞争力。但用这种做法主导欧盟不行。欧盟面临南北差距问题、货币统一和财政分散不一致问题,在没有统一主权的情况下,德国仍然坚持反对通货膨胀,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不能不说有这方面的原因。
至于美国,其在1929—1933年大危机以后搞双重标准。国内基本上就是搞宽松,滥发的美元可出境让全世界慢慢消化。但它对别的国家却非常之狠,1949年派大通银行董事长道奇去日本搞紧缩,要砍掉“高跷经济”的两条腿:美国援助和财政补贴。结果日本经济滑坡失业大增,依靠朝鲜战争才摆脱危机。
在那以后,推崇紧缩和毕其功于一役的“休克疗法”在拉美、亚洲和东欧地区导演一幕幕休克悲剧,资产大幅度缩水,西方资本趁机兼并,其根本利益就在于此。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再迷信计划,但却有些迷信市场。中国一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市场万能论者,满脑子“宏观紧缩才能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想把增量改革变成存量调整,来一个痛快的。多亏决策者没听他们的,中国经济还是在发展中逐步调整。目前,既然我们已经看清了通货紧缩是主要危险,那又怎么可能在全世界一齐反通缩,中国搞对内紧缩呢?又到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头脑要清醒,要把稳定增长放在第一位。
(环球时报 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