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支持降息,破除市场迷信
分享
     3月1日起央行启动新一轮降息的消息引起广泛关注。在诸多讨论中,有人提出反对声音,称在经济下行和“调结构”的当口,维持宏观紧缩才对。对此,笔者不以为然。年初以来,全世界已有十多个央行降息,美国主流舆论去年唱加息调子,现在也改了。人民币出现贬值预期并在浮动中不断贬值是趋势,只要贬值,国内货币量就减少需要增发,这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预防通货紧缩。硬挺着不降息,除了加剧通货紧缩外,没有什么好处。

  有人说,只要效益好了,增长率降到6%—6.5%也属正常。但问题在于,以钢铁为龙头的重化工业已进入零增长阶段。政府消费大幅度压缩,个人消费在新的代表产品如新能源汽车等出现高潮以前,只能是常态增长。那么,GDP新增部分只能依靠出口和第三产业。如果此时货币政策过于保守,硬着陆的可能性不是没有。

  存款准备金率逐渐降低,但不降息钱只能到银行,到不了企业。目前金融机构贷款利率7%-8%,到企业15%左右,到小微是20%,到农业更高。降低中间环节是必须的,降低基本利率更是必要。

  这次降息是央行维持稳健货币政策的措施之一,也是防止通缩的有力之举。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不要忘了来自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教训。比如,德国牢记当年法西斯借恶性通货膨胀上台,多年来不搞通货膨胀,保持了自己国家的稳健和竞争力。但用这种做法主导欧盟不行。欧盟面临南北差距问题、货币统一和财政分散不一致问题,在没有统一主权的情况下,德国仍然坚持反对通货膨胀,欧元区的债务危机不能不说有这方面的原因。

  至于美国,其在1929—1933年大危机以后搞双重标准。国内基本上就是搞宽松,滥发的美元可出境让全世界慢慢消化。但它对别的国家却非常之狠,1949年派大通银行董事长道奇去日本搞紧缩,要砍掉“高跷经济”的两条腿:美国援助和财政补贴。结果日本经济滑坡失业大增,依靠朝鲜战争才摆脱危机。

  在那以后,推崇紧缩和毕其功于一役的“休克疗法”在拉美、亚洲和东欧地区导演一幕幕休克悲剧,资产大幅度缩水,西方资本趁机兼并,其根本利益就在于此。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不再迷信计划,但却有些迷信市场。中国一些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和市场万能论者,满脑子“宏观紧缩才能推进改革和结构调整”,想把增量改革变成存量调整,来一个痛快的。多亏决策者没听他们的,中国经济还是在发展中逐步调整。目前,既然我们已经看清了通货紧缩是主要危险,那又怎么可能在全世界一齐反通缩,中国搞对内紧缩呢?又到历史关键时刻,我们头脑要清醒,要把稳定增长放在第一位。

(环球时报 杨帆)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