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剑雄说,他看到一个数字,有8000多名记者——记者比代表委员还多。据两会新闻中心统计,今年有3000多名中外记者报名采访全国两会——为什么有8000多名呢?我所知道的是,很多地方和媒体派了庞大的记者组随代表团进京,很多记者没有采访证进不了大会现场,就在代表委员驻地附近住下,抓住机会找熟人带进驻地酒店采访。
全国两会,那么多代表委员,很多地方领导参加,一些地方媒体围绕本地官员和代表委员进行采访,报道本省代表团的讨论情况和本地领导的讲话,当然也要加入追明星、追高官、追专家的全国新闻大战。每个省、每个市、甚至很多有代表委员的县,报纸、电视、电台、网站都会派出“两会报道组”,否则似乎就会有“缺席”之感。中国那么大,那么多县市,代表委员来源那么广泛,记者扎堆是必然的现象。不知道今后随着地域观念的淡化、全媒体的融合和“围着地方领导转”观念的弱化,两会上庞大的记者群会不会瘦身?
其实,相比国外类似一些重要公共事件的新闻大战,两会记者并不算多,但抢新闻时的无序,追明星,拼体力不拼思考,爱扎堆不会另辟蹊径,加剧着两会新闻战场上的拥挤。喧闹的扎堆场景,仿佛不是新闻大战,而是记者赶集。
一个知名记者谈过她的两会采访体验:在采访中,她不去扎堆凑热闹,不追明星,不挤人民大会堂、部长通道,而是守在人大分组审议的现场,因为这里最能反映参政议政的真实全景。如果记者都有这种意识,不去人民大会堂门口堵明星堵部长,而是分散到各个分组审议现场去挖新闻,既不会出现新闻同质化和话题碎片化的尴尬,也不会像现在那么扎堆了。越扎堆越热闹,真正的新闻越少。
葛剑雄所言“正是由于媒体资源过剩,才导致有些媒体追星和娱乐化”的逻辑其实是不成立的,媒体太多并不必然导致记者追星,纯粹是没找准角色位置所致。
记者扎堆上两会拼体力抢新闻背后的原因也很值得玩味,很多媒体之所以这么看重全国两会,记者这么爱跑两会,有着“过了这十来天”就抓不着部长和代表的心态。想采访部长,难;想找个人大代表,难;想找个领导谈谈当地敏感话题或热点新闻,难;而两会把这些都“逼”到了一起。如果“两会”不只是被压缩在这短短十来天,而回归其常态运转的日常政治,记者不必过度关注两会,新闻资源也不会集中压缩在这几天了。
(中国青年报 曹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