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跑比赛中上演的殴打,是纯属偶然的冲突,还是精心安排的“策略”,现在还很难说。但是从专业到业余比赛,弥漫的这种不正之风,是值得警惕的。
现如今,跑步演变成了一项潮流运动,方兴未艾。各地举办的跑步赛事如田地里的韭菜一般,割完一茬又长一茬。但“萝卜快了不洗泥”,跑步行业的一些弊端正逐渐浮出水面。
据《华商报》报道,日前,在西安举行的全国10公里路跑联赛出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一幕。来自兰州的选手张宝强参赛途中,两次被其他参赛选手殴打。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跑完全程,并获得了男子10公里专业组的亚军。
涉嫌打人者来自5公里公开组。他身上的参赛号码清晰可辨,组委会(赛事承办方)一开始却无法按图索骥,查实其身份。在引起莫名惊诧的舆论波澜后,组委会声明将协助公安机关破案,随后有媒体称打人“凶手”已被找到,但并未披露打人原因。
打人者是否蓄意为之,我们不得而知。虽不能排除对方受人指使的可能,但跑步比赛参加选手众多,选手争抢位置时难免发生身体上的接触或者言语上的口角,也存在双方因此引发冲突的可能。
不过,从相关报道来看,赛事的组委会存在若干失职之处,表现不够专业和职业。根据张宝强自述,比赛六个组别同一起点同时出发。这种做法只会贻笑大方。根据规范,专业组的起跑应该与业余组区分开来。张宝强是专业组选手,而打人者则是出自5公里公开组,亦即业余爱好者。如果分别起跑,打架事件便无从谈起。这也是国外各类正规赛事绝不可能出现的情形。
出人意料的赛场冲突,也让很多人想到国内一些赛事中频频上演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竞争策略”。全运会赛场田径、自行车、皮划艇等项目,均出现过暴力干扰比赛的行为。据说还有精密“策略”,比如有人负责领跑、有人负责干扰,不惜以牺牲一些选手的方式,帮助重要选手夺得更好名次。而名次背后则是具体的利益。这次殴打长跑选手是否属于此类情形,还很难说。但从专业到业余比赛,弥漫的这种不正之风,是值得警惕的。
对此,监管部门不应该袖手旁观。在承接一项跑步赛事时,作为主办方的各地体育局应该严格审查赛事承办方的资质,明确责权利,同时在比赛前后协助他们规范流程。跑步这项运动对场地要求低,赛事成本并不高,备受各地体育局青睐。很多时候,一些地方眼睛里只盯着政绩,忽略了对承办方的监管。
跑步比赛中出现殴打事件,性质恶劣,可说是长跑运动发展中遇到的“成长烦恼”。不可听之任之,任何赛事一旦歪风盛行,就无法保持长远影响力,有违公平竞赛的本质。
(网络 new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