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刚召开的全国公安机关改革办主任座谈会上,释放了“小型汽车驾驶人自学直考、自主预约考试、异地考试”将展开改革试点的消息。对新政,媒体纷纷点赞,毕竟对学车人来说,不必集中参加驾校学习,避免了浪费大量钱财、时间和精力。
不过,改革是否真能实现,全叔不乐观,毕竟,改革动了很多人“摇钱树”。
中国驾考市场需求正高速增长,2014年底,中国机动车驾驶者才突破3亿,考虑到庞大的人口基础,驾考市场“钱景”诱人,2015年,部分城市学车价格已突破万元,“上市驾校”毛利率普遍突破50%。毫无疑问,这是个诱人的产业。
与此相对应的,是市场服务的提供方受行政管制限制,管制方式有两种:
一是对办驾校设置各种门槛,致驾校数量不足。你想办个驾校挣钱吗?首先,有些地方政府规定开驾校要满足各种各样条件,比如场地多大、教练多少,这些条件是否真的合理并有利于安全,外人无从了解。老实说,这手伸得有点长了,驾照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道路安全,政府只需要把好考试关即可,既然政府都允许自学考试,那至少说明关于驾校条件的各种限制也是可以讨论的。政府做好中立角色,不符合驾考需求的驾校自然会被市场淘汰,何需政府“劳心劳力”。
其实,有时候规定是一回事,尺子还是在政府手中。《华西都市报》2012年报道,李祥打算在内江投资开驾校,并依据内江市相关规定提交了申请,然而运管处不同意,回复称,“内江市驾校培训能力已满足社会、市场需求,新增驾校浪费国有土地和有效资源;行业近期未确定新增驾校的计划;新增驾校社会矛盾大,不利于机动车驾驶培训行业稳定,影响现有驾校的正常经营”。这个回复很有“趣”,市场经济中,一种服务是否已满足社会需求,有一个重要指标——价格,当价格下降时,说明供给已较为饱和了,政府部门有什么通天的本事来替代成千上万市场参与者的判断呢?“行业没新增驾校计划”就更费解了,开个驾校还需要行业共同体承认?去卖菜需要隔壁卖鱼的同意吗?其实,最后一句“不利行业稳定,影响正常经营”才是有关部门的真心话,翻译过来就是:大家都来办驾校,有人利益就受损啦!
二是有意无意对预约考试数量进行限制。好吧,就算你已成功地办了一所驾校了,可是,假如你和车管部门关系不好,预约不到考试,你的生意就惨了。
供需的不对应,造就了车管部门与驾校特殊的利益关系,驾校通过向一些车管部门输送利益扩大生意,一些地方的车管部门则通过行政性准入限制,并依靠驾校这个“中间人”牟取利益。这是近年来媒体曝光的一系列驾考乱象的根源。
比如隐性费用问题,有学员反映:“不给好处,就会在报名之后迟迟不笔试、笔试之后迟迟不上车、上车之后迟迟不路考。”安徽芜湖一名驾校学员表示,驾校一直以“考位不足”为由拖延考试时间,无奈之下,他只好“托人”帮忙,终于参加了考试。这种例子很多。
广东湛江驾考窝案也颇为典型——当地车管部门主要有两种收“红包”方式:一是驾校直接抬高报价或收取额外费用,交给考官;二是教练收取,驾校充当中间人角色,串起了“学员—驾校—车管所”利益链。令人惊讶的是,除湛江市车管所原所长受贿22万被判刑10年外,光39名涉案考官主动上缴的红包就达2100余万元,甚至每科考试都有公开的“红包行情”:桩考100元、路考300元等。嗯,有些地方的车管所就是这么“吃票儿”。
其实,如果驾考市场真是一个法治、公平的市场,上述现象不会大量出现。供需不对应,抬高了驾照市场价格,造就了大批既得利益者,而这些既得利益者,又是驾考政策的实际执行者,他们当然会倾向于维持目前这种利益格局。
(网易新闻 陈几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