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华琼:跨撒哈拉商路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分享
     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旨在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虽然政治、经济和文化缺一不可,但以史为鉴,古丝绸之路为后人留下的最宝贵遗产不是丝绸或其他商品,而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笔者想从文化视角,通过比较丝绸之路和非洲的跨撒哈拉商路,探讨如何在今天的中非合作中推进文化互鉴并使其促进“一带一路”建设。

  丝绸之路我们大都比较熟悉,不必详述,在此简要介绍一下跨撒哈拉商路。撒哈拉(Sahara)是阿拉伯语的“沙漠”,它东起红海,西至大西洋,北达地中海附近,南抵萨赫勒。撒哈拉岩壁上画的车道表明,古代西非早已与北非有商业往来,后因沙漠化的加快才中断。在骆驼被广泛使用后,又出现了联系南北的撒哈拉商业网。撒哈拉商路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伊斯兰文化传播。虽然因各种原因,商路最终衰微。但总的来说,撒哈拉在非洲的历史长河中发挥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纽带作用。

  对比丝绸之路和跨撒哈拉商路,两者均呈现当沿途或两端有强大的政权出现时,经济发达、道路畅通、文化昌盛,集中反映在沿途的城市繁荣,如中国的长安和敦煌、非洲的瓦拉塔和廷巴克图等。但这些城市均以其文化底蕴而著称于世。因此在审视当今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以及亚非合作问题时,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文化的影响力。

  文化虽然不是生产力,但可以根植于民间,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可不问当地的文化习俗和宗教禁忌。除去丝绸之路上的欧洲部分,亚欧大陆上的“丝绸之路”和非洲的“跨撒哈拉商路”,虽然在内容、命运和作用方面不尽相同,但却呈现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即“伊斯兰文化”居主导地位。作为对古丝绸之路的复兴和扩展,现在“一带一路”上的亚洲部分,除了南亚的印度、缅甸和泰国之外,绝大多数也是穆斯林国家。既然伊斯兰文化是这两条商路上的主流文化,那么我们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深化中非合作时,都要面对中国文化如何与伊斯兰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问题。

  实际上,“一带一路”上的人类交往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每个人都是某种文化的载体,他们既可以学习对方的文化,也可以传播自己的文化,还可以坚守自己的文化。这是文化相遇时可选择的三种态度。中国文化偏于保守,笔者喜欢称之为“长城文化”,但也可以在坚守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格物致知。现在“一带一路”的立足点就是对外开放,这也需要我们一方面要输出和传播自己的文化,另一方面也要学会拿来。

  今年是万隆亚非会议召开60周年,亚非合作已进入新的时代。本着万隆会议倡导的“平等互利”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当年在会上提出的“求同存异”精神,传播中国的文化,同时取回非洲的文化精髓,这样的文化交流将为“一带一路”规划目标的实现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环球时报 潘华琼)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