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商务部宣布2014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达到1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4.1%。按照目前发展的趋势,中国对外投资增速将继续快于吸收外资,即将成为净对外投资国。要是考虑到境外投资收益再投资等因素,实际上我国已经成为净对外投资国。
无独有偶,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对外发布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FDI)目的国。这是中国第一次在此方面超越美国。中国首次出现这两个年度数据“第一”,值得关注与思考。
首先,中国的净资本输出国地位是由4万亿美元的巨额外汇储备支撑的。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制定优惠政策吸收利用外国资本,形成制造业立国的“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基本产业格局。特有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使得中国在全球供应链居于中间地位,导致了对能源、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催生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特别是到境外开发能源、矿产等资源性投资的大幅度增加。
其次,中国的净资本输出国地位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从劳务和技术输出进行境外工程承包开始,而真正的“走出去”开展境外投资也就是近20年的事。尤其最近10年出现联想收购美国IBM相关业务、三一重工收购德国工程机械巨头等现象。这一系列跨国并购行动,表明中国已经具有一定的资本优势和管理实力,在“走出去”中积极参与分享全球技术、市场、人才,而不是分享初始的、低附加值的能源原材料。
最后,中国的净资本输出国地位预示着“两大转变”的开始。这“两大转变”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投资”转变,人口红利向资本红利转变。其中,中国企业寻求资本红利不但在我国国内获得,还需要在全球技术、人才和消费者所在地获取。
当然,对于中国成为净资本输出国的情况,也需要关注影响FDI净流出的多元因素,特别是资本的基本属性是“趋利避害”这一决定性因素。
在全球资产配置行为中,趋利是寻求更高的投资回报,也就是在寻求对优质资产、领先技术等资源的控制权,获取跨国竞争必需优势。中国虽早已经是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遭遇国际社会的反补贴与反倾销等贸易摩擦也是最多的。经典的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认为,对外投资可以是对外贸易的替代行为。这就不难理解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业企业“走出去”与本土企业合作、合资经营,规避“双反”和关税。
(环球时报 李福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