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所言“香港接待能力有限”是实情,内地游客大量增长同时带来正负两方面的效应,为减少负效应而调整自由行的政策,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
但应当指出的是,这是项技术性调整,两地舆论都不应将之政治化。香港少数人激烈反对自由行的做法不应受到鼓励,一旦做出调整,不应被视为对那些人的让步。
自由行施行于2003年,当时正是香港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也是香港主动吁请中央批准自由行,才获同意的。那之后的自由行极大刺激了香港旅游经济,也增进了两地民众的交流。没有自由行,香港恐怕难有今天的繁荣。
香港继续需要自由行是不容置疑的,但抑制内地游客过快增长也确有必要,这两种需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把香港的社会问题都归咎于自由行是冲动和轻率的,如同内地互联网上有人呼吁“抵制香港游”一样荒诞不经。
香港舆论还需对自由行的利弊放平心态,对它导致的一些局部性问题持包容心态。比如黄金周期间主要旅游场所人满为患,某种商品被“买光”等现象,任何旅游城市都可能遭遇,中国内地旅游城市也都有过这些困扰。在刚刚过去的春节,日本的马桶盖据称被中国游客“扫荡一空”,但日本舆论没有因此而抱怨。
至于香港一些人认为自由行带来的好处被少数商家占有了,并导致香港物价上涨、房价高企,普通民众的生活反而受到损害,这些恐怕主要得靠香港内部的管理协调,反对自由行是搞错了解决问题的方向。
香港舆论对中央的期待确实很高:既要有自由行,帮助促进香港经济的繁荣,又要使入港的游客总量恰到好处,从而实现香港各个群体的利益最大化。而事实上,这样的拿捏很难做到。
一旦开放自由行,游客的人数可能“过多”。一旦管起来,游客的人数又可能“过少”。这恐怕是常态的真实面貌。把游客人数控制得恰到好处很可能是理想化的要求,更何况,香港不同群体对“恰到好处”的理解各不相同。
自由行政策应保持基本稳定,这是香港社会的利益所在。控制是必要的,但措施应当合理,取得内地游客的理解。切不可给内地人留下香港不欢迎他们的印象,谁在香港制造这种印象,他们就是香港经济社会发展不负责任的搅局者。
我们相信,如果香港特区政府主动提出一些收紧措施,内地方面总体上会积极响应。但香港舆论不应期待这样的调整会是丝丝入扣的。香港舆论的豁达是该问题能够逐渐化解的重要条件。
中国内地游客的出境游进入高速增长期,而周边可替代香港的旅游目的地有很多,它们有些在针对中国内地游客设计类似“自由行”的制度安排。香港对反内地游客言行的制止与引导应当与收紧自由行同时进行,这样才能长期保持它相比于其他亚洲城市争取中国内地资源的优势。这无异于是维持香港21世纪繁荣的一条生命线。
(环球时报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