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曾出现过以欧洲、中华帝国和美国为核心的不同类型的国际关系,其价值观也截然不同。17世纪,由罗马帝国内战演变成全欧洲的“三十年战争”结束时,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欧洲摆脱了中世纪的国家关系,开创了强调国家主权至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现代国际关系。在价值取向上,欧洲各国达成一致,各国不再相互灌输本国的宗教信仰,实施均衡外交。
朝贡制度是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传统关系的主要形态,进而形成了宗主国和朝贡国之间一种以道德为基础的互惠关系。从文化角度,中国征服朝贡国的是以儒家文明为基础的中国生活方式而非武力;从经贸角度,利益互惠的商贸往来时常发生;从政治角度,中国尤为重视的是中华帝国的威望,满足中国中心主义的假想,其次才是政治防御功能。朝贡制度绝大多数时候并没有形成实质上的从属关系,例如实行朝贡制度数百年的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关系最封闭、最保守的时期。中国更多奉行的是政治上不作为的政策。
美国在国际关系伦理上自居“山巅之城”,处于道德高地,是上帝的选民。基于“山巅之城”认知图景的美国威尔逊主义认为,善与恶是不同层次,善是高级的,恶是低级的,善包容了恶。作为上帝选民的美国必须推行普世价值,以共同价值为基础建立世界体系。由此可见,美国在外交价值层面的自大超过了历史上任何国家。基辛格曾批评威尔逊主义过于天真,造成美国的孤独。事实上,美国推行普世价值与经济上、军事上的实力结合在一起,使美国具备了霸权主义的特征。
“亲、诚、惠、容”的中国外交价值观秉承中国文明的精髓,拥有更为丰富的现代国际关系内涵。“亲”体现了中国同周边国家山水相连、人文相亲的天然亲近感。“诚”是讲中国处理周边关系诚心诚意的态度。“惠”具有现代外交的内涵,指建立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容”倡导包容与尊重。
“亲、诚、惠、容”的中国外交价值观不同于古代的朝贡思想和美国的威尔逊主义,体现了国际关系中的平等,而不是朝贡制度中的宗藩关系,也不是单边霸权和天然的道德优越感。它们不仅内嵌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彰显中国以周边外交为统领的外交战略的出现,准确表达了中国处理周边关系的价值准绳,也表达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理念,体现了国际关系中的中国特色、中国方式,在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发生危机、国际体系处于重构期的背景下传递了中国声音。 (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