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质疑与批评,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常态。以质疑求真相,以批评促改革,常常收效显著。但近日,某些对慈善事业的质疑与批评却屡屡被证明失之偏颇,最终“误伤”了人们捐助困难群众的积极性,得不偿失。
当台风肆虐、当地震来袭、当洪水咆哮、当旱情告急,处于困境的人们翘首渴盼着帐篷、食品、药品等生活用品。这时候,尽最大可能激发人们的捐助热情应该摆在第一位。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何妨先行善,后质疑?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灾难摧毁了别人的家园,泪水却模糊了我们的双眼。此时此刻,人内心深处的善喷薄欲出,往往率性而为,不会思前想后。
质疑者担心善款是否会被贪污、挪用,能否真正到达需要的人手中,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担心如果由来有据,当然可以通过公众媒体或自媒体曝光,呼吁他人警惕某些“有猫腻”的慈善机构或借慈善之名行骗者。但质疑者若仅凭道听途说便做“有罪推定”,批评者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未免刻薄。
对负面信息“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在网络时代教训不少。7、8月份,台风登陆华南沿海,地震突袭云南鲁甸,当善良群众忙着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的时候,却总有些谣言和质疑在干扰大众的视线。
我们应该警惕那些谣言或话题制造者,他们只顾利用灾难的高关注度来扩大自身影响,却完全没有考虑灾区群众的切身需要。我们也应警惕网络谣言或无端质疑迅速传播的土壤,那就是人们对有关机构总抱着“有罪推定”的心态。
诚然,某些人贪污挪用善款的情况的确存在,但个人能代表机构吗?几个人能代表中国整个慈善事业吗?肯定不能。但在舆论场中却并非如此,一颗老鼠屎,立刻就能搅坏一锅粥。一个未经证实的贪污挪用事件,就能引爆大众对整个慈善事业的质疑。
我们常说,世上还是好人多。套用这句话,从事慈善工作的人肯定还是好人多。当他们不顾危险为灾区忙碌奔走,送钱送物时,如果还要承受“莫须有”的罪名,空穴来风的质疑,难道不会感到心寒?
许多“习惯性质疑”者都声称,自己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质疑能促进中国慈善事业的管理透明化、规范化。但无休止、无根据的质疑,只会让中国多数慈善机构失去大众信任,只会让许多有意为善者在行善前止步。
慈善,是人性最美丽的光辉,是人类社会弥足珍贵的情感。慈善事业,是人们将善性转化为善行的桥梁。尽管我们习惯了以质疑与批评的视角来观察社会现象,但对慈善,不妨以善意之眼看待,在证据确凿前别匆忙下结论。
(网络 new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