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对书记母亲捡垃圾“习惯性质疑”
分享

  近日,汶川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一事在舆论场引发不少争议。媒体报道称,由于工作忙,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没时间陪母亲,老人为了打发寂寞,只好隐瞒身份在儿子的“地盘”上天天捡破烂……随后青理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看到新闻后,老妈妈有些生气:“记者骗我说是游客”。老妈妈还坦言,儿子其实很孝顺。

  对该舆论事件做一个梳理,不难发现,对其的指摘与诠释基本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或指责县委书记“不孝”以致母亲上街捡垃圾,感叹老人“捡的不是垃圾,是寂寞”;或质疑该新闻反映出的书记勤勉廉洁只不过是表面现象,甚至认为此事被有意放大,为官员“拍马屁”。当然,也有不少正面的声音:有网友说对此应该点个“赞”;还有网友说,这折射出的是民本情怀,让我们为此致敬。

  不同观点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外界在评价时或许都忽略了一个前提:在当事人看来,捡垃圾或许只是一件非常单纯、平常的事,母子之间不具有什么戏剧性冲突,也无意通过媒体将此事广而告之。报道中有个细节提到,为了坚持自己的小爱好,母亲与儿子天天“打游击”——原来捡垃圾充其量只是老妈妈的一个“爱好”,而母子之间的捡垃圾争辩,也不过是让人顿生笑意的“打游击”。从老人对报道播出后的不满并重申儿子孝顺,还能说明两个问题:一则,外界对该报道的种种诠释有些过于夸张和复杂了;二则,此种夸张直接干扰了老人的正常生活,让她甚至“有些生气”。

  与其说过度诠释是因为“县委书记母亲”这个标签,倒不如说这更像是一种习惯性的质疑与发作。网络的发展让信息传播更加快速、便捷,也为更多人发声提供了相对自由的平台,这自然是种进步。但这种快捷与自由,是否也消磨了公众去还原事件本源的耐心?面对不断发生的舆论事件,不少公众会惯性质疑,会猜测当事人的复杂动机,自以为是地“发掘”一些意义。但当“不一样的真相”浮出水面后,公众是否还会回头进行再思考?众声喧哗的网络世界里,不理性、不冷静地盲目发声,只会加剧舆论环境的泥沙俱下。

  其实,“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不过是一则真实的中国故事。如果一定需要某个观察的视角,笔者倒认为,此事从本质上折射出“老漂族”的难题。在这样一个流动的时代,县委书记的母亲晚年离开老家投奔儿子,这和许多不得不离开家乡、漂泊到子女身边养老的父母一样,尽管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但他们要面临因漂泊异乡产生的孤独与不适应等问题,由此,才会出现“捡垃圾”等看似与身份不相符合的行为。如何为“老漂族”找寻一片精神慰藉之地,这才是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最核心与攸关重要的事情。

(海外网 newsman)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