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墓地来比法拉利,若不是嘴拙,就是这位副局长的逻辑水平堪忧。去一个地方,的确再不济可以走着去,但人死就不是那么回事了,总要找地方埋,而不可能一直将肉身摆在家里,又或者随便弃在路边的什么地方。显然,这需求比买房还要刚性,且经不起等待。倘若这样刚性的服务已贵如法拉利,那就是市场和管理者的问题,怎么能反过来说是死者的欲望太大呢?更何况人生走到了最后一程,希望用有限的积蓄谋求一个好的归宿,也算是人之常情。此时叹价之高,其心也悲,其声也哀,何谬之有?
在“死不起”的应对之道上,副局长急于向公众推介其他节地环保安葬方式,也不过是在偷换概念。没人否认,这些安葬方式既节约成本又环保低碳,简直想想就可以被感动到,而像骨灰撒海之类的做法,政府还要发放补贴,一切看起来再贴心不过了。但问题在于,国人千百年来都讲究死后要入土为安,这些年大家好不容易才接受烧了再埋,现在您连埋都打算彻底省掉,是否要求苛刻了点。人人都有生的权利,也有入土安葬的权利,响应政府树葬海葬确乃深明大义,而要求钻进廉价墓地也同样合情合理。
所谓“死不起”,归根结底是人的殡葬需求超出了个人经济和外部环境的承受能力。从外部环境的角度说,不止北京,很多城市殡葬用地都十分有限,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这一点还会越发突出。至于购买力感受,老百姓的体会来自垄断的殡葬服务市场。多年来,相关部门在其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政事合一,早就是个老话题。而市场和公益不分开的结果,注定就是老百姓被“死不起”所绑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民政部门正是那个造“法拉利”的,他们迎宾的门常打开,又怎会承认“死不起”呢?
其实无论是否死得起,那天若真的来了,死人压根管不了这个问题。真正操心的是活人,当土地越来越金贵,如何体面地满足每个逝者的遗愿,考验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水平。在此之前,则首先要学会尊重。
(南方都市报 小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