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经济下行无碍“中国世纪元年”论断
分享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前段时间提出2015年是“中国世纪元年”的论断,引起很大争议。笔者认为,作出这一论断需要两个叠加意义上的独特视角:一是需要将“百年”作为增长的“单位年度”来对待,二是需要将人类约200个国别经济体作为“整体”来审视,以探究其周期性规律。这种挑战人类智慧平均数,在超长时程、超大规模、超级复杂对象身上寻找内在逻辑的探索,可谓有关大国崛起的基础理论前沿尝试。

  斯蒂格利茨在提出论断时引用世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认为中国经济在2014年按照购买力平价测算超过美国。但中国不会就此停止,而是将继续前行,并最终改变人类经济增长的世纪版图。这堪称是以中国增长为特征刻画一个新世纪的第一年:元年。然而乖张的地方在于,2014年却是中国1991年以来增速最差的一年。人们不仅会问,“中国世纪元年”的结论还靠得住吗?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当斯蒂格利茨说2015年是中国世纪的元年时,他是以100年为“年度”来思考问题的。以百年作为观察单元,英国在两百年前成为世界超级大国,美国在100年前超过英国,那么中国在100年后的今天超过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事件就可能进入思考范围。2014年,中国出口世界第一,家庭储蓄世界第一。事实上,2014年中国钢铁总量、水泥总量都是世界生产的总和。建筑业处在国民经济体系产业链条的中段,一个国家钢铁混凝土规模多大,大体上也延展出同等规模的物质产品。这是实实在在的物质经济,已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实实在在发生了十年。物质产品份额世界第一是个肉眼观察事实,用数据障眼法“算”不出来。

  另外,很多人对用购买力平价衡量经济规模持否定看法,但事实是购买力平价比汇率平价更好。购买力平价不是汇率平价的替代性工具,而是改进性工具。反过来,汇率平价不是计算经济规模的合适性工具,而是让步性退而求其次的工具。

  比如,从中美两国分别挑出吃穿住行类500件产品,如果在中国购买花了6000元人民币,在美国花了1000美元的话,二者的比价是6:1(目前汇率兑价)。汇率比价是怎样得来的呢?中国大概向美国出口了自己12%的物质产品,美国大概向中国出口了其8%的物质产品,二者之间交易形成的货币比率——汇率,怎么能成为自己其余88%和92%产品的无偏差代表呢?在方法上,购买力平价(包括了贸易品和非贸易品)比汇率平价(仅仅包括贸易商品)的偏差性小得多。不能因为购买力平价在国际贸易中不通用而汇率通用,就菲薄购买力平价在衡量国别经济规模方面的合理改进性。

  当然,如果从短期来看,对“中国世纪元年”的质疑似乎也有道理,因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确实可能继续下行。但这种下行是源于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动调降,其目的是要实现结构优化,但不会造成“失速”。从长时间加以考量的话,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变迁是从骨子里向外走向了现代化。因此笔者认为,尽管中国短期内经济增速下行,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中国世纪元年”论断的逻辑。

(环球时报 )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