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观者看来,随着反腐与八项规定执行的深入,公务员离职现象增多,说明相关改革正在起作用,所以,当是一个积极信号。而在悲观者看来,这或预示着,当前公务员的生存压力确实加大,所以要借此反思公务员待遇问题。这两种逻辑并不陌生,但仅就目前的情形来看,或许都是“合理想象”大于实际。
任何一个行业,出现规模化的跳槽,都离不开内外因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人社部统计仅1992年辞职下海的公务员就超过12万人,这是真正的离职潮。原因很明显:市场经济刚起步,机会多,竞争压力较小,创业成本低。
现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鼓励之下,各行业确实都面临着重新洗牌、转型的机遇,导致各个领域的跳槽现象都在增多。就此而言,公务员中离职意向上升,其实并无太多特殊性。再加上金融等行业受政策影响颇重,也亟须一些熟悉政府工作流程、制度,懂政策、与政府沟通顺畅的人才。这些都是公务员群体离职意向增多的客观外部背景。在这个角度,这样的跳槽心理,或更多只是外部环境的刺激。
从内部来看,尽管公务员的灰色福利等有了较大的压缩,管理上也趋于规范,但较之于其他行业,公职岗位总体仍是一个“含金量”较高的职业。随着潜规则的压缩,一部分并无特别追求的人,确会不排除因为爱好等原因而选择退出,但这同时也给真正想做事者带来了新空间。所以,综合判断,仅仅因为公务员岗位内部环境的变化,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引发离职潮。
如果说公务员的离职意愿确实较以往在增加,但在客观上,它未到具有转折性信号意义之时。更不能将之视为是“官不聊生”的新佐证。相反,对于这部分离职行动,更要提高警惕,防止出现“人走权留”,或者违反相关法规对于公务员在离职后从事营利性活动规定的现象。
无论怎样,相关改革不应该被暂时性的现象所迷惑,致力于公务员职业透明度与规范性的改革,还应继续推进。当这个职业真正到了能进能出,且被社会眼光正常看待的时候,公务员或才称得上回归到一个正常的职业。
(环球时报 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