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嘉琛:“直抒胸臆”的徐铮为何挨骂?
分享
    最近的娱乐新闻其实也挺老套,最轰动的两件事是“高峰聂远打人被刑拘”和“王学兵在家吸毒被抓”。前一起事件涉及明星打人纠纷,属于典型的“不作死就不会死”;后一起事件,出现了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情节——北京朝阳区“群众”举报,因此相对更值得说道。

  吸毒让王学兵成了“劣迹艺人”,随后的各种连锁反应并不难想像。有柯震东、房祖名涉毒连累《捉妖记》《小时代4》《道士下山》等影片的先例,王学兵新作《一个勺子》的前景并不乐观。3月13日,徐铮发微博声援王学兵,“影视作品是集体的劳动成果,由于影视投资方无法预见参与人员的违法行为,因此封杀行动不应溯及既往”。令人没有想到的是,徐铮的此番言论遭到了众多网友的谩骂。

  有两种人会受到“封杀令”的影响:一种是徐铮、王学兵这样的演艺圈人士,他们完全可能因一时之失而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被迫从公众视野中消失;另一种是网上那些谩骂徐铮的普通观众,形形色色的“封杀令”会剥夺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照理说,这两类“受害者”应该站在同一阵营,呼吁减少对文艺创作的不当干预,呼吁尊重文艺创造的规律,但事实上后者却站到了前者的对立面。

  我曾经以为,在境外动画片、美剧、穿越剧等都因各种“封杀令”而受到影响之后,公众在如何对待文艺管制方面应该是有基本共识的。但现在翻看网友们谩骂徐铮的评论才意识到,很多人其实并不反对那些带有行政色彩的“封杀令”,他们只在看不到“武媚娘的胸”或自己钟爱的美剧突然被下架时,不明就里才偶尔吐槽。或许正如一些影评人所说的,“我们身边有许多人都是审查制度的潜在支持者”。

  过去这些年的各种莫名其妙的“封杀令”,已经逐渐改变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已经让很多人开始认同那句“中国人是需要管的”,但问题是,在这种认同的前面,一个作为一切问题的前提被忽略了,那就是艺术创作本身的自由。更糟糕的是,在一种类似“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模式下,一旦开始有人像徐铮那样说出自己的不同观点时,很快就会有一堆人把他视为“异类”而进行“围攻”,正是这种网络暴力迫使很多人变得沉默。

  让一些有思想、敢说真话的人变得沉默,并不是娱乐圈独有的现象。就拿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来说,往年那些敢于仗义执言的“炮手”们,如今大都已经缄默不语,甚至还有代表和委员明确表示不会再“放炮”。其结果是,“祸从口出”成为很多人的处世哲学,原本应该激烈交锋和博弈的场合越来越没有火药味,很多事关公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被避而不谈,它们变成了一群“房间里的大象”。

  “历史将记取的社会转变的最大悲剧,不是坏人的喧嚣,而是好人的沉默。”尽管世间之事很多都不能简单用“好”与“坏”来评判,但可以肯定的是,沉默像传染病一样蔓延,绝不是一个健康社会应有的状态。我们应该相信,校正偏见的永远是不同观点的自由、理性的辩论,而沉默,衍生的更有可能是更大的偏见。

(晶报 汤嘉琛)
【责任编辑:琦琦】
    相关阅读:

    网站介绍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友情链接 | 诚聘英才 | 战略合作
    © 2012 中国随州电视台旗下网络媒体 楚北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
    互联网视听节目AVSP:鄂备2014020 工信部备案:鄂ICP备07503269号 法律顾问:湖北美佳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