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国工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任务艰巨,创新驱动是提升生产力要素水平的原动力。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22.8万亿元,工业品出口占全球的1/7,均居世界第一。当前,我国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集中表现在工业增加值率偏低,近几年只有23%,与发达国家相差10多个百分点。发展的创新动力不足集中表现在科技贡献率不高,大约50%,与发达国家相差近20个百分点。调整存量要淘汰落后、化解过剩,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优增量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创新驱动”包含科技、产品、管理、产业组织、商业模式等。创新驱动一是推进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提升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二是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柔性化,提升生产工具的效率效能;三是推进“机器换人、人控机器”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者素质;四是推进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行业共性技术攻关,掌握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管理创新和产业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属于生产关系的改善,使生产力发展进入新的境界,更具变革性。
其次,工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制造业服务化是工业化的战略取向。2013年,我国GDP占比中三产首次超过二产。工业为服务业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广泛的服务对象;服务业以其低消耗、少排放、就业承载力强等优势拉动了经济,助推了工业现代化。发达国家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占GDP70%左右,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六成。我国目前服务业占GDP48.2%,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比尚无准确统计,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共识。
制造业服务化是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取向。制造业向下游延伸,发展售后服务、专业服务、增值服务、全寿命周期服务,以及电子商务。制造业向上游扩展,提供研发、设计、咨询、信息、节能环保等社会服务。大中型骨干企业通过重组改制、主辅分离将内部服务业务推向市场形成社会服务平台,小微企业通过服务外包分享社会改革成果。制造业服务化不仅使工业企业提高了附加值,得以转型升级,而且衍生壮大了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三,重视发展实体经济,防止和避免工业被“空心化”“边缘化”。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吸取教训,提出“再工业化”“本土回归”“重振制造业”的战略思路。制造业雄厚的德国近年提出“工业4.0”,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先声夺人。我国正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总体看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我国有世界最先进的行业和领域,也有落后的甚至完全依赖人工作业的小矿山、小作坊;我们在谋划工业4.0的同时,要全力打造3.0,甚至不得不补2.0的欠账。
因受西方经济影响,加上自身机制缺陷,我国工业一度出现“脱实向虚”和“空心化”的危险倾向。中央审时度势,及时做出大力支持发展实体经济的决断,已见成效。淘汰落后、化解过剩、产业转移、“退城进园”等都是工业结构、布局的调整,并不是二产的弱化,发展三产也不是要二产退出。如果忽视对工业的专注和投入,以致被“边缘化”,便背离了国情。
工业文明应当而且可以与生态文明相统一,工业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要更加重视节能减排、生态保护。不要陷入“工业有害”的误区,以致阻碍工业化进程。在实现工业化的历史阶段,要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四化”同步发展。经过不懈努力,我国一定会在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迈入世界工业强国前列。
(环球时报 李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