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们所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比如城镇化、国企改革、退休制度和户口改革、反腐,还有利率、汇率的市场化以及社会保障等,这些问题都在逐步得到研究和解决。其中任何一个难点问题都可能对全局产生冲击,因此加强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持续高度重视任何时候都不可放松。
但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不稳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我们除了着力应对热点和难点问题,更需提高解决“盲区问题”的意识。政府决策过程中存在“盲区”会导致改革效果不能普惠整个社会,甚至会在解决一个旧矛盾时产生新的或更多矛盾。
比如在讨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时,很多地方政府开始强调提高“增长质量”的理念,在数量和质量的转换上进行模糊换算。最近,不少地方政府在公布对今年GDP的预测时几乎都调低了原有的高速增长态势,在全国一片“降”声潮中,再听不到高指标的声音,似乎存在一种害怕“枪打出头鸟”的氛围。但这些政府对降低经济指标所给出的主要理由,几乎都是“为了提高增长质量”,这让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高”增长就一定是“低”质量,硬把速度和质量对立起来。
其实这就是一个“盲区”,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地方政府对“增长质量”给出一个可衡量和验收的标准。GDP的变化可用数字给出答案,但GDP的质量可能就不只是提供几个“蓝天”便可蒙混过关的。因为,“增长速度”是个可以“看得见”的指标,而“增长质量”则是必须“摸得着”的干货,老百姓是可以直接感受到的。
既然地方政府都希望提高“增长质量”,那就不妨在涉及民生的问题上下足功夫。我们期望的“增长质量”应该包括老百姓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社会安全指数上升,就业机制安定,养老保障无死角、盲角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每年年底时坦然接受公众的点评,“增长质量”是不是真的提高了,至于那些PPI、PMI、CPI等数据,就留给经济学者们去解读吧。
除了这个例子之外,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盲点”问题未得到足够关注和研讨,尽量减少这些“盲点”问题的发酵效应,是地方政府和企业界应当认真对待的新挑战。
(环球时报 刘志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