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枚公章“革”进国家博物馆(4)
时间:2014-11-17
作者:小明
来源:新京报

  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杨洁介绍,从2001年到2012年,发改委一共取消、下放和调整了67项行政审批事项,而在自去年以来的一年多时间里,就取消、下放了44项。

  农业部总经济师毕美家则将农业部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过程比喻为一场“确实割了肉”的自我革命:“我们取消下放的比例,从最初的33%,提高到后来的45%,直至现在的53%。”

  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

  镜头再次回到总理来考察的那天下午。天津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的办事大厅内,27岁的邹萌正在窗口递件,忽然发现旁边的人都往大门口看。她一扭头,“总理走进来了!”邹萌赶紧用手机拍了照片发到朋友圈,“一下子就炸了,收到100多条回复”。

  “你是来办企业设立注册的?过去叫工商执照,是来拿执照的,是吧?”李克强见证完封存旧公章,就来到邹萌所在的10号窗口。

  总理一边和这个初次创业的年轻人聊天,一边反复询问陪同的办事人员,老百姓要拿到这个执照,要不要交费,还有没有其他的前置审批需要办理。

  此前一天,李克强在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致辞中曾说,要破除一切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

  今年3月底,李克强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察时,曾到访翁牛特旗工商登记所,随机询问一位前来办证的市民,各项手续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位市民告诉他,工商登记改革后企业注册流程简化了,但前置审批依然存在,比如自己要注册一家粮食流通企业,仍然需要先跑粮食局办理审批手续。

  在后来的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专门提到这件事。“我们有些前置审批根本就没有必要嘛!”他说,“粮食局的职责本来是在市场短缺的情况下进行调剂,现在粮食市场早已放开了,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卖粮难,为什么办这个企业还要粮食局审批?”

  事实上,除了继续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一系列更为深入的改革举措也相继推出。

  比如,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比如,126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比如,探索实行“三证合一”的登记制度。

  “单纯取消、下放一部分审批事项,可能整体市场的感受还不会有那么快,但是像这种系统性的整体改革一出来,企业的感受就很深了。这真的是围绕着市场需求在做文章。”天津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主任李连庆评价道。

  一系列数字可以佐证改革成效。今年1-8月,我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00多万户,其中3-8月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新登记注册企业同比增长61%,出现“井喷式”增长,带动1000万人以上就业。

  改革没有完成时。11月5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为简政放权改革定调,目标直指根除“审批依赖症”。会议决定,削减前置审批、推行投资项目网上核准,为加快办理速度,同一部门实施的多个审批,实行一次受理、一并办理。

  “我的理解是,等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这个单子相对稳定了,改革就会向规范审批行为、提高服务效率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等方面继续深化。”国务院审改办一位官员这样说。

  天津滨海新区“公章改革”的重要意义,正是在审批效率方面为下一步的改革方向探路。李连庆介绍,如今在滨海新区设立企业,仅需要一个工作日。“我们把各部门审批事项的‘神秘包’一打开,敢情里面重复的内容很多,有些完全可以相互合并,这样一来审批效率又能提高很多。”

  9月11日当天,另一位在办事大厅偶遇总理的年轻人郭兰胜,便尝到了这项改革的甜头。他在2008年曾注册过一个餐饮公司,因为听说“事难办、脸难看”,还专门找了一家代办公司,结果前后用了20多天时间,花了六七千块钱。“这次我就想先试试自个儿办,结果,真快,就一个地儿,就一天,全都办下来了!”

  这次的“割肉”改革,是有战略布局前提下的“割肉”,有步骤有节奏有章法 交接公章这一天虽是周末,但许多行政审批局的干部还是纷纷赶回了局里。“这个章,那个章我都用过。”一位有过多年审批经验的处长指着几枚废弃的公章感慨,“再见就得去国家博物馆参观去了。”

【责任编辑:小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