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技术人员正在进行质量检测
图二:食用菌标准化种植基
图三:菇农正在种植食用菌
一粒小小的香菇,带动了随州一个产业的发展,惠及了近30万人就业、创业、致富。如今,由香菇、木耳等组成的食用菌加工产业,已成为随州的两大龙头产业之一。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彭明方评价这个产业为最大的农业特色产业、最大的富民产业、最大的转移农村劳动力产业,一个不与农田争地、不与农忙争时、不与林业争木的产业。
经过多年发展,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品质得到了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的认可。2012年,我市被湖北省商务厅、农业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授予“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今年,我市积极创建国家级出口食用菌质量安全示范区,有利于进一步提升随州食用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提高政府、企业、广大菇农对产品质量的认识。
随州食用菌出口全国第一
随州食用菌发展起源于新中国成立初期,那时的农民就已开始试种香菇。1962年,随县香菇被列为湖北省农副土特产产品出口目录,推动了随州食用菌发展的浪潮。改革开放后,随州椴木香菇种植面积扩大到全市36个乡镇。上世纪90年代末,袋料香菇栽培技术引入随州,香菇种植规模和产量成倍增加。2000年,随州食用菌走出国门,实现自营出口“零”的突破。
几十年的发展,随州食用菌逐渐走向了产业化、标准化、集群化。通过招商引资,强强联合,壮大了裕国、三友、神农、炎帝科技等一批大型资金技术型的食用菌出口龙头企业,促进了随州食用菌产业的快速升级。随州食用菌基地种植品种由单一的香菇发展到黑木耳、双孢菇、巴西菇、白灵菇等20多个品种,覆盖36个乡镇,180多个专业村(占全市总村数的21%),种植户数达到7.8万户,从业人数30万人。
2012年,全市食用菌种植规模2.5亿袋(棒),随州食用菌基地总产量6.25万吨,总产值50亿元,占全市GDP的7.5%。自营出口企业25家,其中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2家,过5000万美元的企业2家,过千万美元的企业12家,产品出口到亚、非、欧、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1—8月,全市食用菌出口4.22亿美元,出口规模多年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位,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出口创汇基地。
政企联动共建示范区
作为随州最大的惠民产业,食用菌发展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扶持产业做大做强,促进示范区建设。在质量安全上,从市到县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将质量安全示范区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并组织相关专家深入到企业,解决建设中难题。
“质量安全,关键在于源头和流通过程中的检测。”多年从事食用菌研究的专家戚钦标表示。示范区建设过程中,市政府每年拿出1000多万元的资金,先后建成了公共检验检测、质量追溯、技术研发等9大类的公共服务平台18个,高标准地检测食用菌质量安全。每年,政府还组织示范区出口企业、外贸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质量监控的水平。截至目前,已先后组织600多人次参加各类生产管理、外经贸业务、植保员技能培训活动。
当然,食用菌质量安全责任主体是企业。近年来,我市各食用菌加工企业不断规范种植基地建设,采取企业统一供菌种、供技术、供管理,集中连片种植,质量监控更直接。记者在随县三里岗、万和等地看到,成片成片的香菇大棚,均由企业建设。三友公司副总经理黄国如表示,“企业建立集中基地,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产品的质量追溯更加方便,质量更有保证。”同时,示范区内的企业还投资6000多万元,建立了检测平台、冷链物流等平台,做到了每个批次都检测。三里岗村二组潘远刚表示,企业对食用菌安全监管检测很严格,检测出不合格的就全部退回,种植户也不敢随意不按标准种植。
“政企联动,明确了双方的责任,撬动了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的车轮,创建效果明显。”市商务局副局长袁冬国说。目前,示范区内企业品牌通过地理标志保护、ISO9000、HAC-CP、美国FDA、GAP等认证,产品的质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随州食用菌质量安全经受起了世界各国的标准检测,多年来没有出现大的质量问题。(随州日报 news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