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佩孚电视剧;吴佩孚电视剧全集完整版

首页 > 娱乐 > 音乐 > 正文

吴佩孚电视剧;吴佩孚电视剧全集完整版

从一帧剧照说张作霖、吴佩孚二帅军衔的穿帮

如题,就是下面这帧剧照:

吴佩孚电视剧;吴佩孚电视剧全集完整版

剧照中的角色是张作霖和吴佩孚两位大帅。

我不看电视剧,不知这剧的剧情,也不知剧中张吴二帅同框是怎样的背景。但仅仅看这帧剧照,即可发现至少三处硬伤:

剧照中张是两颗星,吴是三颗星。也就是说,张是中将,吴是上将。

这是错的。

到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时,吴佩孚是直鲁豫巡阅使,张作霖是东三省巡阅使。

那时北洋皖系、直系、奉系三足鼎立的状态因皖系的战败已被打破,奉张直吴二人,遂成为当时北洋军阀中的两大枭雄。二人阶级、地位相当,不分高低上下。

但二人不分高低上下,只是到了第二次直奉战争时才有的情况,而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前,吴佩孚的军阶地位,都是较多地落后于张作霖的。

就说二人的军衔,张作霖被授上将是1920年1月1日,吴佩孚被授上将是1922年10月10日。这也就是说,在吴佩孚扛上三颗星的时候,张作霖早在他之前两年多就是三颗星了。所以,不可能出现像那帧剧照中张两颗星吴三颗星的情况。

那会不会是吴佩孚加上将衔比张作霖早呢?

北洋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一样,有加衔的制度。加上将衔和上将一样,同样也是可以佩戴三颗将星的。

但是,加上将衔张也早于吴。张作霖加上将衔是1916年的10月8日,吴佩孚加上将衔是四年后的同一天,1920年的10月8日。

所以说,不管张吴二帅啥时候同框,都不可能出现张的军衔低于吴的情况。

剧照中可见二人的领章都是红色,这又错了。

用肩章表现军衔,用领章的不同颜色表现不同的兵种,是当时很多国家的惯例,北洋陆军也同样。

民国元年10月23日颁布的《陆制图说》中,关于各兵种颜色,规定如下:

“步骑炮工辎五科,以国旗颜顺序分属,即步科红色,骑科黄色,炮科蓝色,工科白色,辎重黑色。宪兵及军佐各科则参酌拟定,宪兵淡红色,军需紫色,军医绿色,军乐杏黄色。”

这不同颜色的领章,被称作兵科章,或兵种色。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兵种符号。

在当年,根据当兵的所佩兵科章的颜色,就可以知道他所属的兵种。比如上图中的三名官佐,可知右边那个是辎重兵,中间那个是步兵,左边那个领章看不出颜色,要么是个军佐,要么是后期上色时把兵种色上错了,不知咋回事儿。后边两个站岗的哨兵,也是辎重兵。

但是——请注意,重点来了——北洋陆军的兵种也和日本陆军一样,只在中、初级军官和士兵中区分,少将以上高级军官则没有兵种之分。因为没有兵种之分,所以高级将领的领章也没有红黄蓝白黑那样的兵种色。

那将军的领章啥颜色呢?

看到没有——“上等官佐用金制”。

上等官,即将官,少将以上的军官。将官领章统一用金色。

这是1981年拍摄的电影《知音》中的一帧剧照。片中由王心刚饰演的蔡锷,领章就是金色。那时的文艺创作还不是如今这般垃圾,影片中高级军官的领章,与史实还是相符的。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之前,直军、奉军一致。但请注意:就因为这次战争中的失败,退出关外的奉军整军经武,实施了比较全面的军事变革,也包括了服制的变革,其中一项即少将以上高级军官不再有领章,请看:

这是郭松龄在整军经武后的拍照,他的领子上,就啥都没有。

再看佩中将衔的张学良:

这张上了彩,更容易看出,他的领子上也是什么都没有。

综上,张作霖、吴佩孚两位大帅,或者用金色领章——1922年前,或者张作霖干脆没有领章——1922年后。无论如何,二人不可能佩戴属于中、初级军官和士兵的兵种领章。

剧照中可见,吴佩孚扎了武装带,张作霖没扎武装带,这更是错的,整个给弄反了。

很多人将我的外腰带称作武装带,也有人将侵华日军(陆军)扎的腰带称作武装带,是错误的。武装带是武装带,腰带是腰带,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儿。武装带是一个包括了宽皮带、窄的斜皮带和刀带的三件组合,而腰带仅仅是一条略窄的皮带而已。

武装带的实际意义不大,更多是一个身份的象征。武装带是军官用的,腰带是士兵用的。武装带的腰带部分宽60毫米,腰带宽40毫米。武装带是双排扣的,腰带是单排扣的。

北洋陆军的服制学的是日本,日本陆军就没有武装带,所以北洋陆军也没有武装带。

这是直军将领(后独立成军为五省联军统帅)孙传芳的旧照。他所着便是北洋陆军标准的军常服。

文章发出后,有网友问,没有武装带,军刀如何佩挂?是这样,按当时的服制,是在军常服上衣的“左胁下留十八生的长口一道,以便系刀”。看上图孙传芒那照片,可以较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最初的直军、奉军都这个样,没有武装带,军官在平时也不扎外腰带。

但到了1922年,奉军整军经武,服制改革,军官开始配有武装带。请看图:

三人是奉军将领,都是谁谁谁,就不用我说了。这三位,就全都扎了武装带。

前边郭松龄和张学良那两幅照片,也扎了武装带。

而直军,至其灭亡为止,一直执行的北洋陆军的服制,没有武装带。

上图三人是直军将领,我只知中间那个是冯玉祥,其他二人不知。他三人的就仍然是老样子,没有武装带。

1926年6月28日,北京顺承王府,为合作讨赤,两年前还打得不可开交的直奉两军,重又握手言欢,开了联席会,会后还合了影:

从这幅合影照片中各军官的着装,可以很容易地分辨出直奉两大阵营。没有武装带的,就是直军; 扎了武装带的,就是奉军。

张吴二帅也一样。这是拍摄于同一天的刚刚磕头八拜成了把兄弟的两位大帅的合照。照片中,51岁的把弟张作霖扎了武装带,52岁的把兄吴佩孚则没有武装带。

有没有扎武装带,是后期直奉两军最显而易见的区别。可那帧剧照中的两位大帅,张作霖没扎武装带而吴佩孚反倒扎了武装带,你说荒唐不荒唐吧。

一部《问苍茫》历史剧:吴佩孚给赵恒惕打长途电话合理吗?

一部名为《问苍茫》的历史剧火了,但你知道吗?剧中竟然有些“穿越”的情节,让人不得不怀疑编剧的历史功底。1921年的中国,吴佩孚在洛阳给长沙的赵恒惕打了一个电话,这听起来科技感十足,但这真的可能吗?还有,吴佩孚自称“两湖巡阅副使”职位真的存在过吗?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看看历史剧中的这些“创意”究竟靠不靠谱。

吴佩孚电视剧;吴佩孚电视剧全集完整版

《问苍茫》这部剧无疑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特别是对于那些对军阀时期历史感兴趣的观众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深入探讨的话题。剧中的一幕让不少历史爱好者摸不着头脑:吴佩孚在洛阳,竟然通过电话与长沙的赵恒惕进行了交流。这在当时真的可能吗?

我们得了解一下当时的电话技术状况。电话虽然在1876年由贝尔发明后不久就传入中国,但那时的电话技术并没有普及,尤其是在中国的内地。到了20世纪初,电话在中国的一些大城市和租界地区才开始逐渐出现,但大多局限于政府机关或少数商业用途。

据历史资料显示,1900年,南京和河南开封最早引进了电话设备,但仅限于政府官署之间的通信。而河南省的电话业务发展缓慢,直到1907年,开封市的电话用户仅有27户,且大多为政府机构。湖南的情况也差不多,电话业务起步晚且发展缓慢。

1922年,河南省才成立了长途电话局,开始逐步连接省内的主要城市,但与其他省份的电话连通却是一项技术和财政上的巨大挑战。由于军阀混战,各省分割,省际间的通信设施建设非常困难。直到1934年,国民政府才制定了“九省长途电话工程”,计划中的武汉到长沙的电话线路也是在1937年才最终建成。这意味着,在《问苍茫》剧中所描述的1921年,吴佩孚如果真要联系赵恒惕,几乎只能通过电报那时的电报网络已经比较完善,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

再来看看吴佩孚的称谓问题。历史上,吴佩孚确实被任命为“两湖巡阅使”,负责湖北和湖南的军事和政治事务,但并没有“两湖巡阅副使”这一职位。这显然是剧本作者在创作中为了剧情需要而添加的元素,但这种“创意”显然与历史事实不符,可能会误导不熟悉历史的观众。

这样的历史不准确性,在剧作中可能是为了增加戏剧张力和情节的连贯性,但对于历史剧真实性和准确性同样重要。这不仅关乎观众的观看体验,更关乎对历史的尊重和传承。而这种历史上的“穿越”和不准确的描述,也引起了广大历史爱好者和专业人士的讨论。

接下来,我们可以从剧情设计的角度分析一下,为什么编剧会选择让吴佩孚和赵恒惕通过电话进行对话。在电视剧这种叙事形式中,电话对话是一种常用的表达方式,它可以有效地缩短情节,直接展示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冲突。电话这一现代通讯工具的引入,也可能是为了增加剧情的现代感,使之更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体验。

但是,这种处理方式在增加观众代入感的也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对于那些热爱历史、注重细节的观众这种“创新”可能就成了一种挑战,甚至是打破了他们对这一历史时期认知的干扰。

除了技术和称谓上的错误,剧中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事件的选择和处理也是值得探讨的地方。例如,吴佩孚虽然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但在很多历史资料中,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都被广泛认可。剧中如何平衡他的个人特质与历史事件,也是检验剧作深度的一个重要方面。

剧中的其他细节,比如服装、道具、场景的历史准确性,以及对于时代背景的刻画,都是构成一部优秀历史剧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需要历史学家、艺术设计师和编剧之间的紧密合作,才能尽可能还原那个时代的风貌。

总体《问苍茫》虽然在某些方面做到了艺术上的创新和突破,但在历史还原上的失误也提醒我们,历史剧的创作需要更多的严谨和考据,以避免误导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同时也为了尊重那些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问苍茫》这部剧虽然让我们看到了电视剧制作上的一些新尝试,但剧中的历史错误也不容忽视。作为历史剧,它不仅要承载娱乐的使命,更应承担教育和传承历史的责任。对历史的尊重是创作历史剧的基石,只有在准确的历史基础上,加以艺术加工,才能创作出既有艺术价值又具有历史教育意义的作品。希望未来的历史剧能在娱乐与教育之间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给《问苍茫》挑两个错:吴佩孚能给赵恒惕打长途电话吗?

吴佩孚电视剧;吴佩孚电视剧全集完整版

剧照

听说《问苍茫》是近期最火的历史剧,慕名看了几集。

电视剧还没看完,整体质量如何,不做评论,仅对看过的几集谈一些个人看法。

第三集里,吴佩孚给赵恒惕打电话这一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对军阀混战的历史比较感兴趣。

剧照

二人电话内容如下:

赵:喂?

吴:夷午老弟,你的长沙,热闹得很呐。

赵:惭愧惭愧,让玉帅见笑了。

吴:你们湖南对中央政府有什么意见,你不妨直说。你我兄弟相称,不必来这手吧。

赵:咱们不是早化干戈为玉帛了吗?况且三湘自治,还有劳玉帅多多支持啊。

吴:还用得着支持?你们湖南的能耐大得很呐。长沙点个炮,我在洛阳都睡不安稳。长沙工人联名反对太平洋会议倡议书,《京报》上都登了,要不要我念给你听听?

赵:玉帅息怒啊,此乃,此乃长沙民众自发之举,其中必有奸人惑众,这肯定是误会。

吴佩孚:我看这误会可不小!都说什么军阀就是欺压人命的疯狗,你跟我合计合计,咱俩谁是疯狗啊。

赵:民众或许爱国心切,用词有些···激进了。

吴:老弟!民众,也是你地头的民众,你们这么闹,友邦联名照会都拍到徐大总统脸上了,若是你这个省长都压不住局面,我看湖南的大局还是由我这两湖巡阅副使为老弟代劳吧。

这段2分钟左右的通话里,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历史错误。

错误一:在洛阳的吴佩孚,不可能给在长沙的赵恒惕打电话。

错误二:吴佩孚是两湖巡阅使,没有两湖巡阅副使这个说法。

剧照

01

先说电话。

近代中国的先进事物,基本都是洋人们先带到租界,然后由点到面,逐渐从东部向西部流行开来。电话也不例外。

电话发明后不久,就传到中国了,但只在租界里小规模使用。

1900年南京电报局采办电话设备,专供当地官署使用,开启了中国自办电话事业的历史。

同年,河南开封也引进了电话。

河南是较早引进电话的省份,但河南的电话事业发展很慢,直到1907年,开封电话用户才27户,且大部分为官方所有。

同时期,湖北电话事业发展也差不多,1902年张之洞在武汉筹办电话,但直到1911年,武汉三镇电话用户仅112户。

1922年,河南省长途电话局成立,逐渐将郑县、新乡、洛阳、许昌、商丘等县的长途电话架通。到1932年,河南共有96个县通了电话。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长途电话是省内长途,作为省会城市的开封,与河南全省绝大部分县通了电话,但河南省的电话线,与其他省份并没有联通。

这并不是因为不想联通——当时军阀混战,各省由不同军阀控制,省际长途电话成本高,技术难度大,需要各省协调,不具备建设省际长途电话的条件。

比如1931年,山东提出与河南建设省际电话,河南欣然同意,两省的建设厅把工程计划都制定好了,但因为没钱只得作罢。

省际长途电话开始大规模互联互通,始于1934年。

1934年初,国民政府出于军事考虑,制定了“九省长途电话工程”,九省包括苏、浙、皖、赣、鄂、湘、豫、鲁、冀,计划修建南京-武汉、南京-天津、青岛-济南、徐州-郑州、武汉-长沙共计5条长途电话线路。

1936年8月,武汉-长沙线路竣工,1937年1月,武汉与河南开封、洛阳、陕县以及湖南常德、沅陵、浏阳等地开通长途电话。

从上面的工程进度可以看出,直到1937年初,洛阳-武汉-长沙之间才通长途电话。

剧照

所以,《问苍茫》中,1921年12月吴佩孚是不可能给赵恒惕打长途电话的。

那吴佩孚应该怎么联系赵恒惕呢?

电报啊。

大清灭亡之前,中国就已经有了完善的电报网络——6万公里电报线、700多处电报局,覆盖全国22个行省。

1922年,吴佩孚在洛阳,曹锟在保定,二人距离并不遥远,但两人商量如何对付张作霖时,用的还是电报,是吴佩孚不想call曹锟吗?

显然不是,条件如此。

02

再说两湖巡阅使。

1920年直皖战争后,大总统徐世昌广设巡阅使,著名巡阅使有东三省巡阅使张作霖,直鲁豫巡阅使曹锟,两湖巡阅使王占元,以及后来的苏皖赣巡阅使齐燮元。

巡阅使名头很大,但有水分,并不是头衔上有几个省,就能管几个省。张作霖除外。

比如,曹锟就不怎么管得了山东,王占元管不了湖南,齐燮元只能管江苏。

历史上,有三个人担任过两湖巡阅使,分别是王占元、吴佩孚、萧耀南。

1920年6月13日,北洋政府任命湖北督军王占元兼任两湖巡阅使。

王占元在湖北的统治太过垃圾,1921年7月,湖北代表到长沙请湘军总司令赵恒惕出兵,驱逐王占元。

王占元顶不住,向曹锟、吴佩孚请求出兵援助(王占元属于老直系),曹锟和吴佩孚商议后,决定:援鄂不援助王。

什么意思?援助湖北,但不援助王占元,直系要保住湖北的地盘,但不保王占元的位子。

吴佩孚率领3万大军开到湖北后,坐视王占元被湘军胖揍,迫使王占元自动下野,然后吴佩孚挥军猛攻湘军,大获全胜,逼赵恒惕签订了城下之盟。

(电话中,赵恒惕说我们化干戈为玉帛了,说的就是这件事)

剧照

王占元辞去的两湖巡阅使,落到了吴佩孚头上,当时吴佩孚是直鲁豫巡阅副使。

就这样,吴佩孚有了两个头衔:直鲁豫巡阅副使、两湖巡阅使。

两湖巡阅使本应在汉口办公,但吴佩孚的大本营在洛阳,他一直在洛阳遥控湖北军政大事。

1923年,曹锟当上总统,吴佩孚转正成了直鲁豫巡阅使,他身上兼着的两湖巡阅使,给了湖北督军萧耀南。

剧照

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直系战败,北洋政府趁机裁撤了两湖巡阅使。

综上,吴佩孚没有当过两湖巡阅副使。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