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诺贝尔奖:大隅良典凭借自噬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导读】2016诺贝尔奖:大隅良典凭借自噬作用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研究最新进展:可能发现除青蒿素外抗疟新宝藏!
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还有这些事值得你了解
当地时间3日11时35分,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宣布,201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是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以表彰他在细胞自噬机制研究中取得的成就,奖金8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625万元)。
据了解,今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被提名的科学家有273名,大隅良典能够脱颖而出可见“细胞自噬的机制”这一发现的重要性。
外事儿查阅科普网站果壳网了解到,所谓自噬作用,是指细胞在应对短暂的生存压力时,可通过降解自身非必需成分来提供营养和能量,从而维持生命。相应地,自噬作用也可能降解潜在的毒性蛋白来阻止细胞损伤,或是阻止细胞的凋亡进程。然而自噬并不总是良性反应,它更像是在走投无路时进行的一场豪赌。
那么,对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你又了解多少呢?这一奖章的正面与物理学、化学及文学奖奖章相同,都镌刻着诺贝尔的浮雕像。
不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章的背面图案是独特的。上面刻画了拿着一本打开书的医学之神,正在从岩石中收集泉水,为生病的少女解渴。奖章上刻有一句拉丁文,大致翻译为:新的发现使生命更美好。
关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让外事儿来聊一聊。
获奖者争议不断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至今,共有38名得主独享该奖项。有意思的是,1901年至1950年间,一共有59人获奖,而1951年至2000年间,一共有113人获奖。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1968年,诺贝尔奖官方规定,任何诺贝尔奖项的获得者都不得超过3人。这个规定在当时引起极大的争议。尤其是对于生物医学界来说,很多研究时以团队进行而不是由个别科学家单独进行。这也就意味着当一个奖项的提名可能有超过3名参与者时会被自动排除在外。
外事儿注意到,去年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后就引发不少争议,不少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并非她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研究的结果。屠呦呦后来自己也表示,青蒿素的发现是当年研究团队集体攻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