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绥中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真相 为何文物局又说是合法的?
把长城修成“路”,不只是“没文化太可怕”
不到长城非好汉,到了“长城”冒冷汗。——这是今天我在看到一段被维修后的“长城”的感触。
近日,一条“最美野长城被砂浆抹平,700年历史的国宝面目全非”的帖子引发关注。
该段长城属于小河口长城,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位于辽宁省绥中县,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 是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主干线,有“第三八达岭”之称。
帖子给出的图片中,一段长城的城墙顶面经过修缮后,被一层灰色物质覆盖,原有的方砖和条石没有显露。乍看上去,已经没有了“长城”的概念,倒像是一条非常厚实的“路”。对此,网友惊诧而又愤懑:就差贴瓷砖了。
由于太过匪夷所思,语言不可描述,上图:
把长城修成了“路”,这是网友的观感,也是大众的观感。但针对网友的质疑,当地文物保护部门相关负责人回应称,此次修缮经过国家文物局的审批,方案的设计、批复、工程监理和验收每一步都合理合法。
“合法合理”地把长城修成了“路”,恐怕更让人难以接受。
沸腾通过新京报记者了解到,辽宁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修缮工作是经过专家考察论证的,他们也没有想到,最后呈现出的这一段,会被修得这么丑。“没想到”的背后,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值得追问。
2006年颁布的《长城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明确规定,长城的修缮,应当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而现在,我们看到的修缮后的长城,如果不是烽火台为联想加持,给人的感觉更像是一条窄窄的水泥路,单从公众的观感看,显然违背了“不改原状”的原则。
事实上,这一原则也是文物保护和维修的根本原则、通用原则,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常识。当地文物保护单位违背了这一通行原则和常识,让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