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熔炉电视剧在线观看、大熔炉电视剧在线观看影片
影响剧大 第295弹 《大熔炉》:无限怀念那些逝去的热血青春
文/白话弹
《大熔炉》是张一山2013年出演的作品,那时他本人与电视剧中由他饰演的这个徐小斌几乎同龄,不过在现实里,这两个人物相距40年之久,1970年代的中国青年徐小斌与2010年代的中国青年张一山——看了电视剧,我觉得和他们竟是如此的接近,张一山倾尽了本色的表演,虽然相比后来的《余罪》里的余罪,徐小斌这个人物的内涵显得稍微幼稚和简单些,但我相信,只要看过剧集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个可以与叶京的《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梦开始的地方》里的那些纯粹的1970年代中国青年形象并提。
更何况,张一山形象上还比较接近姜文,也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的马小军的少年版;其实,张一山当年在《家有儿女》中崭露头角的时候,人们就说这孩子特别像少年时代的夏雨,而夏雨当年之所以能够出道,又缘于1993年姜文为了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找遍中国也要找个与自己的少年版非常相似的,这直接改变了夏雨的一生。
你看,这就是命运,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命运,而是一批人的命运,其实也是观众的命运。
所以,我越来越相信张一山未来会在表演上有大作为。
这是我要说的第一件事。
《大熔炉》作为一部纯粹对1970年代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充满无限怀旧情绪的当代文艺作品,有着与当代中国格格不入的某种气质,或者说,它是一部用单线条回溯那个年代的单纯的剧集,它若很成功,或它若很失败,皆在于它的单纯,故事里的人或事,一点儿也没有沾染当下时代的色彩,更不带有当下时代对40多年前的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评价,所以,无论故事里的人物和事件被安排得多有戏剧性,在今天看来一个字就足以形容了:
傻。
或者亦可以叫:
萌。
所以,我说它有一种亦傻亦萌之美好。
城市兵徐小斌(张一山饰)和农村兵肖书田(张潇恒饰)、李沉着(张哲饰)一起被招进华北某部队,这3个家世不同、个性不同、性格不同的青年人,像3块成色不同的矿石被投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熔炉,那时中美关系缓和,中苏关系紧张,原本以为要赶赴前线杀敌报国的他们却被送进一座偏僻的军营当普通大兵,任何富有那个年代特色的大矛盾、大传奇都没有在他们身边发生,而一件又一件细碎的小事小情,却轮流挨个掉到他们头上,渐渐消磨着也锻造着他们身上那些自然的棱角,看得出创作者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传统与仪式感有着相当专业而深刻的了解,可以于无数细碎的小事项中提炼出趣味和意义,比如走步,比如养猪,等等。这其实也给这部剧的商业前途带来相当大的风险,即太过细碎的细节也会令现在的观众对剧情失去兴趣——而我之所以喜欢,也只是觉得它更合乎自己的口味罢了。
其实,关于3个主人公的个性,我倒觉得有些落了俗套,城市里的徐小斌,和农村文青肖书田,以及真正的农村大老粗李沉着,从之前的相互格格不入,到最后的兄弟情深,这多少是戏剧性的使然,而不是人物个性的真正使然。
当然,这3个活宝,一个闯祸、一个诿过、一个顶雷的标准配置,在故事的发生过程中还是给观众留下很多欢乐,这也很傻瓜化地决定了这部剧的前半部分精彩甚于后半部分;尤其是这40多集的故事从始至终一直是这三兄弟轮流坐桩,而没有太多新鲜的变量人物和竞争人物出现,让故事的风格更像是一部舞台剧,所以剧集到最后只能拿出煽情的刹手锏,至于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就越来越没什么吸引力了。
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件事。
当然,正因为剧情和人物的纯粹简单,正因为他们的故事与当下我们的生活完全隔离,也决定了这故事里的种种情感总是能吸引到我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我们的感动,无论是兄弟友情,还是男女爱情,以及那些更为形而上的所谓军民鱼水之情。
为了配合徐小斌、肖书田和李沉着这3个大头兵的故事,剧集还设计出赵大江(宋佳伦饰)、娄大眼(那志东饰)和毛志勇(王驾麟饰)这3个基层军官,而且更对应着设计出了桑小鱼(袁晓旭饰)、杨影(蓝盈莹饰)和工分(王莎莎饰)这3个可爱的女孩,上、中、下3组人物3条线似乎也有了一一整齐对应的性格关系,或者说是情感纠缠,应该说剧集对这9个人物的个性塑造还是很成功的,尤其是几个配角人物,如娄大眼、李沉默和工分,无论从形象还是从表演上都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负责担起了那个时代典型人物的典型个性,身上都打着深刻的时代烙印,可以让观众从最感性的、粗浅的角度认知离我们40年之久的那个动不动就“向毛主席保证”的时代。
相比之下,赵大江和毛志勇,这对连长、指导员的个性稍显重复,多合作而无分歧,是那种标准配置,这对人物个性设计倒可以是很好地说明解放军基层干部配置的意义所在。
徐小斌和肖书田是本剧里最用力着墨的两个人物,徐小斌的精彩在前部分,肖书田的精彩在后部分,但从严格意义上说,他们都不是合格的那个年代的解放军战士,他们这两种人若在真正的军营也会早早被淘汰出列,只是张一山和张潇恒的表演都还算准确,可以牵引着故事情节向前走,使之能越来越吸引人。
让人遗憾的是,3个女孩的形象和个性设计显然就是为了“就”着3个男兵角色来的,无论是渔民之女桑小鱼,还是高级军官的女儿杨影,她们的出现和性格都缺少自己的个性和连续性,最最狗血的是桑小鱼被情节的安排,虽然这可能大大增强了这部剧集后半段的悬念,但也让人在后半部分的观看中有如吃了只大头苍蝇。如果这样的情节是作者取自于生活原型故事尚可,如果只是为戏剧冲突而安排,则是大大败笔;至于徐小斌与桑小鱼之间最后一定要走到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结局则更是画蛇添足,爱情故事本来就不应该是这个剧集需要承担的任务,生生把一个表演上本来如此自由随性的张一山给废了,变成了多情种子贾宝玉。
当然,更,或比较不靠谱的,还是剧集在后半段探论了太多的所谓现代战争思维,本故事的发生时间是在1970年代中,那时候身经百战、实战经验尤其丰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应该说还没有这种“现代病”上身。解放军1960年代初同印度军队打了一仗,1960年代底又同苏联军队打了一仗,一支拥有无数实战且胜利经验的军队永远是不会有那些莫名的危机感的。它只能把这些危机感带给它的对手,而我们今天说到的中国军队对所谓现代战争、智能战争之类的危机感,究其根源主要来自于这支军队已在和平年代里厮混太久,长期不打仗所致。
如徐小斌这样的兵王材料,其实在1970年代永远也不会有如《士兵突击》中许三多所面临的那些困惑,因为现实里只要他真有本事,一定有的是用武之地。
一支军队若长期在和平年代里闲置着,一定会生出许许多多的“富贵病”,前怕狼后怕虎,若想治病,若想根治,最好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找个缘故打上一仗。
这是我要说的第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