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抗战电视剧—军抗战电视剧
备受欢迎的10部抗战剧,《雪豹》第六,《亮剑》只能排第二
2018年,日本人岩田宇伯出版了一本《中国抗日神剧读本:出乎意料的反日·爱国喜剧》。
全书搜罗了21部“抗日神剧”,678集,时长30180分,从各方面详细解读,不,是吐槽了剧情。
例如著名的“手撕鬼子”:
口含铁球就能发射炮弹:
还有抗战时期,竟然能开海天盛筵等。
明明是一段血泪史,可日本人却在其中看到了搞笑和滑稽,真是让人讽刺。
难道抗战剧真的如此不堪吗?
其实不然,过去20多年里,内地涌现了不少优秀的抗战剧,无论是思想内核、人物塑造、剧情设定都异常精彩。
今天就来讲备受欢迎的10部抗日剧,没有雷人,都是经典。
《我的特一营》又名《齐鲁英雄传》,是少有以国军为主角的抗战剧。
1938年,台儿庄战役前夕,国军军长廖光义不战而退,属下的特一营愤而出走,在营长周天翼的带领下,与日军展开了顽强不屈的抗争。
周天翼是典型的“李云龙式”人物,人称“周疯子”,为了打鬼子什么都可以不管不顾。不过剧中没有突出孤胆英雄,而是围绕了特一营的兄弟情和宁死不屈展开。
随着剧情的推进,特一营的生死兄弟们一个个倒下,尤其是最后一集,只剩下一个被炸掉一只手,还在顽强举着国旗的孩子,简直让人泪目。
有多人评论,看一集哭一集,特别是配合主题曲:铁打的汉子直愣愣,没有泪水咱只有命。眼泪根本就止不住。
当然,该剧也有槽点,日军的普通话实在太标准,常常让人出戏,不过瑕不掩瑜,依然是经典。
壮士出川,气壮山河。
抗战期间,四川贡献了全国30%的赋税,有300多万人出征,战死沙场65万人,居全国之首,可以说“无川不成军”。
川军死字旗
可是很少有电视剧展现川军,直到《壮士出川》的出现。
故事开头就很震撼,上来直接开始淞沪会战,而且全员牺牲,将川军的惨痛伤亡渲染得淋漓尽致。
最后的结局更是催泪,一个老爷子半夜听到有小兵敲门,说想吃他煮的元宵,老爷子赶紧煮好元宵端出门,结果外面空荡荡一个人没有,恍惚间,他似乎看到了当年一群嘻嘻哈哈出川的士兵。
可是,他们一个都没有回来。
无声胜有声,情绪瞬间拉满。
该剧由花箐导演,2009年立项,前后经过4年的筹拍,采访了40多位幸存的老兵,尽可能还原历史,全剧70%都在打仗,34场战役都是根据真实整编,堪称一部纪实战争片。
为了打造群像感觉,避免光辉效应,全剧没有采用一个明星,全都是三线演员饰演。而且也没有过度美化川军,开头抽大烟,信奉袍哥文化,三教九流没有纪律比比皆是。
可是到了关键时候,他们绝不含糊。老河口战役中,明明可以退出,但所有人都选择留了下来,哪怕最后全部阵亡,因为没有国哪来家。
如果想感受川军的热血和不屈,《壮士出川》绝对是部好剧。
郭靖宇的剧历来都两极分化,老年人视为神剧,年轻人则称之为糟粕。
《打狗棍》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子饰演的“戴天理”无意中得到打狗棍,成了杆子帮的龙头老大,抗战爆发后,在民族大义面前,戴天理果断放弃家仇,积极组建义军共同抗日。
郭靖宇最聪明的地方,就是总能把“忠孝节义”这些传统文化融入其中,通过不断的矛盾冲突,配合背景音乐,让人跟着跌宕起伏,忍不住拍案叫绝。
人物塑造也极其有情有义,戴天理铮铮铁布,宛如乔峰在世;素芝虽然大字不识,可是深明大义;全程高光的二丫则外柔内刚,极为讨喜。此外各种配角也相当惊艳。
虽然剧情经不起推敲,可是三观极正,格局庞大,不失为一部爽剧。
《小兵张嘎》改编自徐光耀的同名小说,1963年就被搬上了荧幕,不过观众最熟悉的,还是2004年,由谢孟伟主演的电视剧版。
该剧最大的特色,就是化悲痛为力量,通过喜剧的方式,来反衬战争的残酷。
4个小主角都遭到过日本人的迫害,嘎子和英子的爷爷奶奶被残害,佟乐和胖墩被日本人逼着干活。
面对压迫,他们选择了奋勇反击,最终变成机智勇敢的小战士。
如今多年过去了,几个小主演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浓眉大眼、虎头虎脑的嘎子,如今变成了直播买酒的主播;留着“汉奸头”,胆小又讲义气的佟乐,成了“猴式演技”的代表;活泼好动,水性一流的英子,却因为颜值不佳,始终不温不火;而胖墩早已消失不见。
《雪豹》改编自网络小说《特战先驱》。
讲的是富家子弟周文,为了反抗日本人的压迫,化身为周卫国投身军校,毕业后组建特种部队,与日军顽强斗争的故事。
既然是网文改编,当然突出的就是一个爽字,甚至有网友吐槽,干脆改名为《卫国无敌》。
虽然个人英雄主义浓厚,不过在文章的出色表演下,倒也极其出彩,富家子弟的痞气,热血男儿的豪气,敢爱敢恨的霸气,以及沉着应战的英气,都刻画的异常生动。
剧情上,尽管没有逃过主流抗日剧的俗套,将鬼子设定的又蠢又呆,可是转折处异常顺滑,总之让人又爽又感动。
《民兵葛二蛋》是黄渤在电视圈里的高光之作,当年一度达到了霸屏的地步。
该剧有点像抗战版《士兵突击》,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因为不同的选择,最终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鬼子屠村之后,黄渤饰演的葛二蛋加入了八路军,尽管看上去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整天就知道吹牛、偷懒,可是心地善良,深明大义,最终从民兵成长为英勇的红军战士。
而高虎饰演的麦子,本性善良,妥妥的正派人设,可惜为了保命,却加入了日伪军,甚至还做了队长,最终不得不在战场上兵戎相见。
不得不佩服导演的选角眼光,大概也只有黄渤,才能演出那种“面带猪相、内心嘹亮“的矛盾感。
此外,剧中的方言台词也加分不少,虽然略显粗俗,可是极为接地气,凭空生出不少亲近感。
黄海波出事之后,每年都有粉丝呼吁他复出,主要是“李大本事”太难忘。
和葛二蛋一样,李大本事也是“非典型英雄”,出门全靠一张嘴,能把好腿给忽悠瘸了。
开局就忽悠了一帮杂牌军,靠着戏文里的故事,活学活用打了不少胜仗,帮上级部队成功转移,破除鬼子的细菌战,收服“九路军”等。
李大本事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得一个正式番号,只可惜,最后全员打光了,都没有得到。
最终,中华民族成了他们的番号,永不磨灭。
该剧的设定非常有意思,前期以喜剧吸引观众,然后慢慢转为悲剧,真可谓“前面笑着看,后面哭着看”。
《永不磨灭的番号》评分很高,可是也有很多吐槽的地方,例如几位主角都是神,百发百中,感觉神像不要钱一样。
李大本事的光环也太大,明明没啥文化,却到了料事如神的地步。
不过相对于其他神剧,它已经足够克制,偶尔开开金手指也能原谅。
《历史的天空》应该是最被忽略的好剧,改编自徐贵祥的同名小说。
讲述了姜大牙阴差阳错投入新四军,在战争的洗礼下,从匹夫之勇的莽汉,逐渐成长为足智多谋的军官。
该剧和《亮剑》一样,都是2004年前后拍摄,主角都很有个性,可是网上的评价却两极分化严重,有人觉得《亮剑》是神剧,《历史》完全比不上,有人则认为恰恰相反。
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两部剧选取的角度不同。
《历史的天空》主要以政治斗争,权利抗衡为主,对文戏的刻画非常深入,对武戏则敷衍了事,战场场面都是浅尝辄止。
虽然更有深度,但因为太严肃,观众并没有耐心看。
如果对权利斗争感兴趣的,强烈推荐看看。
相对于《历史的天空》,《亮剑》就非常通俗。
全剧不乏李云龙的各种金句和表情包,尤其是那句:“二营长,把老子的意大利炮拉来”,总让人会心一笑。
除了李云龙,其他角色塑造得也极其出彩。
死得不明不白的和尚,成了大家永远的意难平。
温文儒雅、深明大义,与李云龙惺惺相惜,却不得不做敌人的国军将领楚云飞。
宁折不弯,眼睛容不得半点沙子的政委赵刚,还有好搭档丁伟和孔捷,都让人异常难忘。
除此之外,它的文戏和武戏刻画得也非常生动,前面的战争场面让人热血沸腾,后面的上军校的场景也忍俊不禁。
经典的作品,总是让人一再回味,如今《亮剑》依然是妥妥的热播剧。
《士兵突击》爆红之后,编剧兰晓龙来到了缅甸边境的松山,这里有一块墓碑。
碑上没有名字,可是碑下却埋着8000多人,这是中国远征军在松山战役的遗址。那一战打得极其惨烈,日军伤亡1250人,而国军却死了7763人。
兰晓龙的大脑一下就懵了,他躺在草丛里,决定写一部剧,一部“给活人看的关于死者的戏”。
于是就有《我的团长我的团》。
给活人看什么呢?是死者的生平,还是生活。
不,是死者值得我们敬重的东西,是对于生命的热爱,是为什么选择战死。
所以他把视角瞄准了小人物,没有李云龙式的光环,都是不起眼的、普普通通的战士,是那些只能用数字的形式,存在于历史中的人。
没有慷慨激昂的大口号,只有那些不怕死,默默冲锋的炮灰团。
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感情戏,只有一个个小人物鲜活而生动的生活。
抗战剧很多,但真正拷问灵魂的却很少,它可能不是一部典型的爽剧,却是我心中的第一。
中国口碑最高的10部“抗战剧”,《雪豹》第9,《亮剑》仅排第2
许多观众对“抗战剧”有误解,他们把“抗战剧”和“抗日神剧”划上了等号,觉得看抗战剧要么是上一堂枯燥的思想课,要么是看一些“裤裆藏雷”、“手撕鬼子”的雷人剧情。
恰恰相反,中国在过去20年里拍了很多经典的抗战剧,这些剧要么有着深邃的思想深度,要么有着丰富的趣味性,要么有着鲜活的人物,要么有着感人细腻的剧情。
今天皮哥给大家推荐十部豆瓣口碑评分最高的“抗战剧”,希望大家抽空能看一两部,消除对国产抗战剧的偏见。
看看这十部剧,有没有你喜欢的——
—10—
《中国远征军》
2011年丨豆瓣8.0分
国内少见的反映远征军抗战的电视剧力作,全剧大咖云集,黄志忠、张丰毅、柯蓝等实力派演员在剧中均有出色发挥。
整部剧筹备了整整5年,讲述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国际格局发生变化,中美英结成同盟,中国远征军奉命进入缅甸。
本剧的主角是韩家三兄妹,长子韩绍功是戴安澜将军麾下的一名上校团长,其弟韩绍勋是跟随孙立人将军的少尉排长,妹妹韩绍英则是我党滇西支委的重要成员。
韩家兄弟俩参与了同古战役、仁安羌战役、野人山大撤退、滇西大反攻,见证了中国远征军的辉煌历程。
本剧在云南拍摄,剧中有大量战争和爆炸场面,但酷暑和蚊子给了剧组演职人员极大的考验,拍摄时正值云南雨季,演员在拍摄时经常被石头绊倒或被树枝划伤,主演之一的刘小宁还因此摔伤骨折,剧组等了他整整45天。
同样是讲远征军的故事,这部剧在开播前的宣传语是要超越《我的团长我的团》,看完整部剧能感觉主创的用心,全剧试图勾勒出滇缅战争的全貌,对远征军也是采用了主旋律电视剧中正面歌颂的手法来表现,它的开拓意义大于电视剧本身,这也是大家给它打高分的原因。
不过就电视剧本身来说,整部剧过于求全,反而不够精致了,从情节的设计到人物的塑造都乏善可陈,出演本剧的全都是大咖,但本剧却没有成为他们的代表作,而且剧中的细节处理也欠缺严谨。
总的来说,《中国远征军》虽然差了《我的团长我的团》一个档次,但也是一部难得的勇气之作。
—9—
《雪豹》
2010年丨豆瓣8.1分
演员文章出事前的代表作品,这部剧一经播出就在全国大火,之后经常重播,和《仙剑2》、《爱情公寓》是十年前的“轮播三巨头”。
本剧讲述了文章饰演的富家公子哥周文弃笔从戎,改名周卫国,进入黄埔军校学习,之后被派往德国学习,期间认识了日本好友竹下俊,中日战争爆发后,周卫国回国,和昔日的好友在战场上成为对手,周卫国经历了战友牺牲、未婚妻自杀、南京大屠杀后,北上参加了八路军,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中国首支特种作战部队,与竹下俊的日本特战队狭路相逢,最终取得了胜利。
本剧改编自网络小说《特战先驱》,看剧就像网络爽文一样,主角自带光环,不断打怪升级,有观众吐槽《雪豹》应该叫《卫国无敌》才对,主角光环太强了。
不过难能可贵的是,主创在写剧本时花了一番心思,观众获得爽感的同时也不会感觉到剧情太过突兀,还能获得共鸣,这也是这部剧如此受宠的原因。
演员文章最开始差点和这部剧失之交臂,后来在投资方协调下才出演了本剧,剧中主角周卫国精通英语德语和日语,而文章则全部“真声”出演,表演上也是火力全开,使得整部剧呈现的气质和他本人那种龙傲天气质非常契合。
周卫国这个角色虽然能力值爆表,有些脱离实际,但总的来说也是有血有肉,充满了一身的横,不按常理出牌,有点年轻李云龙的意思,受到了观众的喜欢。
看完《雪豹》你就会发现,文章或许不是个好父亲和好丈夫,但确实是个好演员。
—8—
《民兵葛二蛋》
2012年丨豆瓣8.3分
黄渤拍过的电视剧里最高光的一部,当年在CCTV黄金强档播出,黄渤不仅贡献了精彩的表演,还演唱了片尾曲《正道之光》。
这部剧改编自真实故事《“另类民兵”葛二蛋》。
本剧的故事发生在1943年,鬼子屠村后,葛二蛋(黄渤饰)、麦子(高虎饰)和苗子(方慧饰)侥幸逃生,三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葛二蛋加入了八路军,苗子成为了特务,而麦子投靠日本人成为了汉奸,三人用三种不同的抉择只为了完成相同的使命:复仇。
黄渤在剧中饰演了一个另类的抗战英雄,他游手好闲,不务正业,有点混不吝,但性格直爽,敢为人先,最终走上了一条沧桑正道。
而高虎饰演的麦子和葛二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麦子本性善良,却阴差阳错地给伪军当了,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可怜人。
这悲剧把抗战期间小人物的遭遇镶嵌进了主旋律的叙事中,在抗战剧中融进了喜剧和悬疑的要素,没有丑化日军,不落窠臼。
而方言的应用与细节的雕琢也让本剧的故事更加接地气,为抗战剧的创作提供了全新的模板和方向。
—7—
《四十九日·祭》
2014年丨豆瓣8.4分
本剧改编自严歌苓的小说,是《金陵十三钗》的电视剧版,由著名导演张黎执导,张嘉益、宋佳、胡歌和黄志坚等一批实力派演员出演。
当年日本人在南京屠城六周,九州悲恸,本剧的故事就是从事发前一周开始讲起,一共七周49天。而49天正是中国传统中人去世后灵魂超度的节点。
电视剧向我们展现了当年日本人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反映了绝境之下闪耀着的人性光辉。
这部剧投资高达1.2亿,是一部品质卓越但皮哥不轻易推荐别人看的剧,因为南京大屠杀是所有中国人的痛点,要用46集来回顾这一幕惨剧,许多人承受不住这样的压抑。
而且相比于张艺谋的电影版,本剧去掉了风花雪月的修饰,将惨烈的氛围拍摄得更加真实。
胡歌坦言本剧是他拍过的“最脏的戏”,张可佳因为入戏太深常常做噩梦,张嘉益希望导演能多加一些脏话,因为很多戏演的情绪到了,只有脏话才能代替心中的情感。而宋佳拍这部剧时每天有十几场哭戏,拍完剧后她休息了8个月才缓过劲儿来。
这部剧提醒我们,南京大屠杀的痛不能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辈用生命换来的。
—6—
《长沙保卫战》
2014年丨豆瓣8.6分
本剧故事取材于长沙会战,编剧是曹禺戏剧文学奖获得者钱林森,为了写好剧本,他翻阅了大量长沙会战的资料,请教了权威专家,最终还原了铁血将军薛岳的真实面貌,张丰毅在剧中饰演了薛岳。
本剧堪比一本军事教科书,用宏大的视角全方位还原了长沙会战,对战双方从外交到谍战,从粮草辎重到军事装备,从地形到气象,新墙河抵抗、文夕大火、草鞋岭苦战、营田争夺战、第一次长沙会战等接踵而来的剧情向观众呈现了真实的战场,把三次会战的思路讲得深入浅出。
看完这部剧你就明白,抗日战争是几百万军人靠着严明的军纪和坚定的意志打下来的,它对于重塑观众的历史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5—
《生死线》
2009年丨豆瓣8.7分
著名编剧兰晓龙写的“战争三部曲”都拍成了电视剧,其中《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可谓家喻户晓,唯独第三部曲《生死线》关注度不高。
《生死线》是在《团长》播出半年后于2009年9月与观众见面的,由张译、廖凡、杨烁和李晨主演。
这三部曲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团长》里的龙文章和《生死线》里的龙文章穿着同样的衣服,而《团长》里的孟烦了手下的那个团就是《士兵突击》里的钢七连原型。
《生死线》作为三部曲的收篇为啥没火起来呢?
原来《生死线》原名叫《战地三部曲》,全剧故事分为三个篇章:“战地1938”、“战地1941”和“战地1945”。
张译、廖凡、杨烁、李晨在剧中的角色组成了抗日组织“四道风”,听起来像个组合的名字。这也是《生死线》失败的地方。
整部剧就以“四道风”中的四个男子合作和友谊为主线,用三个年代剖面讲述了一段平民的抗战传奇。
全剧跨度时间长,剧情也是跌宕起伏,制作也很精良,但过分夸大了“四道风”的作用,忽略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使得本剧在前期高能的情况下后期沦为了一部典型的抗日神剧。
不过它的拉胯是相对于《士兵突击》和《团长》来说的,这部剧本身的质量还是过硬的,豆瓣8.7分就是最好的证明。
—4—
《永不磨灭的番号》
2011年丨豆瓣8.8分
10年后再看这部剧,多少有些唏嘘。主演黄海波已经离开了公众视野,主演王雷空有一身演技也没有真正大红大紫。
而剧中的主角也像这些演员的表演一样,越耀眼,越无名。
本剧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小县城,一群走投无路的穷人聚集在李大本事(黄海波饰)身边,组成了一支杂牌军队。
他们没有经过专门的训练,用戏剧舞台上“孙膑斗庞涓”、“岳飞大战金兀术”、“火烧赤壁”的方法智斗日军,牵制了华北的日军,掩护了八路主力转移。随后他们又用战打跑了杀奔而来的伪军。
这样的草台班子,却屡立战功,先后挫败了日军细菌战的阴谋,打败了日军的“治安战”,挡住了鬼子的精锐之师,粉碎了日军对八路军的合围。
然而,李大本事带着乡亲们打了很多胜仗,却迟迟无法赢得一个永不磨灭的番号。
整部剧故事新奇,不可避免多了很多抗日神剧的影子,比如炸飞机、赛貂蝉与亲王同归于尽、混进日军医院偷药等,不过整体的剧情还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且剧中这支九路军在历史上也是有真实原型的。
本剧的结尾也是一大泪点,“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口号把许多人听哭了。
—3—
《战长沙》
2014年丨豆瓣9.1分
这部剧看名字血气方刚,可实际上没啥大的战争场面,主要就讲述抗战中长沙一家人的日常琐事。
抗战剧中以小见大的典范,导演用一个家族的抗争史给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全剧都在说战争,可是主题却是反战。
整部剧呈现的众生相十分精彩到位,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勇敢和怯懦。
德国军校毕业的军官,一辈子只打了几场遭遇战;智勇双全的男子刚上战场就被带走温度;胡家无心恋战,却在颠沛流离中成为了抗战英雄家庭。
前半段铺垫很长,胡家每个角色都刻画得很深刻,可是到了后半段节奏突然加快,一集死三个,看得人十分戳心。
我们常常也会陷入疑问,如果国家卷入战争,我们作为凡人是否有勇气拿起武器走上战场,看完这部剧你或许就能找到答案。
—2—
《亮剑》
2005年丨豆瓣9.4分
《亮剑》是一代人心中难以逾越的经典。
2005年一经播出就引发收视狂潮,最高收视率达到了13.7%,压过了《武林外传》成为当年的收视冠军。
16年过去了,它在人们的心中地位仍然不倒,全剧除了曲折的剧情、鲜活的人物,还诞生了无数台词金句和梗,是网友心中的表情包资源库和金句批发商。
很多90后甚至是00后还在网上反复刷着这部剧,剧中很多桥段大家都已经烂熟于心,去年到今年,本剧的豆瓣评分从9.3分涨到了9.4分,这是一部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神剧。
过去的英雄人物都是唇红齿白式的高大上人物,李幼斌成功饰演了一个带着匪气的另类英雄,这也深刻影响了之后的影视剧创作,我们现在看到的主角几乎都带一些无伤大雅的弱点,这样人物更加真实鲜活,这基本是都是从李云龙这个角色中得到的灵感。
不过一味的模仿也会误入歧途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亮剑3:雷霆战将》这样的电视剧就是东施效颦,让抗日战士抹发胶住别墅,惹了众怒。
就是为了痞帅而痞帅,就像小孩模仿大人说话一样,看了让人想笑。
《亮剑》中的李云龙率性而为,后面抗战剧里的另类英雄是拙劣的模仿,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亮剑》的经典不可复制,这是一部宝藏剧。
—1—
《我的团长我的团》
2009年丨豆瓣9.5分
《士兵突击》火了之后,原班人马集结拍摄了《我的团长我的团》,其中王宝强因为拍摄《我的兄弟叫顺溜》错过了这部剧的拍摄,只是在剧中友情客串了两集,结果播出时全都被删减掉了。
相比《士兵突击》的正能量,《团长》色调昏暗,节奏缓慢,台词晦涩,精神萎靡,观众看得很不得劲儿,《团长》在首播扑街后再也没在电视上重播过。
多年后互联网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观众在网上看到了这部剧才给它重新翻案。
最经典的评价是:《团长》是国产战争剧的巅峰,说它是中国版《兄弟连》那是抬举了《兄弟连》。
其实《士兵突击》和《团长》是风格完全不同的两部剧,观众带着看《士兵突击2》的心态看这部剧自然会大失所望。
本剧讲述的是中国远征军的故事,呈现的是真实残酷的历史,它的题材注定了它的曲高和寡。
导演康洪雷和兰晓龙是去了云南烈士墓园,了解了远征军的故事,两人当场落泪,带着责任感和使命感拍摄的这部剧。
张译读完了剧本痛哭到凌晨六点,段奕宏在拍完剧后常对着剧照流泪,张国强在十年后回到拍摄地,给远征军的墓碑上洒了48瓶白酒。
而在拍摄时,剧组也历经各种困难,烟火组组长被弹片炸穿胸膛不幸去世,拍一场戏时桥梁坍塌,数十名群众演员受伤,剧组一度散伙,是导演康洪雷含泪给大家三鞠躬保住了这部戏。
《团长》就是戴着双重镣铐出现在电视荧屏上的,观众很难第一时间领略到这部剧的真正风采。
不过就像陈年酒一样,初尝味道因人而异,放几年再尝就很香,这几年随着弹幕文化流行起来,许多人一边看这部剧一边在弹幕里交流这部剧的精妙,使得《团长》的内涵被大家逐渐接受,这部剧的口碑也逐渐好了起来。
豆瓣评分达到了9.5分超过了《士兵突击》的9.4分,成为了评分最高的国产战争剧,如今10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一部剧能和它在思想深度上相媲美。
好了,以上就是十部经典的抗战剧,希望大家能在百忙之中看一看国产抗战剧,接受一次真正的精神洗礼吧!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