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凡达云之道在线,阿凡达2之水之道
最近正在热映的《阿凡达2:水之道》,不知道大家看了没?电影画面依旧美轮美奂,生生不息的潘多拉星球还是那么令人心驰神往。
这次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把主要剧情放在了潘多拉的海洋世界,水之部族在这里与自然和谐共存。各类海洋生物的细节刻画之丰富精彩,感觉就像在看一部顶级的自然纪录片。好电影的魅力便在于此,能给人带来视觉感官的舒适享受。
图片来自:avatar.com
但优质电影的魅力不止于此,它更能让人发起一些反躬自省的思考。
除了是狂热的自然爱好者外,卡梅隆还是反殖民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他会用直接又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来传递自己的环保理念。在13年前上映的《阿凡达1》中,人类为了开采掠夺矿产而对森林生境大肆破坏的情节还历历在目。这部最新作品则对人类残忍捕杀温顺的海洋生物——图鲲,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写。
这其实是卡梅隆对人类捕鲸业残酷历史的一种反思,甚至可以说是赤裸裸的明示了——电影中诸多情节,都有照进现实的线索。
图鲲:“不瞒了其实我才是主角”
图片来自:comicbook.com
照进现实的海中温柔巨兽
被捕杀的海洋巨兽图鲲身上,处处都是鲸鱼的影子。
首先这家伙的名字就是道送分题。虽然其英文原名“tulkun”的由来未知,但中文译名“图鲲”中的【鲲】,对于各位非“九漏鱼”同学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存在了吧。
来填空:鲲之大,______。
高中语文课本中,人人都背过的古诗词《逍遥游》有云:“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作为古代传说中的神兽,鲲在各类诗词小说中常有露脸。其实,鲲是古人对巨型鲸鱼的别称之一。
《潘多拉百科》中的图鲲设定图
图片来自:avatar.com
除了名称,还有许多形态及行为特征将图鲲的原型指向了大型鲸鱼,比如巨大的体型、背上的气孔,鲸吞式的捕食行为等等......甚至有些特征还能对应上具体的鲸鱼物种。比如图鲲那一对巨大又宽厚的鳍状前肢,是大翅鲸的典型外观。
电影里,图鲲多次翻身跃出海面,这是在大翅鲸的标志性行为,被动物学家称为“跃身击浪”。
跃出海面的大翅鲸
图片来自:antarctica.gov.au
在电影里,图鲲还拥有超高的智商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官方资料库《潘多拉星球百科》是这么说的:“在诸多潘多拉海洋生物中,只有图鲲是拥有感情的高智商物种。每只图鲲都有自己的名字,它们家族庞大,还拥有复杂的音乐诗歌文化。”写这个百科的人出来我们聊聊,到底照着鲸鱼抄了多少内容!
所以,图鲲这一虚构生物和我们对地球上大型鲸鱼的认知非常契合。当然,图鲲的设定和大型鲸鱼的相似之处,又不单体现在生物学特征上,也在于它们的共同遭遇。
地球上真实存在的各种“图鲲”
图片来自:ocean.si.edu
照进现实的捕鲸手段
《阿凡达》中,人类捕杀图鲲有一长串流程,相当费劲:定位器追踪目标、投放深水进行声波攻击(使它们失去声呐导航能力)、射出浮力球令其难以下潜、近距离发射鱼叉给予致命一击。
现实中捕鲸作业的工具与电影情节大同小异。几个世纪以来,人们猎杀鲸鱼的武器主要是各式各样的捕鲸叉。早期的捕鲸叉制作简单,由鱼叉、竹竿和绳子组成,只能捕捉小型鲸类。随着捕鲸范围扩张,遨游在远洋的大型鲸鱼也成为目标,原始捕鲸叉的击杀效果不再尽如人意。
19世纪书籍中记录的各式捕鲸工具
图片来自:bibliodyssey.blogspot.com
随着科技工艺的发展,捕鲸叉的形态功能发生了多种改变。人们给捕鲸叉上的花式“buff”包括但不限于:从人工投掷改为机械驱动、使用更加坚固的材料、给叉头涂上、将叉头改造成爪状结构、把塞进叉子里......
现代捕鲸叉,黑色的是,橙色是爪状结构
图片来自:theguardian.com
尽管捕鲸叉的杀伤力提升了,但由于大型鲸鱼皮脂层厚且运动能力强,一叉下去往往不会死——这点在电影中得到了还原:被捕杀的图鲲身中数叉后仍在挣扎,饱受折磨、精疲力尽才最终死去。
为了让击杀效率变高,捕鲸大国挪威领头起草了一份操作手册,详细标注了多种大型鲸鱼的致命射击部位。电影中,图鲲的致命部位在腹部下方,而现实中大型鲸鱼的致命部位,往往在鳍状肢上方,对应着胸腔内心肺的位置。
阴影处是大翅鲸和弓头鲸的死亡标记
图片来自:参考资料7
照进现实的利益驱动
电影中人类无情猎杀图鲲,是为了获得其头颅中一种类似于脑髓液的黄色分泌物。这种黄色分泌物名字挺玄乎的,叫作仙露,说是有抗衰老、使人长生不老的神奇功效。
小小一罐仙露,能卖8千万美元,这巨大的利益促使商人们雇佣了猎人团队,来大规模捕杀图鲲。
(唐僧:勿cue)
现实中并没有不老仙露,然而人类历史上开展捕鲸业的利益驱动却更加复杂多样。
初期沿海人类的活动中,捕鲸多是为了食用鲸肉。到了工业时代,大型鲸鱼体内的油脂成为助力工业革命的重要能源,点亮了千家万户的灯。后来人类通过油井勘探获得大量石油,用石油及其衍生制品取代了鲸油作为主要能源。
上世纪60年代日本海报《鲸鱼是非常有用的》
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不曾想,石油的出现只是短暂缓解了人类捕杀鲸鱼的需求。随着石油的发现与广泛应用,蓬勃发展的机械时代到来了,飞速运转的机械齿轮间,人们又找到了鲸鱼的新用途——制作润滑油。
抹香鲸便是早期工业润滑油的重要来源。
抹香鲸
图片来自:art.com
抹香鲸硕大的脑袋中,存有大量名为鲸脑油(spermaceti)的特殊脂肪,这也是它英文名字(sperm whale)的由来。科学家认为善于深海潜水的抹香鲸正是利用鲸脑油,来实现潜水深度的调节。鲸脑油粘滞系数低、稳定性高,成了当时比较理想的工业润滑油来源,抹香鲸也因此被大肆捕杀。
好在后来,一种叫做霍霍巴油的植物油出现了,作为性能更优秀的替代品取代了鲸脑油,抹香鲸才得以喘息。
鲸脑油
图片来自:eldreds.com
人类踩了急刹车
曾经人们认为,鲸鱼是茫茫海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在长年累月过度捕杀的压力下,包括抹香鲸在内的多种鲸鱼生存状况受到了威胁,全球鲸鱼种群岌岌可危。
人类在最后的边缘踩下了刹车,1986年国际捕鲸委员会出台《全球禁止捕鲸公约》,决定叫停全球范围内的商业捕鲸。至此,全球大多数国家都停止了商业捕鲸行为。
图片来自:animal welfare institute
尽管现在仍有极少数国家在打着科研名义在继续捕鲸,但大部分鲸鱼逐渐脱离险境,种群数量开始回升。
禁捕公约生效后,澳洲海域的大翅鲸种群开始恢复。图片来自:参考资料8
现实中,随着认知及观念的转变,大家对鲸鱼的关注重点早已不再是利益,更多转向了保育和生态研究。
导演卡梅隆本人对鲸鱼颇是喜爱,除了《阿凡达》,他还专门制作过一套纪录片来讲述大翅鲸和抹香鲸等鲸类的复杂生活及生存挑战。此次《阿凡达2》,用了不小的篇幅来演绎鲸鱼惨遭猎杀的历史,也是希望人类能够以史为鉴,让过度猎杀鲸鱼的历史不再发生。
感谢卡梅隆,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曾经发生在鲸鱼身上的历史。就像著名保护生物学家珍·古道尔所说:“唯有了解,才会关心;唯有关心,才会行动;唯有行动,才有希望。”
南乔治亚岛码头旁的废弃捕鲸船,见证过这段历史。图片来自:coolantarctica.com
撰文 | 葛应强
微信编辑 | 高兴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