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女鬼子的电视剧;有女鬼子的电视剧都是烂剧吗
伴随着我国影视剧需求量的极速增大,影视剧拍摄成为投资热点,但是其中存在大量剧本滥竽充数。
其中,收视率很高的抗日剧就是粗制滥造的重灾区之一,由于导演的无知和对剧本的松懈,为了猎奇,各种雷人剧情和设定层出不迭,让人直呼毁三观。
而除了剧情上的不足,演员也浓妆艳抹,服装争奇斗艳,造型堪比偶像剧。
为了更吸引年轻人的观看,甚至出现了演员袒胸露乳,穿着高开叉的旗袍打鬼子的奇异景象。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抗日“神”剧中,都出现了哪些“雷人”操作……
我们可能经常发现,在很多抗日剧中,为了演员的表面形象,服化道方面完全不顾史实,妆造的离谱程度不断突破下限。
有些男演员,哪怕故事发生在战火连天的战场上,也要坚持不懈地抹着精致发胶,衣服要一尘不染、熨烫得板板正正,不能有半点褶皱。
而有些巾帼英雄们的扮演者们,妆容更加精致,眼影眼线全妆上阵,要不是后面还有拿枪的战士,去演都市剧或者偶像剧毫无违和感。
荧屏上的女兵一概口红白面嫩皮肤,衣服干干净净、发型精致规整,甚至还有一些演员会做出穿黑丝、衣着暴露甚至袒胸露乳的操作。
而服装也经常与剧情对不上,不管是趟过沼泽地,还是刚从爆炸现场幸存,演员们的衣服都像新的一样,没有一点破损和污渍。
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他们不慌不忙,带着偶像剧感的走姿,仿佛这不是什么战场,而是他们耍帅的秀场。
而一些演员们的服装互相之间仿佛跨越了不同时代,下图三位“抗日女侠”,身穿皮衣的女侠居然和身穿萝莉装、咬着棒棒糖的萝莉女侠以及衣着暴露的旗袍泳装女侠一起在30年代的上海滩抗日。
若非剧情中存在以反派形象出现的日军,谁又能想到这居然是一部标榜抗日的电影呢?
较为简单的服化道问题尚且已经如此严重,而剧情上的那些雷人问题就更为严重了。
抗日剧为了观众的爽感,往往会安排给主角一些远超常人的能力,但是有些剧的“外挂”实在是过于离谱,仿佛在挑衅观众的智商。
某部影视剧的“包子雷”,居然能吃能炸,只见演员拿起包子,咬了一口,随手一丢,竟然像手一样炸了,然后他还向其他人介绍到,自己还有蔬菜雷等各种食物伪装的。
因为观众的不满,剧方还找出了所谓的历史“原型”——美军的C型粉状作为依据,但是因为后者必须要插上才能引爆,而且吃下去肚子会非常难受,网友们并不买账。
这种特殊美国为了给缅甸的抗日武装提供装备而研发,将面粉和TNT混合制成,像普通面粉一样制成面包,如果对方起疑,可以在不得已时通过当场食用,骗过日军哨兵。
这种C型粉状在蒸烤过程中不会发生爆炸,但在烙成大饼后,只要插入,放到预定目标附近,定好时间就能引爆。
如果说包子雷只是夸张了史实的话,那么,导演们煞有其事“发明”的枪斗术就更加毁三观了。
在一部写实为主的抗日剧里,他们竟然像游戏一样采用“通过体术提升枪弹威力”的设定,完全无视了牛顿第一定律。
而某些影视剧的人设也同样离谱,一个名叫徐二航的女二角色,箭术高强,因为遭遇日本士兵的围攻而寡不敌众,虽然苦苦哀求但还是没能逃过被日军糟蹋的下场。
看到这里,本来很多观众对此是饱含同情的,可谁能想到,画风一转,被蹂躏的女神突然就变成了机器。
上一个镜头裤子还被日军扒下,下一个镜头不但裤子自动穿上,她还一跃而起,抢过地上的弓和箭,一箭一个日本兵,仿佛武神下凡,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就杀了二三十个鬼子。
而在这部剧里,箭术更是被导演玩出了花儿,不说各种违背物理规律的“拐弯箭”,光是女主角那一手射出一支箭就能射穿十几人的绝技就让很多人大开眼界。
甚至,这些雷人剧情并不仅仅存在于一些粗制滥造的片子里,某部知名导演斥巨资拍摄、几乎拿满了国内大奖的抗日大作中,同样出现了主角通过向天上的飞机扔手将其击毁的镜头。
该剧在播出后引发热论,一位军迷提供出的相关资料显示:
即便不考虑投掷问题,剧情中主角所使用的木柄,按照当年抗战时期的普遍装(火)药量,即便在日军飞机上引爆,也无法将其炸毁。
虽然在事情发酵后,该导演迅速做出回应,将飞机坠毁的原因改为手爆炸导致飞机油箱起火,但他的还是因此缺席官方大奖,被当作雷点被网友铭记。
然而,那些“雷人”的服化道和“逆天”的剧情还不是最让人三观崩坏的,还有些抗日神剧甚至使用“偶像剧”等手段拍摄,丝毫不尊重先烈们的牺牲。
某部电视剧中,主角作为一位八路军团长竟然住在豪华的大别墅里,还在战争胜利后,骑着高头大马向女学生抛媚眼,完全将一部抗日剧当成了偶像剧来拍。
而男二在战场上面对日寇的围攻,居然既不听报告,也不看地图,反而在忙着喝咖啡,哪怕指挥部被敌人的炮弹打中,第一反应也是保护咖啡。
而当他来到战壕时,看着部队被鬼子的强大火力压制时,他唯一的行动就是为自己点上一根雪茄,甚至还为此强词夺理说是为让士兵安心。
面对网上对于剧情不满的讨论,剧方甚至亲自下场,想要自圆其说。比如面对男二喝咖啡、抽雪茄的“战时操作”,剧方就做出了解释:
他们声称,这是为了表现出该角色具有乐观、淡定,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大将心态,而且也符合他黄埔军校毕业且在法国留过学的背景和人设。
直到开播9集后,《》发表了一篇名为《“八路军”住别墅抹发胶,“偶像剧”套路用错了地方》的评论文章,在官媒直接点名批评后,该剧迅速下播。
对抗日先烈们“污名化”的操作绝非个例,比如有人表示,在某部被下架的抗日剧中,就出现了乡村少女全裸状态向士兵行礼的情景。
抗日神剧的出现,不但会严重影响中国人的历史价值观与民族认同感,甚至有一些国人会因厌而生恨,反而助长了歪风邪气,赔了夫人又折兵。
因为抗日神剧大多缺乏逻辑思维,且受众以文化水平不高的青少年和儿童群体为主,这些人明辨是非能力较低,难免会对这些抗日神剧产生代入感,并错误地认为影视剧所展示的就是真实的历史。
而且,这些抗日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浴血捍卫家国的先烈们的不敬。
当前人浴血奋战换来的胜利被描述成唾手可得,恐怕后人就很难理解与反思为何这场战争要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
对于日本右翼势力而言,也有可能会借此作为否认历史真相的理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而另一方面,我国在抗日战争期间,并不缺少一些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如果可以静下心来,精心钻营,而非一心消费历史和民族情感,那么,抗日剧的未来仍然一片光明。
随着抗日神剧的“祛热”,一年在影视剧中“击杀”40亿鬼子的盛况不再,抗日神剧的出现频率也因此减少。
但是,因为我国影视剧基数的不断攀升,粗制滥造影视剧的数量并没有得到太大改善,仅去年我国发行的国产剧就有160部,但真正达到现象级热播的,只有年初的《狂飙》。
因此,我国的影视行业虽然规模庞大,但是精品有限,影视供给侧产能过剩,大量作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导致国产剧行业不断“撞车”,更加没有精力在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
如果一部剧缺乏足够优质的剧情支撑,就必须依靠一些表现猎奇的“盘外招”来吸引观众,大量的雷剧也因此诞生。
然而,因为这些故事过于离谱,基本的公共理性和价值观难以介入,就会导致它们存在一些致命问题——只满足人类赤裸裸的欲求本身。
在大众文化中,情爱、武打、等热门内容其实是人的性、攻击、破坏等本能欲求的“替代性满足”,因为与、暴力、凶杀之间有着内在的共通性。
因此,在这种话题下,创作者必须引导受众心安理得地疏泄这种欲求,在讲述这些内容的同时进行价值观的介入,因此,这些“雷”剧往往更容易激起一些观众的“逆反”心理。
好的故事把欲望与道德这两个“死对头”和谐地编织在一起,既疏泄人们内心的欲求,也再次强化了道德、价值观和公共理性,使人处于心智平衡的状态。
中国的国产剧行业如果不能意识到“欲速则不达”的理念,就很难创作出真正可以打动观众的“好剧”,更不可能推动文艺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