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李云龙_电视剧李云龙前传
众所周知,国产剧有两座高峰——《亮剑》和《我的团长我的团》。
这些年,观众关于两剧到底谁是“第一抗战剧”的争论一直不休。
首先同为抗战剧,两剧有许多共同特点,它们都改编自小说,且拍摄时都经过了删减。
《亮剑》的小说是一场幻梦+梦的破碎,电视剧只拍了幻梦的一部分,梦的破碎部分被删减。
《团长》本身就很丧,在拍摄时还出现了2起重大事故造成了1死40伤的严重后果,导演也差点命丧现场,事后一些演员罢演,是导演康洪雷给大家三鞠躬后才稳定了军心,但结局也遭到了删改,几位主角之死都没拍出来,原计划50集最后只好拍了43集。
这两部剧都具有很强的开创性。
《亮剑》的开创性在人物。
《亮剑》是2005年的剧,在此之前,中国的抗战剧主角大多是高大全的形象,性格缺少波澜。
《亮剑》播出之后,观众发现我方将领也是会说脏话的,另一方比如楚云飞这样的将领也是有情有义的,日军也是有勇有谋的,这种颠覆让观众耳目一新。
主演李幼斌感叹:“李云龙这人一身毛病,没想到会火成这样。”
最关键的原因是李云龙这个“痞将”重塑了一代人的英雄主义:在小事上不拘一格,在大事上分清是非,这才是大家心中有血有肉的英雄。
《亮剑》之后的抗战剧几乎都延续了这种创作思路,主角身上一定会带有三两个无伤大雅的小缺点,这样才接地气。
《团长》的开创性在叙事。
《团长》被看作是《士兵突击》的续集。
《士兵突击》就是传统的电视剧叙事,讲一些正能量的故事,让主角喊出“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再加上演员立体传神的表演,观众立刻感动得稀里哗啦,简单直接,传播力很广。
《团长》完全颠覆了这种叙事思路,讲的是一群溃兵跟着一个假冒团长在战场上苟延残喘的故事,这故事听着很丧气。
李云龙虽然带着污点,但好歹也是个建功立业的英雄。而《团长》里龙文章、孟烦了、阿译这些人,都是贪生怕死之辈,肚子里藏着各种小九九,没有一点家国情怀,观众能喜欢这样的剧吗?
最终,观众期盼了半天希望看一部《士兵突击2》,却等来了这么一部丧剧,自然是不满意,所以《团长》在首播时收视率非常差,就在于观众接受不了这种落差。
不过《团长》这部剧确实需要时间沉淀,多年之后,再看《团长》,我们却能从这些失败的小人物身上看到深刻的人性,真实的抗战或许不是保家卫国,只是为了活命,但凡有一口吃的,也没人愿意扛起刀枪打仗。
这帮贪生怕死之徒战胜了人性的软弱奋勇抗敌是全剧最打动人的地方,《团长》 在思想性上是其他抗战剧无可比拟的。
目前从豆瓣上来看,16万人给《亮剑》打出了9.4分,10万人给《团长》打出了9.5分。
《团长》以高出0.1分胜出,不过皮哥却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你问路人,几乎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亮剑》,因为它的传播力太广了,做到了妇孺皆知,而许多人只是听过《团长》这部剧,再接着问收到的答复就是“我没看”或者“我没看全”。
在网络上我们却看到另一种现象,几乎全网都在吹捧《团长》贬低《亮剑》。
有说《亮剑》小说后半段才是精髓的,电视剧毁了原著的。
有说《亮剑》不配和《团长》相提并论的。
有说《团长》是前无古人后难有来者的。
这背后有一种畸形的心理:《亮剑》通俗易懂,《团长》晦涩深奥,看懂《亮剑》算什么本事啊,看懂《团长》才有一种优越感。
这种心态也使得一些观众提前选择了立场。
只要电视剧提到特殊时期,立马唱赞歌,高呼好深刻、真敢拍啊。
只要故事延伸到人性,立马萌发出悲天悯人的情怀,觉得这才是高级。
甚至将《亮剑》划为抗战爽剧。
而读过《亮剑》原著的朋友就知道,原著才是真正的爽文,小说里就是简单地打怪升级,最后建国后的部分也浸染着80年代伤痕文学的陈词滥调。
电视剧《亮剑》恰恰是把打怪升级的各种雷同战役进行了精简,每个战役都有各自的特点,且都有相应的原型。
苍云岭之战的原型是黄土岭之战,那场战役我军一炮击毙了日军旅团长,八路军伤亡500人,消灭日军900人,
伏击日军观摩团之战的原型的韩略村战斗,原型人物是王近山。
李家坡之战原型是关家垴之战,电视剧里我军大获全胜,真实的情况是我军因为装备太差伤亡惨重,未能获胜。
平安县城战役的原型是新四军解放高邮县城之战,人物原型是陶勇,战斗比电视剧更加惨烈。
将小说和现实结合起来,你还能简单地说《亮剑》是部爽剧吗?
同样《团长》虽然看上去真实,但它剧中的原型是松山战役,那场战役中国军2万人打日军1300人打得难分难解,最终国军伤亡7783人,日军伤亡1200多人。
从数字上看完全是“伤敌八百,自损一千”啊,可是电视剧里却对这个情节进行了拔高,因为有了所谓的人性刻画,所以给人感觉才很真实。
所以,在皮哥看来,《亮剑》拍得这么粗糙,穿帮镜头不断,全部的戏都在冬天拍完,依然能俘获一代人的心,证明了它绝不是一部简单的爽剧。
《团长》固然深刻,但拍摄背后事故频发,剧组捉襟见肘,成片缺斤短两也是事实。
所以,单纯从豆瓣评分入手评价这两部剧的高低,并不准确。
两部剧都是顶级好剧,哪到底是谁更胜一筹呢?
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抛除掉豆瓣评分,从两剧创作的3个角度来对比,它们间的差距,自然就出来了——
第一个角度:我们是追求生活的真实,还是艺术的真实?
《团长》选择了前者,《亮剑》选择了后者。
电影《吉祥如意》里展现了这两种矛盾,扮演女儿的演员和女儿的人物原型在一个画面里出现,结果真实的女儿面对父亲无人赡养态度冷漠,甚至玩起了手机;大鹏找来的“女儿”面对同样的情况却瞬间入戏,眼带泪痕,眉锁阴云。
你作为观众,你希望看到上面哪一种真实?
同样看一部抗战剧,你希望看到哪一种真实?
一方面,《团长》拍得更真实,龙文章带的这帮“战场草包”贪生怕死,就像电视机前唯唯诺诺的我们,可这些真的是观众在茶余饭后希望获得的消遣吗?
所以这几年网上也流行一种说法:生活已经很累了,我想看点开心的。
而这些观众希望看到的真实,就是李云龙那样的叱咤风云谈笑风生的真实,是一种艺术升华后的真实。
就像《觉醒年代》里的李大钊一样,张桐在饰演这个角色时生怕自己演得不真,导演告诉他你就不是在演真实的李大钊,而是在演观众心中的李大钊。
《亮剑》就是抓住了这种真实。
第二个角度:我们选择怎样的历史观?
《亮剑》和《团长》分别代表了两种历史观。
《亮剑》代表的是英雄史观,即少数人创造了历史,看完这样的剧,你会产生一种错觉,感觉是李云龙和小兵张嘎打跑了日本人,中国要是有100个李云龙,早就把入侵者赶跑了。
《团长》代表的是唯物史观,即创造历史的是普通的大众,是剧中那几个贪生怕死随后又战胜恐惧的普通人。
从学术的角度看,当然是《团长》的历史观更值得推崇。
但对于大多数观众而言,他们看的是电视剧,电视剧本就是大众通俗艺术,在创作上符合大众的愿景也是有必要的,毕竟现实已经残酷,让大家过过英雄主义的瘾也无妨。
第三个角度:我们选择怎样的格局?
皮哥曾经谈论战争片时说过,好的战争片是让人对战争产生恐惧,烂的战争片让人对观众产生向往。
看完《亮剑》,你会觉得战争很热血,恨不能自己去战场上挥两斧子。
看完《团长》,你会觉得还是算了,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从这个角度看,当然是《团长》更高明。
但我们今天谈论的不是电影,而是电视剧。
电影是第七艺术,是你花50大洋,接受艺术熏陶和思想启迪的东西,你花了那么大精力,当然要看到更高级的东西。
电视剧就是通俗的艺术,是你吃了晚饭打发时间的消遣,你上了一天班,还准备通过看个电视剧再上一课吗?
所以讨论到这里,答案已经不言自明了。
皮哥想要说的观点总结如下:
如果两部剧非要比个高低,那从创作的角度看,《亮剑》适合拍成电视剧,《团长》适合拍成电影,既然都是电视剧,当然是《亮剑》更胜一筹了。
但如果你依然还对其中一部存在“成见”,那也无伤大雅,看自己喜欢的另一部就可以,电视剧本身就是为观众服务的,在拍摄时也就有了各自的目标群体定位,我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对号入座”就好。
总之,《亮剑》在传播度和影响力上达到了抗战剧的最高峰,而《团长》在思想性上达到了抗战剧的最高峰,从电视剧的品质而言,皮哥认为两部剧都值得入坑,都值得我们一遍遍反复品味。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