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兵电视剧(有关女兵的电视剧)

首页 > 娱乐 > 港台 > 正文

中国女兵电视剧(有关女兵的电视剧)

《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小人物故事演绎新中国农村变迁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省电视剧《在桃花盛开的地方》近日在央视八套黄金档热播,并在北京举行了创作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20余名专家、学者围绕该剧的创作特色、故事立意、人物性格等进行了深入研讨,解析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大剧的亮点。

中国女兵电视剧(有关女兵的电视剧)

电视剧《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海报。河北电影制片厂供图

从生活的“源”出发真实感人

近年来,《海棠依旧》《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最美的青春》《李保国》《血战湘江》《古田军号》等一批主旋律佳作接踵而来,将河北影视剧创作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地,让人们在感受昂扬奋进的时代主旋律的同时,也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电视剧《在桃花盛开的地方》把视线对准了中国农村,以退伍女兵、员黄少花曲折而奋斗的一生,反映中国农村的历史变迁和农民历经悲欢离合走向幸福新生活的故事。

河北影视集团副总经理、河北电影制片厂厂长靳国栋介绍说,该剧是根据田运章在2008年创作完成的剧本《故乡的泥土》改编而来,剧中桃花渡的原型就是田运章的家乡无极县,“他对河北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真挚感情,为这部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谈及创作经历,编剧田运章感慨万千,“是几十年的农村生活经历成就了我的前半生。”田运章表示,1998年报纸上一篇关于赞皇老兵的报道唤醒了他儿时对村里几位退伍老兵的特殊记忆。“他们是共和国的奠基人,是中国最基层的力量,不能被人们遗忘。”2011年开始,他在《故乡的泥土》基础上,重新将主人公设定为女性,几番修改打磨而成《在桃花盛开的地方》这部作品。“老兵们曾满含泪水地讲述自己的革命经历,是他们不忘初心、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的精神激励着我。”田运章坦言,创作的初衷就是要为这样光荣的老兵树碑立传,颂扬他们为革命流血牺牲、不懈奋斗的精神。

“这是部中国的农村戏,又和中国的革命有割不断的关系。”著名文艺评论家汪守德认为,这部剧忠于生活真实,同时又高于生活,创作团队面对剧情、人物,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他们掌握和了解的生活出发,按照生活的逻辑来展开对人物的描写和表现,这一点难能可贵。

“河北的影视创作立足于革命历史文化和当代现实生活,从生活的‘源’出发,所以既有历史底蕴,又真实感人。”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李京盛表示,主创人员把剧中的故事和人物命运放在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当中,放在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来书写,展现了该剧的大视野和大格局。在这个基础上展开人物命运的故事性叙事,使得剧中每一个人物身上的历史感和命运感都非常真实。

书写一部农村女性的新史诗

“该剧通过主人公黄少花的命运和桃花渡的变迁,来凸显中国建立新中国的初心,为了这个初心,中国人用全部的热情践行它,全部的热血奉献它,全部的生命拥抱它。”著名文艺评论家李准表示,这部剧是在艰难中写奋争和包容,热情讴歌了基层劳动妇女的坚韧品格和博大胸怀,可以说是一部农村女性的新史诗。

光明日报文艺部副主任李春利分析了剧中人物打动观众的原因。“主人公黄少花犹如一朵山野花,不畏风雨严寒,虽然并不艳丽娇媚,但是清新明丽、坚韧不拔。她几乎尝遍人生苦楚,接连经历了牢狱之灾、背井离乡、丧夫之痛、重病缠身……但是都以德报怨,用善良宽厚温暖了冰冷的人心和残酷的世界。她身边的两个男人,一对情敌,相互斗争了一辈子,最后都被她的善良与坚韧感化;坑害过她的关佳玲,最后也成了她的好友;就连无恶不作的旧势力人物,也都要敬她三分。”李春利认为,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孩到一名解放军战士、员,如果说起初她的善是出于人之初心,那么后来她的德就来自于部队的培养和战斗的磨炼。

“黄少花是在农村人物画廊里鲜见的带有一定精神深度和丰厚文化意韵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没有什么口号,不讲什么大道理,她的所有一切都是从实际出发。”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指出,这个人物有着中华民族传统女性美好的品性,又在部队经受了革命文化的熏陶,因而不同于一般的农村妇女,有着坚实的精神支柱,不管经历多少苦难都能用生命拥抱初心。

“这部剧演起来真的不容易。在我跟角色五个月如影随形‘相伴’的日子里,每天都面临着心灵和情感上的极端挑战,可以说,这个人物重新塑造了我。”黄少花的扮演者、著名演员丁柳元认为,黄少花坚强勇敢、淳朴善良,坚守信仰和初心,从她身上也映射出了时代女性独有的魅力。

用小人物命运书写历史大格局

感人的故事、宏大的历史格局,最终呈现还要落在人物的塑造上。专家们认为,《在桃花盛开的地方》在人物塑造方面更显真实、亲切,这种真实在于跳脱出脸谱化的英雄或恶人形象,将他们放置于真实生活中,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性光芒,关注人物内心情感,以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让观众眼前一亮。

“田山堂勇敢而鲁莽冲动,但是在关键时候却能够身先士卒,最后牺牲在抗洪第一线;魏守根灵活老辣,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也绝不含糊,有着男人的担当。他们虽然各有各的弱点,但都真诚、可爱,在洪灾到来之际,两个人敞开心扉,一笑泯恩仇,这种和解就是一种人性的超越。”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认为,这部作品的戏剧性是从生活当中提炼出来的,是建立在人物性格基础上,在艺术化的戏剧情境中,写出了人性的真实、人性的善良。

“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环境下表现出来的复杂性,构成了他们人生经历的波澜起伏,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仲呈祥认为,这部剧不是一般年代剧的写法,而是把镜头聚焦在几个具有独特意义、内涵和价值的人物身上,用小人物的命运书写历史大格局,从而生动呈现新中国农村的发展历程,展现人民群众拼搏奋进的磅礴力量。(张宇昊 田 恬)

这些抗美援朝题材影视剧,你了解多少?

很多人对抗美援朝战争的了解,主要是通过电影和电视剧来获得的。从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来,反映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电视剧一直长盛不衰,成为中国军事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极大地鼓舞和激励着全国人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进步,滋养和培育着整个民族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电视剧《三八线》剧照

中国女兵电视剧(有关女兵的电视剧)

如果以时间为历史轴线进行区分的话,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电影是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主要形式。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电视剧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勃兴,电视剧便成了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艺术形式。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以后,关于这场战争的艺术呈现,成为中国军事文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20世纪50年代初,当抗美援朝战争依然进行时,一部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便已经在全国上演了。这部作品当时在全国激起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可以说成为20世纪中国影视艺术创作历史的重要记忆。

从那时开始,新中国的电影工作者勤奋耕耘,着力表现朝鲜战场拼死奋战的志愿军英雄,努力记述关于抗美援朝的感人故事,拍摄了一部又一部感动中国的电影,讴歌这场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1956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推出的表现上甘岭战役的故事片《上甘岭》。这部电影也被称为抗美援朝题材文艺开端之作。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这部老片依然以动人的表演和精彩的故事,激荡着每一名观众的心。歌曲《我的祖国》今天听来依然让人们热泪盈眶,成为爱国主义宣传的文化经典。

以电影《上甘岭》为发端,从此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进入一个硕果累累的时代。此后,让中国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如《奇袭》《打击侵略者》《英雄儿女》《烽火列车》《英雄坦克手》《我的战争》等,一次次成为当时的银幕热点。从1956年《上甘岭》首映算起,到2000年八一电影制片厂的《北纬三十八度》,这期间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作品就不下30部,电视剧更是数不胜数。

电影《英雄儿女》剧照

回顾以往的创作,不论是五六十年代的作品,还是新时期以来的创作,对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张扬,都给观众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英雄儿女》,堪称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完美结合的经典佳作。这部由巴金小说改编的电影作品,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志愿军战士英雄的经典形象。他手握爆破筒,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画面大气磅礴,如同一尊雕像永远留在了中国观众的记忆中。该剧由王成重伤、重返前线、要求参战直至壮烈牺牲作为表现战争的线索,以王文清、王芳、王复标从失散到团聚为一条情感线,将父女、兄弟间的情感表现得荡气回肠。该剧的插曲《英雄赞歌》同样成为艺术的经典。此外,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表现志愿军空军的《长空比翼》、记录阵前播音员故事的《战地之星》、反映女兵题材的《三八线上的女兵》,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反映雷达兵生活的《碧海红波》,以及根据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中的松骨峰战斗创作的《硝烟散后》,还有根据英雄黄继光牺牲前最后几天的故事创作的《火红的山脊》等,都从不同角度讴歌了志愿军英雄,塑造了一个个英雄战士舍生忘死、英勇杀敌的经典形象。

表现抗美援朝题材的电影,以优秀的故事片为主。如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60年拍摄的《奇袭》、在1965年拍摄的《打击侵略者》等,都是家喻户晓的具有极强时代感的优秀作品。记述重要事件的作品,如长春电影制片厂在1976年拍摄的《长空雄鹰》,取材于志愿军空军英雄王海、张积慧击落美国飞行员戴维斯的传奇经历。同样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在1972年拍摄的《奇袭白虎团》,是根据志愿军英雄杨育才的真实故事改编的作品。而八一电影制片厂在1975年拍摄的《激战无名川》,描述的是志愿军铁道兵修复无名川大桥的真实故事。作品中连长那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成为抗美援朝英雄画廊里让人过目难忘的经典人物之一。

进入新时期以后,随着电视剧创作的繁荣,表现抗美援朝的电视剧成为收视热点。广受大众欢迎的电视剧《毛岸英》,成功地刻画了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这样一个青年共产主义者的形象。作品浓缩了毛岸英的奋斗历程,反映了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表现了他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的爱。他始终以父亲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最终为国牺牲。毛岸英虽然只有28岁的短暂生命,但他充满激情、充满理想信仰。他的品格和追求,使他成为一代青年的精神偶像。题材相近的由潇湘电影制片厂1991年拍摄的《毛泽东和他的儿子》则以催人泪下的情节画面,形象叙述了毛泽东作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伟大的人格力量。在着力塑造毛泽东伟大领袖形象的同时,毛岸英的形象也体现了朴素、真实、爽朗的品格。这部作品显然与电视剧《毛岸英》题材相近,但一样收到特别的观赏效果。

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剧照

许多抗美援朝的影视剧之所以受到观众的特别喜爱,是因为作品对生活的真实再现。电视剧《三八线》为了适应青年观众的审美需求,写了一群青年志愿军战士的故事,但是编导并不因为考虑适应青年观众,就随意增加现代元素,而是着力表现在当时那个年代里人物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力争使作品具有时代的韵味。从主人公李长顺的成长轨迹看,入伍前,他本来是一名渔猎户,美的飞机轰炸,使他父亲和弟弟被炸身亡,也让他萌生从军杀敌、报仇雪恨的强烈愿望。故事随即展开,人物也从开始时的愣头青,一步步经过战斗的洗礼,成为一个有觉悟的英雄战士,最后成为一名非常优秀的指挥员。作品以事实为依据,不脱离实际,不凸显个人英雄主义,从小人物的视角,充分表现了我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这部作品,为战争题材电视剧如何更加得到当代观众的喜爱探讨了一条成功的新路径。《彭德怀元帅》虽然是一部传记片,但表现抗美援朝的内容,在整部作品中占有较大篇幅,也是极为感人的篇章之一。在朝鲜战场,他英勇善战、关爱部属,电视剧将他运筹帷幄的大智大勇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军事人物传记片中,这是一部感动人心的难得佳作。彭德怀的形象,在作品中得到了客观真实的艺术再现,让观众领略了一位优秀军事家以党的事业为重、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博大胸怀。

抗美援朝战争,作为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与世界强敌进行的反侵略战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打败了敌人,从此为国家和平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这场扬国威军威的胜利之战,也为文艺创作特别是军事文艺创作提供了一座富矿。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所表现出的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和英雄血性,至今依然都是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宝贵财富。发扬志愿军前辈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对我们今天的每一个中国观众,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中,仍有写不完的英雄故事值得挖掘。我们相信,随着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持续努力,无愧于时代的表现抗美援朝作战的精品力作一定会不断呈现给广大观众。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