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临城下 电视剧_兵临城下电视连续剧全集
1962年,一部《甲午风云》上映后“引爆”大江南北,片中那场惊心动魄的海战戏更是让无数观众震撼不已。
影片耗时两年完成拍摄,导演林农更是为本片倾尽心血,最终打造出那一年代的“古装战争大片”。
两年后,《甲午风云》的原班人马重聚一起,共同缔造了又一部战争片的经典之作《兵临城下》。
影片率先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放映,几乎场场爆满,不少影院每天排十多场依旧供不应求。
作为当年最热门的影片之一,《兵临城下》的故事根改编自解放战争时期的“长春解放”这一历史事件。
但在内容上,《兵临城下》隐去了真实的地点和相关历史人物,以一种半虚构的方式来呈现这段历史。
直至今日,片中姜部长与赵崇武的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经典对白,仍然让人难以忘怀。
01、周恩来亲自为电影修改剧本
1946年,地下党员刘浩在朱老总的指挥下潜伏到滇军内部,秘密进行对滇军上层的策反工作。
当时的滇军是被收编的60军,这支非嫡系的杂牌军队一直不受蒋的待见,处处受到苛待,这让滇军从上到下早已心生不满。
辽沈战役爆发后,滇军被蒋调到东北参战,刘浩趁滇军内部人心不稳之际,开始鼓动以60军军长曾泽生为核心的军官们倒戈。
1948年10月,曾泽生终于下定决心宣布起义,至此长春和平解放,刘浩的任务圆满完成。
这段一波三折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在1957年被军旅作家白刃重新发掘,并改编成了话剧《兵临城下》。
但在创作之初,白刃因为怎么把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戏改编成话剧的形式苦恼不已。
后来白刃决定采用“武戏文唱”的方式,避开正面战场,更多去呈现滇军与果党的矛盾以及果党和我们的斗智较量。
此外,白刃还专程拜访了曾泽生以及60军中其他参加起义的数十人,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力求在细节处精准还原这一历史事件。
正式演出后,《兵临城下》获得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肯定,连周总理、聂帅等都曾到现场观看。
尤其是周总理对这部话剧非常喜爱,在他的推动下,电影版的拍摄也很快提上了日程。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参与到影片的剧本创作,提出了几点非常有建设性的意见。
比如不要搞女特务这种太烂俗化的设计,不要将反面角色脸谱化。
特别是主要角一的赵崇武,在思想上应该具备一些“自觉的东西”,这样人物的转变才更具有说服力。
周总理的几条建议句句说在点子上,后来编剧在创作时也将周总理的意见一一采纳。
02、《甲午风云》原班人马上阵
《兵临城下》的剧本原本是北京电影厂在争取,但考虑到故事发生在长春,相关负责人便把拍摄权交给了长春电影厂。
对于本片的导演人选,厂长一开始便定下了导演林农。
林农对于战争片有非常丰富的拍摄经验,《神秘的旅伴》《甲午风云》等经典都是他的手笔。
当时林农正在医院养病,但在看到《兵临城下》的剧本后,他有些坐不住了。
在此之前林农一直对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非常感兴趣,《兵临城下》的出现恰恰合了林农的意,二话不说接下了这一拍摄任务。
经验丰富的林农首先对真实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虚化”处理。
比如长春在片中变成“东北某城市”;60军则是改成了369师;
还有片中人物看似都是虚构,但其实与长春解放时的真实人物一一对应。
像姜部长的人物原型正是刘浩,而赵崇武对应的就是曾泽生,二人之间的关系也都是根据史料记录展开。
其次,影片从果党一方的视角去讲述这个故事,在当时来说无疑是大胆又富有新意的。
在林农看来,这个关于“起义”的故事只有从果党的角度讲,才更有说服力,才能让人明白他们倒戈前后的心理变化。
恰好当时林农刚刚拍完《甲午风云》,于是便趁热打铁又把原班人马拉回来去拍《兵临城下》。
特别是摄影师王启民,林农和他合作多年,彼此早已建立了高度的信任。
拍摄《兵临城下》时,两人会在一天的拍摄结束后总结今天的拍摄经验,同时把第二天要拍的镜头调度也安排好。
两人的默契使得整个拍摄过程十分顺利,两个月的时间便顺利杀青。
03、短暂上映后被“雪藏”十四年
除了幕后人员,本片的主要演员几乎也都是《甲午风云》的原班人马。
在《甲午风云》中饰演李鸿章的王秋颖,在本片饰演阴险狡猾的胡高参。
与此相对的是饰演邓世昌的李默然:在《甲午风云》中李默然与王秋颖便是“死对头”。
到了本片二人仍然延续这一设定,李默然饰演深入敌穴劝降的姜部长,与林高参是水火不容的敌人。
值得一提的是,林农导演也客串了一个出城办事的商人。
尽管只有寥寥几个镜头,但林农带着金丝边眼镜、头发油光锃亮的形象非常生动地诠释出了人物特性。
这不是他第一次在自己导演的电影中出场,此前的《甲午风云》《党的女儿》等影片中林农都有客串。
此外,林农的夫人刘惠明也在片中出演了郑汉臣的夫人,温柔和善的形象给很多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除本片外,刘惠明还出演过多部影视作品,比如老版《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一集中的老太太正是由她扮演。
《兵临城下》的首轮上映获得如此热烈的反响,也加强了影片主创人员们的信心。
但可惜的是,影片还没有开始第二轮放映,就碍于种种原因被雪藏,封存了十四年之久。
直到1978年,随着时代环境的好转,影片也终于重见天日,重新在国内放映。
即便按照今天的眼光看,影片无论在讲故事的角度还是镜头语言都有不少可取之处,这种对历史“虚化”的形式至今仍不少见。
这大概也是为何,影片至今仍然在电视上不断重播。
希望这样的老电影不要被时间埋没,可以被现在的观众看到!(撰文:皮皮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