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文_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文题目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文_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作文题目

文题呈现

根据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者议论性散文。

写作导引

该材料作文写作的切入点和展开思路的角度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1.中国民族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是什么?

2.文化衰亡的危害有哪些?

3.面临文化的衰落,应该怎么办?

以上都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不同方面去思考。

4.抓住“不是轰然而至”“不知不觉”等限制词语,写文化消逝的过程。

5.赞扬北京卫视的做法,谈现代传媒对捍卫文化的巨大作用。

6.传承者的坚守和创造。(难度大,需要特别了解,这部分内容可以写传记或者人物通讯类的记叙文。不了解就不要写,杜绝编造。)

前三者是最佳立意的角度,后三者次之。

我们最好联系自己熟悉的民间文化样式、民风民俗等处于危机的状况举例,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勿空谈。

佳作欣赏

胭脂香味

□张艺曦

惊鸿起舞处,倩影驻心田

弥漫着血腥的味道,散发着硝烟的气息,在这样的战场上却让人嗅到了丝缕淡香。

华美汉庭中舞动的曼妙身姿,艳花一般柔美;摇曳着观者七魂六魄的,是那荷风一般的藏不住的韵味。奈何无能的丹青手辜负了这尽态极妍的美人,惊诧全场的昭君令匈奴老单于一见倾心。远嫁是昭君肩负重任的开始,但又何尝不是摆脱深宫束缚的破茧新生呢?

款款腰肢温柔如水,眼波流转穿透袖裳。塞外大漠中,昭君遥望南天,思念故乡夜不能寐。清冷的辉月在她身上流淌,泪眼婆娑而仪态万方,心怀悲伤却绝代风华。而单于粗犷外表下那颗温柔细腻的心也感动了昭君,满腔热忱融化了被刺骨胡风冰冻的芳魂。而天有不测风云,难逃瘟疫大劫的单于令昭君失去了温暖臂膀,梦里的相遇相依相偎,手臂摆动如鸿雁飞扬,飘逸起落似幽莲绽放。

父死妻其子,后母成新娘。无尽深情、悲痛万分,仍要为大义甘愿从胡俗。幻梦,幻梦是为了与爱人重逢;清醒,清醒是为了以柔弱双肩担负起胡汉和好的重任!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舞剧《昭君出塞》美得如诗如画。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象、各民族文化的共融在其中呈现,在光明中起舞,传统文化惊魂是它的烛之影;绝美一舞便是它的月之光。从来没有想过,历史可以用舞蹈来演绎,舞剧竟然能让人潸然泪下,比史诗更加荡气回肠。这第一个意象——舞蹈,惊诧了我的双眼,更迷住了我的心。

起舞弄清影,挥袖踏歌声

能配得上这曼妙舞姿的是清雅之乐,与雅乐相和的当然是古诗了。

各个民族的语言都是文化传播的媒介,而汉语更是古老文明的产物。寓意博大精深,笔法百转千回,行文如云流水,历史源远流长。真正的经典无法被超越,古诗文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读过那么多矫揉造作的流行语,却没有一句似“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更能深刻表达伤感的情怀。读一些现代小诗,无病呻吟的气息扑面而来,却少有比“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更扣人心弦的愁绪。

醉过知酒浓,品读过古诗文才会赞叹它的美好。任何“诗与远方”都不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般清新释然,也没有“故事与酒”能逾越“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萧瑟与凄凉。

霸王力千钧,难敌楚歌围

谁言男儿无伤悲,“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深沉痛楚,竟出自破釜沉舟的霸王之口。如此深情温柔而无奈!

幻梦中,我看到一个青衣遮面的影像,听到那戏语咿呀时,他还演着那场霸王别姬的戏,他穿着那件花影重叠的衣,佩着如意冠鸳鸯剑,陷在那段隔世经年的梦里不顾朝夕。水袖半掩玲珑心,安知浮生一如戏。大风来阵前舞,一把断剑便是一场生死离别。花灯烟火下,古树残香旁,唱断了情丝缠绵,唱尽了爱恨嗔痴。回眸一望又相思成灰。

戏曲,年轻人很少有喜欢看的。古典舞、书法、古诗文等等民族的、传统的符号离我们渐行渐远。传统文化就像一本藏书,在年岁的流转中封存数年,些许泛黄的纸张尽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奥秘。越读不透,我便越想悉心品读;若不能懂便无法释怀,更奉若珍宝。

世界的许多文化文明的衰亡不是轰然而至,而是在悲鸣中不知不觉消失的,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更不该丢弃从出生起便烙印在灵魂中的初心。皮囊的浮华终是虚无,经典的文明才会永垂不朽。

点评

文化传承应与时代同频

□马俊杰

如今的中国繁荣昌盛,硬实力在显著提高,我要说是文化软实力也应得到同步提升。

我们知道,现实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乐观,在喧嚣的年代里,如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并发扬创新是一个重大课题。《传承者中国意象》这一节目不同以往的综艺节目,它使我们了解了文化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渊源,吸引了各个年龄段人的目光,它就像一扇窗户,让我们望到一些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基因,以及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止于申遗。

锣鼓一敲,猴戏开演,这一画面曾在许多人儿时的记忆里出现过。2009年6月,作为一种民间文化,新野猴戏被评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民间艺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14年7月,新野县猴戏艺人在街头表演猴戏时,因没有携带野生动物运输证而被处罚。10月,两名新野猴戏艺人在长沙街头表演时,因有观众怀疑其鞭打猴子而遭到举报,最终两人遭到驱离。

以“孙悟空”为代表的猴子形象历来备受国人喜欢,而通过驯服猴子来逗人开心的猴戏也延续了两千多年。目前新野县有猴戏艺人约300人,而猴戏“非遗”传承者仅一人。以前,有些村85%的人都耍猴,现在只剩下不到20%。

《中国国家地理》摄影师马宏杰曾拍猴戏十多年。他说,猴戏的艺术性正在慢慢丧失。现实的诸多限制,只会让猴戏消失得更快。十多年跟拍下来,马宏杰的感触是:文化跟吃饭有关。猴戏之所以能传承这么多年,是因为原先新野贫穷的农民无以为生,只能靠祖传下来的猴戏讨生活。

而今天,有不少人把它看成是利用猴子卖艺的“乞讨”行为,加之涉嫌动物虐待,新野猴戏这个延续千年的传统艺术形式被人质疑为“旧俗陋习”。很多人认为猴戏以抹杀猴子天性来博众人乐,不人道;挥鞭子、强训练,不“猴道”。因此,猴戏表演如今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处境里。

随着人们动物保护意识的增强,新野猴戏即便已被列入“非遗”的名单,也面临即将消失的窘境。这再一次给我们以警醒:申遗的成功,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传统文化没落的问题。申遗不是为了炫耀或装点门面,而是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与认同,从而使得民族文化遗产能够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固守没有前途,创新才有出路,世间万事莫不如此。传承千年的“新野猴戏”曾被耍猴艺人传遍神州大地,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如今却面临着传承的尴尬、生存的困难。不能否认,艺人固守传统,没有考虑到现代人的审美变化,没有将传统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社会,也是重要原因。在目前的困境下,只有创新才有改变的可能。

点评

【本文选自《作文素材快线》杂志】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