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挪用、文化挪用是褒义还是贬义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文化挪用、文化挪用是褒义还是贬义

近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访问以色列期间被狠狠“冒犯”了一把。

据《以色列时报》报道,日本首相安倍晋三5月2日对以色列进行正式访问,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官邸设宴招待来访的安倍夫妇时,官邸厨子却用鞋形餐具盛放甜点,这被视为“外交失礼”。

文化挪用、文化挪用是褒义还是贬义

(图片来自INS)

安倍本人似乎对这一做法并不太在意。《以色列时报》7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话说,安倍夫妇与内塔尼亚胡夫妇都很享受这顿饭,安倍甚至邀请莫伊前往日本烹饪。

不过,外人的反应可比安倍本人要激烈得多,一位日本外交官表示,“世界上没有一种文化允许你把鞋子放在桌上,厨子到底是怎么想的,我们不明白他想要说什么,如果是个玩笑的话,我们不觉得好笑。我可以告诉你,我们的首相被冒犯了。”

另一位曾在日本工作过的以色列高级外交官也称表示,选择不寻常的餐具完全是“一个愚蠢而浑然不觉的决定”。

媒体的反应同样激烈,日本时事通信社8日称,内塔尼亚胡官邸的厨子用男鞋形状的金属容器盛放甜点,以色列媒体与民众都知道这“非常粗鲁”,按照日本习俗,进入室内都是要脱鞋的。更有媒体给出了“文化冒犯”的严重字眼,他们的标题是《安倍访以色列遇“文化冒犯” 甜点放在鞋里吃不吃》。

等等,“文化冒犯”?有点耳熟。

就在不久前,一名18岁的美国高中女生,在毕业舞会上穿了一件中国红色旗袍,并拍了照片上传到社交媒体上,没想到激起了一些网友的批评,其中一名华裔学生的评论被转发了4万多次,这名学生是这么说的——“我的文化,可不是你的毕业礼服。我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但这张照片展现了美国消费主义和殖民主义心态。”

(图片来自推特)

同样高转发数的评论来自另一位中国网友:“如果你‘欣赏’和‘喜欢’我们的文化,你应该知道这是我们的传统服饰……你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文化挪用,而非文化欣赏。”

一时间,“文化挪用”成为热词。

不过,相较于外国社交媒体的风声鹤唳,中国社交媒体却是一片祥和的景象。

近年来,受全球化影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与冲突日益凸显,“文化挪用”一词也经常出现在日常生活中。例如,“火星哥”布鲁诺·马尔斯的音乐被批“文化挪用”模仿黑人,林书豪的脏辫造型也曾遭黑人球员抨击,时尚行业中“文化挪用”更是“饱受诟病”。

林书豪。(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到底什么是“文化挪用”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林萌于今年4月发表于《社会科学报》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被认为是一种文化背景中的人使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的文化元素(物品、风格、主题等)的行为。挪用者和被挪用者分别被称为“域外者”(outsiders)和“域内者”(insiders)。而权力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因素甚至法律因素,各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组成了谈论文化挪用的复杂语境。

由此可见,“文化挪用”本身是一个中性说法,不含褒贬;立场不同,对待文化挪用的态度就会不同。林萌博士在这篇文章中就对文化挪用持肯定态度,她以美国好莱坞的文化挪用历程为例:

美国文化的重要特质正在于它积极地参与到了文化挪用当中,虽然好莱坞的中国文化挪用之路依然历经了从傅满洲到陈查理再到花木兰和功夫熊猫的“东方主义”坎坷,但不可否认的是,电影里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丰满和生动,西方人固有的种族主义偏见和文化模式差异的影响在逐渐削弱。这既是其自身纠偏的结果,更源于中国文化的积极介入。

回到美国女生穿旗袍事件,澎湃特约评论员韩浩月发表的评论更是一针见血:这是一次简单的、纯粹的个体行为,将其复杂化,或者强行为其注入“美国消费主义和殖民主义心态”,是文化不自信甚至是被迫害妄想症的体现。

而本文开头提到的“文化冒犯”(cultural offense),则是英美刑法有关社会风化的犯罪之一,即冒犯公共道德、传播文化的行为。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来源:华舆 撰稿/向前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