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火烧不尽的哲理—野火烧不尽的诗是什么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野火烧不尽的哲理—野火烧不尽的诗是什么

自古以来,野草便在众多文人墨客中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意向:顽强、不屈,而在各类诗赋其中,又以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千古流传。目光转向近代,鲁迅先生亦以《野草》为名,创作了一篇富含深刻哲理的文集,其中韵味虽历经百年,但仍值得人们探讨。

野火烧不尽的哲理—野火烧不尽的诗是什么

鲁迅先生《野草集》

一、《野草》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1、政治动乱

《野草》集的第一篇散文为《秋夜》,发表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一日,最后一篇为《一觉》,发表于一九二六年四月十九号。在前后经过了一年零七月的时间正要出版的时候,鲁迅先生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再次写了篇《野草·题辞》。而在《野草》集写作的这两年间,对内,北京处于北洋军阀的恐怖统治时期,自由与民主被淹没,人人自危,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与民族的未来陷入深深的彷徨之中。

对外,帝国列强们在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再度燃起甚至更加猛烈,国家的独立性也岌岌可危。可以说,《野草》集完全是一篇由正在经历苦难的人创作于危难时期的特殊文集,其文化内涵与意义自然增彩不少。

2、概念引领

“五四”时期,正是中国经历前所未有巨变的时候,无论是政治还是文化,都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面貌。处于新时期的文人们便在这种背景下提出了“美文”的概念。他们提倡对自然进行深层次与细致的描写,并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寄托于自己所描写的事物、风景当中,同时借此来探索自己内心的哲理性。

早在古代,如老子、孔子等著名思想家便已经在自己的作品中留下了有关此类文章的作品,这也为当时文人们的写作提供了先例。而在各位大家的作品当中,《野草》如孙玉石所说,“表现内在感情世界, 甚至包括一些潜意识世界哲理化了的一种结晶, 一种深层情感意识的凝聚和升华”而显得前无古人,并因此成为时代标杆。

3、经历铺垫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创作者,鲁迅先生一直以笔为刀,向黑恶势力作着不妥协的斗争。在《藤野先生》中,鲁迅先生通过“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的文字描写, 深深表达了对当时大清国留学生的失望,也正因此,他才立下了弃医从文的念头。

而在《新青年》解散后,鲁迅先生又一次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依然在沙漠中走来走去, 不过已经逃不出”,在这种好不容易找到战友却再次不得不与之分离的寂寞感觉里面,他的心态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在这期间创作的《野草》集自然也显示出与众不同的特点。

二、哲学思想的具体表现

1、冲击旧社会

对旧社会的批判与指控,贯穿于鲁迅先生所有作品的始终,充斥在所有文字之间。在《狂人日记》当中,狂人“半夜三更睡不着觉,翻开历史书,他发现字里行里只写着两个字:吃人。”,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便是那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礼教。封建礼教不仅阻止了国家的进步,也使整个民族陷入了麻木的状态。

因此,鲁迅先生提倡有更多如《秋夜》中枣树那样的斗士,“而最直最长的几枝,却已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闪闪地鬼〖目夹〗眼;直刺着天空中圆满的月亮,使月亮窘得发白。”这是他内心当中战斗思想的体现:凭借生命的韧性与一切不公与黑暗作坚持地抗争。鲁迅先生坚信,只全国人民都站出来支持这种抗争,便能取得改天换地的惊人效果。

新青年与狂人日记

2、反绝望

既然要做抗争,那么便必须对抗争的结果怀有莫大的希望,《野草》中的反绝望思想也因此表现出来。在《影的告别》中,:“我愿意这样, 朋友——我独自远行, 不但没有你, 并且再没有别的影在黑暗里。只有我被黑暗沉没, 那世界全属于我自己。”影的独白显得悲壮而沉重。但在明知自己必定会在光明下灭亡的结局,影却依旧毫不犹豫地做出这样的选择,这绝非是不自量力之举。

相反,这正是对做出这种行为的未来充满希望,影才会做出这样的抉择。正如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英勇就义那般,他坚信只有用自己流血的牺牲才能唤醒广大人民群众麻木的思想,以争取未来中国的真正巨变。这种思想并不少见,但真正能为之付于行动的人却仍然少得可怜,《影的告别》便寄托了鲁迅先生对这类思想能广泛传入人们脑海中的殷切希望。

3、复仇之心

在鲁迅先生看来,暴君统治下的臣民有时候比暴君本人更令人憎恶。因此,复仇的对象并非简单地对黑暗本身的报复,更多的是对助纣为虐却浑然不知悔改的人的惩罚。在《复仇》(其二)当中,被钉在十字架上,遭受着莫大的苦难,对他下死手的兵丁们自然不必多说,但全篇令人心寒的,却是“路人都辱骂他,祭司长和文士也戏弄他,和他同钉的两个强盗也讥诮他。”

鲁迅先生旧照

并未招惹过他们,甚至还在为他们自由的解放而做着努力,但结果却是如此。这也正是当时为中国的独立与进步做出努力却不受支持的广大仁人志士们的真实写照。而这种麻木心理的出现,也使鲁迅先生在字里行间表现除了莫大的痛苦,虽然他“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中国人”,但一了解到真实情况,他仍然不免感到遗憾与悲哀。

三、哲学影响

1、文化创新里的乐观

中国的现代散文诗最早于一九一八年产生,而《野草》从开始创作到最后发表则是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七年,从时间上来说,刚好位于现代散文诗风格的形成初期。《野草》诗意与哲理相结合的新形式,为后续众多文人提供了借鉴,也使得其成为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标杆。

与时代背景的紧密联系也是《野草》集的一大特点,鲁迅先生不仅把当时的实际情况具体描写出来,并且融入自己的心理看法,并以这种看法带动广大人民群众,使他们跟自己一样,不论经历何等苦难,仍然对生活充满乐观。通过对鲁迅先生的学生章衣萍的深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哲学都包括在他的《野草》里面,虽然这也间接导致了《野草》不被大多数人理解,但其中的内涵与哲学思想却是深刻无比的。

2、艺术手法运用

在《野草》中,出现了大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的娴熟运用,也许现在这种运用已几乎司空见惯,但若放到当时的背景来看,却是开创性的。在《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鲁迅先生便以象征主义的手法用三个人代表了当时在社会上最普遍的三类人:虚伪冷血的假面人,热血不屈的抗争者,愚蠢麻木的奴隶

而象征主义这一手法的特点,也使其在历史上的评判不一,文章本身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如在《鲁迅为爱情作证——破解〈野草〉世纪之谜》这一书中,其作者便认为《野草》二十四篇文章全是在讲爱情,虽然这有些过渡阐述的嫌疑,但也充分说明了《野草》解释的多样性。在语言运用方面,鲁迅先生也以其深刻细腻的描述,而刻画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形象,并充分将自身的内心想法诉诸于纸上却不失整篇文章的和谐。

3、精神鼓舞

在当时几乎一片黑暗的时代,鲁迅先生的文章如一把狠狠插入敌人的心脏,不为其他,只因他的文章唤醒了广木人民的心灵,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在《记刘和珍君》中,鲁迅先生曾发出“不在沉默中爆发,便在沉默中灭亡”的感慨,虽然这其中是对残害中国同胞的段祺瑞政府的严厉控诉,但同时也向其余幸存的国人们发出了振聋发聩的警告。在《这样的战士》中,通过对战士形象的描写,表达了鲁迅先生心中对黑恶势力抗争的坚定志向。在这样的精神鼓舞下,众人的战斗意识自然也更加强烈,鲁迅先生的哲学思想也通过这种方式而体现出来。

四、总结

《野草》不仅是文学史上一个里程碑的诞生,也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必定产物。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不仅充满了对中国革命必定胜利的乐观思想,也是对万事万物与人生的深入分析。这种分析绝不会因时代而褪色,相反,它会在时光中更加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参考资料:

1、《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和象征艺术》—孙玉石、王光明

2、《试论<野草>的人生哲学》—王姝懿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