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老也尚能饭否典故-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是什么诗
在语文课本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使廉颇的名字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资治通鉴·周纪》等史籍记载:周旅王三十二年(公元前283年),廉颇因破齐有功,被拜为上卿。同年,蔺相如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因功被拜为上大夫。周赦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蔺相如又因在泽池之会上再立大功而被拜为上卿,位居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果见到蔺就要羞辱他。蔺相如为顾全大局,多次退让躲避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最终为后人留下了“负荆请罪”的典故。
战国七雄之时,以秦、齐两国最为强大,所以两国国君曾称“西帝”、“东帝”。齐国在灭宋之后,南侵楚,西侵三晋,国力更强,对邻近各国构成直接威胁。为此,燕、赵、魏、韩、秦五国组成联军共同伐齐。
齐潜王动员全国力量,所有能拿起武器的人皆起来抵抗,战争十分艰苦激烈。五国伐齐中关键战役是济西大决战,而济西大决战最关键的阳晋之战。此时的廉颇在阳晋之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令各国将领刮目相看。
公元前262年至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国发生长平(今山西高平市附近)之战。当时蔺相如病重,名将赵奢已死,廉颇领命率领赵军迎战敌人。开始几次战斗失利,面对敌强我弱的严峻形势,他采取筑垒固守,坚不出战,以逸待劳的战略方针。两国军队在长平对峙两年,一时难以分胜负。后来秦国实施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消息。结果赵孝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自己也中箭而亡。
从长平回来的廉颇,不再被赵王青睐,门客纷纷背离,成为了孤家寡人。这时携长平之战的气势,秦军逐渐向邯郸推进。公元前258年正月包围了国都邯郸,赵国岌岌可危。虽然没有史料记载,但闲赋在家的廉颇应参加了这场邯郸保卫战。由于赵人誓死保卫邯郸,以及楚、魏两国的救援,最终邯郸得以解围。不久,燕王喜认为赵国势弱,兴兵攻赵。廉颇再次临危受命,率领军队打败燕军,被封为信平君,任假相国。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悼襄王偃继位,很快就免去了廉颇的官职。过去廉颇一直受惠文王信用,长平之战时,遭孝成王猜疑,但后来又受重用,而悼襄王刚即位就免去其职务?
史籍中虽无查考,但据《资治通鉴》记载“其母,倡也,娶龄悼襄王。”也就是说悼襄王在做王子时就混迹于邯郸娟妓之间,廉颇作为相国可能对此颇有非议,甚至提出了告诫,因此而得罪了悼襄王。
还有一种说法是,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45年), 廉颇领兵攻打魏国,围繁阳,久攻不下,而恰巧孝成王死,悼襄王继位,于是用乐乘替换廉颇。
在赵国,与廉颇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乐乘。两个人不仅在关键时候意见一致,并且还有长期并肩作战的友谊。当悼襄王派遣武襄君乐乘去替换廉颇时,有了上次长平之战被削官的教训,得到消息的廉颇大怒道:“吾自事惠文王为将,于今四十年,未有挫失。乐乘何人,而能代我?”不仅不肯再次放弃兵权,还派军攻打乐乘,结果乐乘跑回了赵国,而廉颇则被迫流亡魏国。
廉颇到大梁,已入晚年。在秦兵的连续打击下,魏国已经奄奄一息,濒临危亡,廉颇在那里虽居留很久,却不能有所作为。由于赵国再度受到秦国侵犯,此时赵悼襄王早已死去,赵王迁想起了廉颇,命使者探望。廉颇报国心切,为表示可用,一饭用斗米、肉十斤,还披甲上马,而使者却受廉颇的仇敌、赵王的宠臣郭开的贿赂,回到赵国在赵王迁面前有意诋毁廉颇,留下所谓“一饭三遗矢(屎)”的故事。
后来楚国又偷偷把他接到都城寿春,任他为将,但仍然思念要为赵人所用,最后饮恨而终。
《荀子·王制篇》“人,力不如牛,走不如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意思是:人,力气不如牛大,走路不如马快,而牛马却为人所用。为啥?不就是人会团结,而动物不会团结吗?
廉颇失势,他的门客全部散去。后来廉颇又被任用为将军,他的那些门客又都回来了。廉颇没好气地说:“你们都离开我吧。”可是那些门客似乎都很无赖,说:“哎呀!您怎么这么晚才看到呢?天下的人都以市场的道理进行交易,您有权势,我们就随从您,您失掉权势,我们离开您,天下的道理本来如此。您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廉颇对此势利言论竟无一言一行加以反驳。自高自大的廉颇在与这些门客的交往中,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以至乐乘来时把权力看成高于一切的利益。
人一旦思想发生变化,行动就会有所体现。本是领兵攻打魏国,突然间却转而流亡魏国,这使廉颇陷入了非常难堪的境地。奉命来代替他的是良将乐乘而非赵括之流,廉颇无理由地拒交兵权,对乐乘举兵相向,结果是乐乘不能领兵作战而他自己也无法安身于赵,悲剧人生至此注定。
郭开是小人,门客是小人,廉颇身境寂寞,晚景凄凉,一生终为小人所困所害。
千百年后,宋朝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下一句感慨:“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