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湖州的工作经历(苏轼在湖州去过的地方)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苏轼在湖州的工作经历(苏轼在湖州去过的地方)

苏轼在湖州的工作经历(苏轼在湖州去过的地方)

12月10日晚,由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名人大讲堂”第三期在四川省图书馆开讲,本月为“苏东坡月”,当代著名作家、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以苏东坡在黄州的经历为主线,将他的一生娓娓道来,为我们分享了一个乐观、热情、旷达、率真的“东坡居士”是如何炼成的。

耿介性格造就一生遭遇

嘉佑元年(1056),苏洵带着21岁的苏轼和19岁的苏辙从故乡眉山出发,顺江东下,再由陆路北上,于次年(1057)抵达开封参加科举考试。没成想,苏氏兄弟一鸣惊人,双双得中进士,特别是苏轼,在当时文坛盟主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声名大噪。宋朝科举考试以策论为主,苏氏兄弟不仅文笔出众,而且观点鞭辟入里,据传,宋仁宗看完试卷后曾说“我为自己的儿孙选了两位宰相之才”。

天纵英才的苏东坡可谓少年得志,此后数年,父母相继离世,苏轼两度还乡守孝。熙宁元年(1068),守制期满,苏轼离家还京。“当时宋神宗非常器重他,欣赏他的文采,他在国内也非常有名,只要是苏东坡写的文章,一张便条都有人捡。”阿来说,“如果这个时候,他没有一种政治怀抱跟政治理想,或者说没有坚持某种政治人格的话,他可以一路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但偏偏,苏轼和父亲苏洵一样,拥有刚直不阿的性格,导致其一生起伏不定的命运。“苏洵身上有一种自己认定的道理,他就会坚持这个道理,而不会对位高权重者趋炎附势。我们后来可以看到,苏东坡身上,他的弟弟身上,终身都带着这样一个性格的印记。”

此时,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正在展开,苏轼对其中侵害百姓利益的一些条目颇为不满,多次上书谈论其弊病,引起王安石的不满。王安石让御史谢景向宋神宗弹劾苏轼过失,苏轼亦不愿留在新党把持的朝廷,于是自请外调,先后往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

元丰二年(1079),43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例行公事上《湖州谢表》向皇帝表示感谢,没想到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等话语激起新党不满,他们从苏轼的诗歌中寻找他反对变法、隐含讥讽之意的言论,制造了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湖州被逮捕,解往京师御史台,受牵连着达数十人。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苏轼在狱中对自己的“罪状”竟逐一承认,“后来有人说冤枉他,没有。抓到御史台监狱里,一条一条对,问你这两句诗是不是反对青苗法的,他说是,这两句诗是不是反对兵役法的,他也说是。”好在,宋太祖曾定下“不杀士大夫”的祖训,苏轼逃过一劫,最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苏轼”到“苏东坡”

苏轼在黄州担任的团练副使一职相当低微,而且不准签署公文,“就相当于监视居住,保留公职”,相比于他以前的仕途,简直是“悬崖式降级”。初到黄州,他寓居在一所寺庙定慧院,内心充满孤独,他的名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就写于此时。当时的黄州太守仰慕苏轼才名,为他安排了一处名为“临皋亭”的驿站居住,有了栖息之所的苏轼终于可以将妻小接来。

“住下来还不行啊,要有生计。当时他给一个朋友写信,说我从京里带来的钱,大概够花一年多。他把所有的钱全部排开,每个月挂30串在房梁上,一天只能用这么多。”从天之骄子到落魄书生,一般人可能就被压垮了,但苏轼不一样,他照例出去跟朋友喝酒、谈诗、论禅。

虽然苏轼能够乐观地面对困难,但一家老小要吃饭,家里的钱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少,苏轼于是产生了自己找块田种地的想法。当地太守划了一片荒废的军营给苏轼,他竟然真的带着家人拿起锄头,凭借这双舞文弄墨的手,从遍地瓦砾的废墟中开拓出十几亩田地,解决了一家人的生活问题。

这段经历看似是他波澜人生中的一段小插曲,但对他的影响极大。“这块地就叫东坡,苏东坡的名号是从这儿来的,因为他很看重这段经历。到老年的时候,他写过一首诗‘问汝平生功业’,问自己,我这辈子做过些什么?他只回答了三个地名:‘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是他一生中最倒霉的时候,但这时候他反而能经常接触到人的基本生活。”

在黄州,苏东坡的人生来了一个华丽转身,他的脚步从一间小小的书房走向了更为广阔的天地。从此,他不再是那个书生意气的苏轼,而是旷达率真、游戏人间的东坡居士。

探寻《寒食帖》与《前赤壁赋》

黄州的生活可以说是苏东坡人生中第一个低谷,但就是在这样一个悲苦的时期,他完成了一个伟大的文化奇迹,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书法作品、诗词作品、散文作品,几乎都是在这四年时间里完成的。

阿来在活动现场为大家解读了这些伟大的作品,带领大家探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品格和精神力量,支撑他完成这一文化壮举。

《寒食帖》:困顿中的坚守

今天我们讨论《寒食帖》,多将其视为书法作品,其实想要真正了解苏轼,还得仔细品读其内容。此贴为两首五言诗,作于苏东坡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着重表现的是苏东坡生活悲惨的一面。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我来黄州已过了三个寒食节了,这是第三年了;“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其实我很珍惜春天,珍惜时光,但时光在匆匆流逝;“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雨已经下了两个月,就像秋天一样,又湿又冷;“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听说海棠花已经凋零了,落在泥污中,就像下了一场胭脂染红的雪。“苏东坡一到黄州,住在定慧院,第一次写花,写的什么花?海棠花。这里又提到海棠花,因为海棠花是从四川发源的,所以他写海棠花。在外地看到了海棠花,他就觉得看到了家乡,他有个思乡的情愫在里面。”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黑暗的夜晚,凄风冷雨带走了海棠花,你真有力量啊;“何殊少年子,病起头已白”,海棠花都掉光了,本来是个年轻人,一阵雨打风吹就吹走了。“其实他有点写自己了,说我还是正当年富力强,有才华的时候,但就像这海棠花一样。还有没有重新为官执政,施展自己宏图大业的时候呢?他有这样一番疑问在里头。”

“这个《寒食帖》,不光是今天所谓的书法好,而是诗好,书法更好。中国的书法名帖,总是跟作者自己要书写的内容联系在一起的。苏东坡流传的东西比较多,因为当时他就已经非常受欢迎了。如果他稍微变通一点,他一生经历的那些坎坷他是不必经历的。但是他要坚持自己的文化理想,所以他一生中最好的诗歌和书法,是在这样一种艰难困顿的情形当中产生的。”

《前赤壁赋》:参悟生命的真谛

苏东坡在黄州期间,多次游览赤壁,在这里,他畅想古今、通达天地,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以及《念奴娇·赤壁怀古》。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境界由三个部分组成,入世的时候他们是儒家,要参与国家政治,但是当他们被排挤出政坛时,他们可能就变成道家或佛家。”因此,在《前赤壁赋》中,远离政治的苏东坡“要追求精神的解脱,参悟生命的真谛是什么”。

阿来指出,“西方哲学中有个概念叫‘现在’,指我们生命能感知世界的东西。当我们意识消失时,天地也消失了;当我们意识存在,天地又存在了。苏东坡这里说得很明白,‘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对我现在来讲这个世界就是源源不断的,丰盈存在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悲观呢?生命非常有限,而我们的责任不就是充分的感受这个世界,充分的美化这个世界,而且充分的改造这个世界吗?”

或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美好的世界观,有这么健康的人格力量,才真正成就了苏东坡旷达、乐观的一生。(读者报客户端记者 董小玥)

12月10日的阿来《苏东坡在黄州的那段时光》讲座,读者报轩直播派出了直播团队,与新华社现场云合作,并通过新华社客户端与“第一读者”客户端进行了现场直播,让更多没能亲临讲座现场的读者同样感受到了阿来的演讲魅力,了解到了苏东坡的豁达人生。

温馨提示:如想回看《苏东坡在黄州的那段时光》完整现场视频,点击网址:http://t.xinhuaapp.com/rbmn4Ak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