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骨表是牢骚吗;佛骨对照表全文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论佛骨表是牢骚吗;佛骨对照表全文

论佛骨表是牢骚吗;佛骨对照表全文

作者:三尺木马牛

学古诗时特别反感作者在诗中一发郁闷之气,老师们就把诗定性为怀才不遇诗,说作者是如何怀抱利器而郁郁不得志,无人赏识而仕途坎坷。

不可否认,的确许多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仁人志士,既不得其门,又不得其人,只能借诗文发发牢骚。但是真的有这么多文人怀才不遇吗?只怕未必。

文人为什么会在诗文中抱怨自己怀才不遇?我想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真有才却不被重用。比如贾谊著的《过秦论》《论积贮疏》朴实峻拔,个人政见独到,却被排挤不受重用。辛弃疾年少就起义反金,曾率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擒拿叛徒,一生执着北伐却壮志难酬,徒叹“可怜白发生”。二是错把文学才能当政治才能。科举取士毫无疑问是一个天才的发明。但科举考试给士子们造成的一个错觉是,能写一等文章的就能做一等能臣。李白诗文第一,但并不适合政治。他的“才”是他的诗,他并没有怀才不遇,相反他的“才”流芳千古。韩愈虽被贬外放,但是其上《论佛骨表》,“忠犯人主之怒”;担任行军司马讨伐方镇、孤身说降叛将王庭,“勇夺三军之帅”。这是政治的“才”。三是发发牢骚,引起关注。古代通信并不发达,文人如何表达自我,以被天下知晓?诗文就是一种很好的媒介。不过刘禹锡因“种桃道士今何在,前度刘郎今又来”获贬外放,苏轼因“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被疑遁隐。易中天先生曾说《三国演义》乃“小说家言,未可尽信”。我认为文人的诗文也类似,其不过是作者发发牢骚、谈谈感想而已,不必全部当真。诗词文章只是古人“郁结不得发,以抒其愤”的途径,没有必要过度解读。苏轼桧树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曾被检举说有不臣之心,幸而宋神宗冷静,答:“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

怀真才不遇,有可能是时间问题。怀假才一遇,可能就露馅了。南北朝吴均,作诗谈兵论道,有诗言“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天子知道后特别欣赏,后来见吴均就问:“天子今见,关西安在焉?”吴均默然无答。梁武帝被围困台城,心生怯意,问吴均如何抵御。没想到吴均不知所云,竟说赶快投降是上策。

怀才不遇有两种,一种是怀才不遇,一种是自以为怀才不遇。我们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就能看出来。那么,生不出孩子的大肚子不过是骗人的胖子罢了。

备注: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