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礼无以立的个人理解—不知礼,无以立也出自哪里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不知礼无以立的个人理解—不知礼,无以立也出自哪里

最近读到一句很令人感慨的话:“国人必对国史具有温情和敬意。”这是现代文化大家钱穆先生说的话。有人反对这句话,说中国近代史是屈辱的历史,何来温情和敬意?真正是误解。

钱穆先生是站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的高度,看清楚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底蕴,看清楚了得失优劣,才会有发自内心的自省与自爱,才会说出来如此深情的话语。

钱穆先生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礼”,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地思考与探究的,这一个“礼”字,是我们中国人文明的特征和骄傲的资本。

孔子的学生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对颜渊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仁,是中国传统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的做人状态,这个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礼”的表现。在古代中国,各项国家大事都有礼的规范,各种社会事务当中、人与人的交往当中,包括在最亲密的家人之间,都有礼仪规范。孔子说:“不知礼,无以立!”这是说坚守一个礼字,就是坚守做人的标准,深深地懂得礼仪内涵的人,就是一个能自立于天地之间的人了。

学习传统文化,我们可能面临一个困惑,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批判过礼教文化,把传统礼教定义为“吃人的封建礼教”,说传统礼教把人们束缚得太死了,扼性,造成了中国人的懦弱性格。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造成了许多爱情悲剧;比如“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礼教让人变得残暴而愚蠢。这些批判可能造成了一个极大的误解:我们自古以来的礼教文化是反面的、反动的,是应该被全面打击抛弃的。过度尊崇礼教而被束缚和全面抛弃礼教的倾向,都是对礼的内涵理解偏颇的表现。

在《论语》中我们看到,孔子一直在强调认识何为礼之本。比如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玉帛是礼物,钟鼓是乐器,礼的本质不在于礼物,音乐的本质不在于乐器。本质在哪里呢?本质应该在人!礼物是用来表达送礼之人内心的感情,这样的礼才是真正的礼,礼物才是美好的象征。如果我们看重礼的贵重轻贱而忽视人的感情,这份礼就丧失了其应有的内涵。

不知礼无以立的个人理解—不知礼,无以立也出自哪里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段话进一步阐释了礼的本质:礼的本质是为了人际关系的和谐,这样的礼才是合道之礼,这样的礼不管大小都是合适的。如果是为了本来行不通的事情而行礼,或者为了表面上的和气而行礼,这样行礼就失去了礼的本质的规范,这是不可以的。

如果我们真正理解了礼的本质,那我们就不会被礼教束缚。国君问孔子君臣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以礼是相互之间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制约。

不管是单位上级还是家庭长辈,当我们要求别人处于“礼”的状态时,我们自己也同时要觉察自己的状态。“君叫臣死”“父让子亡”的现象,已经超出了礼的制约范围,与“礼”字背后的“仁”相去甚远。也可以说,这些打着礼教的口号侵犯别人的现象,与礼的出发点背道而驰。

礼之本为心诚,礼之质为忠信。坚守一个礼字,其实就是在坚守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的;如今用丝来制作礼帽,这样省俭些,我赞成大家的做法。

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通过孔子的话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个不怕麻烦,坚持在堂下叩一次头,然后走到堂上再叩一次头的孔子。

可能有很多人笑话他迂腐顽固,可是他不怕,他执意地要把自己对国君的尊敬和诚意表达出来。其实他是一点也不迂腐顽固的,比如要带上麻做的帽子还是丝做的帽子,他就很理性,用丝做帽子节俭就选择丝做的,这样的人怎么能说是迂腐顽固呢?

孔子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礼在心中!“不知礼,何以立?”我们不仅仅要懂得礼仪规范,更要懂得礼的本质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坚守礼的根本,就是坚守自己做人的原则。

杜保瑞教授私塾硕博班学员丨一笑而过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