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人未还前一句-万里长城人未还前一句是什么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万里长城人未还前一句-万里长城人未还前一句是什么

元嘉十三年(436年),宋文帝病重,忧虑太子年幼,彭城王刘义康势大,势必会联合檀道济夺取,显然宋文帝不愿意看到这个局面出现,下令逮捕檀道济与他的八个儿子,随后即安排斩首。

万里长城人未还前一句-万里长城人未还前一句是什么

檀道济后来名列武庙

檀道济听闻宋文帝要逮捕自己,掷下头巾悲愤地说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至于是不是自毁长城,宋文帝并不在乎,哪怕日后感慨“檀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也不后悔杀死檀道济,毕竟檀道济打仗能力虽然可以,但立场极为不坚定,这种人留着对刘宋王朝始终是一个威胁,那么檀道济自诩为刘宋的长城,那么他这个长城是否言过其实呢?

说实话确实有点言过其实了,檀道济出身将门世家,自己两个兄弟早些年就跟随刘裕,桓玄之乱后,檀道济也投军跟随刘裕征讨桓玄,屡立战功,但在刘裕一众将领下,檀道济的军事能力并不是太出色。

在刘裕一众将领下,檀道济的军事能力并不是太出色

卢循之乱是跟随名将刘道规打的,征讨刘毅首功是王镇恶,征讨司马休之首功是胡藩,在北伐之前,檀道济的存在感都不是很高。

义熙十二年(416年),刘裕誓师北伐,檀道济担任先锋从淮河、肥水出发,一路上顺风顺水,几乎没遇到什么抵抗,直到遇到死守潼关的姚绍,姚绍坚守不出,檀道济毫无办法,加上姚绍偷袭了晋军粮道,檀道济都快断粮了。

不得已,檀道济和王镇恶商量,想等刘裕大军前来汇合,或者退军,但王镇恶却力排众议,鼓舞士气,觉得孤军深入加上断粮,不可能久久地在如此坚固的城池下驻扎,同时为了解决粮草问题,王镇恶亲自号召中原百姓踊跃捐粮,乘小舟逆流而上由渭水直扑长安,后秦灭亡,王镇恶立下头功。

后秦

作为王猛的孙子,哪怕王猛病逝几十年,其长久积累的威望登高一呼,仍能让百姓箪食壶浆,当然也引起日后刘裕对王镇恶的猜忌。

景平元年(423年),刘裕刚驾崩,拓跋嗣立刻领兵二十万进犯河南,毛德祖带领三千人死守虎牢关,檀道济奉命救援,但慢慢进军就是见死不救,坚守八个月的虎牢关被北魏大军攻破,毛德祖被俘。

当然这也是檀道济故意的,当初灭后秦的时候,是王镇恶违命先攻下长安,抢了京口一系的头功,而毛德祖就是王镇恶的部下,在毛德祖坚守虎牢关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建康丝毫的援助,甚至檀道济在虎牢关告急五个月后才出兵救援。

毛德祖活活被檀道济坑死

但救援的却是山东而不是虎牢关,因为只有山东告急才能营造出檀道济在虎牢关告急五个月后才出兵救援,果然活生生地拖死毛德祖,虎牢关被破后,整个河南彻底落入北魏之手,也让刘裕北伐的成果在一年内丢了个干净

当然并不是贬低檀道济的能力,只是檀道济在刘裕时期绝对算不算第一流的将领,不过他很幸运,跟随刘裕北伐的一批名将都扎堆的死在了义熙年间,刘道规、王镇恶、朱龄石、傅弘之、蒯恩、孟怀玉、刘怀肃、孙处这些人都没能活到刘裕称帝。

将星凋零的情况下檀道济就成为挑大梁的人,只不过后面也没挑起来罢了。

不过刘裕对檀道济还是非常看重,一方面北伐确实立下了功劳,一方面是跟随他的北府兵集团的宿将,值得信任,因此很早就安排他担任自己世子刘义符的府佐,让他成为刘义符的强援。

义熙九年(413年),刘义符开征虏将军府,檀道济担任司马、临淮太守;

义熙十二年(416年)正月,刘义符担任豫州刺史,转西中郎将,檀道济担任西中郎司马、梁国内史;

同年三月,刘义符担任徐、兖二州刺史,檀道济担任征虏将军司马,加冠军将军;

同年八月,刘裕北伐,刘义符为中军将军,监太尉留府事,檀道济为西中郎司马、持节、南蛮校尉,后加征虏将军;

义熙十四年(418年),刘义符为宋国世子,檀道济担任宋国侍中,领世子中庶子,兖州大中正。

而到了永初三年(422年),刘裕病逝前,将北府兵集团一分为二,以彭城王刘义康为南徐州刺史,镇京口,命檀道济监南徐兖之江北淮南诸军事,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这次调整后,檀道济实际上成为了北府兵集团的领袖人物。

可以说檀道济完全是刘裕给刘义符安排的心腹重臣,让他和太子深度绑定,让他成为京口系下一代的军事主官,刘裕去世前也将檀道济安排为四位顾命大臣之一,让他驻守京口,就是怕刘义符出事,让他可以快速勤王

刘裕指望檀道济能力挽狂澜,结果直接倒戈

但檀道济是如何报答刘裕的呢?直接参与废杀自己跟随十多年的少主,这就是刘宋的长城所为?

刘义符虽然顽劣,但也知道皇权不集中,因此继位后就联合庐陵王刘义真暗中夺权,徐羡之和傅亮得知后打算联手废帝,不过废帝前先解决刘义符的盟友刘义真,但又怕檀道济反对。

“徐羡之将废庐陵王义真,以告道济,道济意不同,屡陈不可,不见纳”

不过檀道济虽然表示了反对,但不被采纳后就没有采取任何表示,这也意味着刘义符同时失去了两位最有实力的政治盟友,而在刘义真被废后,檀道济就彻底倒向了刘义符的对立面,亲自参与废杀少帝的景平之变,甚至一点心虚不安之处都没有,倒头便睡毫无心理压力

景平二年(424年)五月,檀道济引兵开路,徐羡之等随后继进,直接收缴了刘义符的玉玺和绶带,以太后名义废刘义符为营阳王,拥立宜都王刘义隆回京践位,在刘义隆未到达前,由檀道济入宫守卫朝堂,之后徐、傅二人直接杀了刘义符和刘义真。

宋文帝

得知自己被拥立为帝,刘义隆自江陵东下起一直在提防徐羡之等人,深怕他们害了自己,登基后也韬光养晦,对徐羡之等人优抚有加,慢慢积蓄实力,且暗中拉拢檀道济,升任檀道济为号征北将军、加散骑常侍,加督青州、徐州淮阳、下邳琅邪、东莞五郡诸军事

对于檀道济的倒戈,徐羡之等人根本不知道,他甚至还和宋文帝的亲信王弘一起多次构陷徐羡之。

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自知剪除权臣的时机成熟,宣布徐羡之、傅亮及谢晦擅杀少帝及刘义真的罪行,徐羡之闻讯自杀,傅亮被捕处死,谢晦得知后立即举兵反叛,宋文帝命到彦之、檀道济前去平叛,得知大军来袭,谢晦惶恐不已,手下兵士也自行溃散。

至于檀道济,虽然也参与废杀少帝的政变,但鉴于他手握兵权且是北伐老将,也倒向自己,宋文帝并没有追究他的罪行,反而对其加官进爵进行笼络。

但檀道济在政治立场极为不坚定,畏惧强权,而且有背主求荣行为,所以宋文帝打心眼里对他不信任,无论是讨伐谢晦还是第一次元嘉北伐,担任主将的都是才能远不如檀道济的到彦之

第一次北伐

元嘉七年(430年)三月,宋文帝以到彦之为主帅北伐,初期颇为顺利,但随着北魏大军的集结,宋军接连丢失洛阳金墉、虎牢,一度逼近滑台,道彦之的撤退更是一言难尽,不得已宋文帝只能安排檀道济前去救援。

即便有檀道济的救援,滑台还是被魏军占领,对于这一战,刘宋和北魏的史料记载不太一样,刘宋记载檀道济击败北魏名将叔孙建,但因为人数的劣势最终撤退,而北魏记载则是叔孙建成功扛住了檀道济,还断了檀道济的粮道最终逼檀道济撤军,至于结果如何,大家觉得哪个可信?

说实话檀道济的优势是打稳妥仗,优势仗绝对可以稳稳拿捏,打仗也并不会犯什么大错,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檀道济无法胜任,这样的将领在刘裕时期并不显眼。

但在刘义隆时代他仍然称得上第一名将,因为其他将领比他更菜,毕竟檀道济不会白白送人头,会按部就班的来,不给敌人可乘之机,尤其是吹嘘封狼居胥的王玄谟,第二次北伐直接坑惨了宋文帝。

说实话宋文帝对于檀道济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他是少数拿得出手的将领,恨就是立场不坚定,位高权重还掌握军权,很容易搞事情,加上宋文帝身体并不好,对于檀道济的忧虑越来越深。

王玄谟是真的坑

元嘉十三年(436年)春,宋文帝再次病重,宋文帝觉得这次挺不过去了,加上自己长期让彭城王刘义康独揽宰相大权,威望极高,一旦自己病重,刘义康和檀道济联手取太子刘劭而代之应该不是什么难事,显然这是宋文帝不愿意看到的,他决定处死檀道济。

另外这一时期北府兵集团逐渐衰弱,原本北府兵都是由徐、兖一带南下的流民组成的,他们原本是永嘉之乱后大量南下的,到了东晋前期已经开始逐渐减少,到了刘宋时期,南下流民主要居住在荆雍一带了。

他最后的死某种意义上说也一点不冤枉

而前期的北伐也让北府兵的下层兵员遭到大量损失,第一次北伐的时候檀道济甚至出现兵寡弱的情况下,这样大大降低了诛杀檀道济的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檀道济必死无疑。

说檀道济是刘宋长城,一定程度上可以这么说,毕竟是宋文帝时期一堆菜将里极少数拿得出手的名将了,只是这个长城不太靠谱,自己跟随十多年的少主说抛弃就抛弃,多次倒戈,还有之前见死不救,完全可以说得上为臣不忠、于国不义。

行废立之事本就是灭族的大罪,但宋文帝留下了他,可惜宋文帝身体不大好,保不齐等宋文帝死了之后檀道济没有二心,他最后的死某种意义上说也一点不冤枉。

只是檀道济最后的结局有点昏君冤杀忠臣的故事模版,加上宋文帝时期一众将领实在太菜,衬托得他鹤立鸡群,加上总结三十六计,才得以名列武庙,就凭他为臣不忠于国不义的为人,哪里配得上“万里长城”的评价?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