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两个优秀学生;梁启超最著名的学生
这节课程对于单身的你,可以作为找男朋友的参考。对于已婚的你,可以邀请老公一起来阅读。
当代的男人和女人最难平衡的两样东西,就是事业和家庭,今天要解读的这本书,叫做《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梁启超,就是一个把事业和家庭兼顾得很好的男人,我要表白一下,梁启超是我的男神,我心目当中理想的男性形象就是他这样,你要是问我为什么,咱们仔细把这本书读完,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成为他的迷妹。
这本书是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的亲身回忆,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家书,还原了他和9个子女之间的相处故事。
他的成就,不用我多说了,历史书上就有详细的记载。一提到梁启超这个名字,你肯定立马想到的是: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等等一些历史书上写到的、距离现实生活很远的历史事件。确实,梁启超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社会改造。退出政治舞台之后,他又潜心做学术研究,笔耕不辍,留下了非常多的著作,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梁启超还是一位非常厉害的老爸。
- 本节内容 -
梁启超先后有两位夫人,李惠仙和王桂荃,生下了九个子女。
这九个子女事业涉猎极其广泛,成就非常重要,可能都是我们在今天没有意识到的,他们从政治、军事、历史、经济、建筑等全方位地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你现在能看到的身边的大楼、图书馆的书籍陈列、博物馆里的文物;甚至是看不到的物价变化、我们生活稳定的原因,全都跟这一家子有关系。
如果有梁启超这样一位优秀的父亲,我想应该有一大部分人都会想“少奋斗十年”,但梁启超的儿女们从不依靠父亲的名声,从不炫耀自己的成绩,而是像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
梁家长女梁思顺是诗词研究专家,长期担任父亲的助手。新中国成立后,她还担任了北京市东城区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长。
长子梁思成是建筑学家、中科院院士。他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不仅对国内的建筑进行了研究和保护,还将中国建筑的魅力传播到了国外。而且他还领导并参加了国徽图案及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他对我们的影响就非常鲜活地存在于生活之中。当然他和林徽因的婚姻更是被大家广泛所知的,后面我们也会提到。
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中科院院士。他是中国第一个受过西方近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他从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回国工作,把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整体提升了一大截。
三儿子梁思忠在西点军校进修,毕业回国后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在淞沪抗战中有出色表现。特别可惜的是,梁思忠在前线时不小心喝了路边的脏水,结果因此患上了腹膜炎,25岁就英年早逝了。可是,从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来,梁家的孩子在社会上是丝毫不搞特殊化的。
二女儿梁思庄,就是本书作者吴荔明的母亲,她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副馆长。被公认为我国图书馆西文编目方面的专家;为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工作了整整50年。
还有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 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四女儿梁思宁是一位革命军人。
梁家的小儿子梁思礼,是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负责起草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长远规则,并且设计、研制了很多项系统,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梁思礼就是其中的副总设计师。
我每次说起这一段啊,都觉得肃然起敬,梁启超培养出了一个真正的全精英家庭。和现代很多丧偶式育儿家庭不同的是,梁启超是真正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
这部分的故事,历史书上没有告诉你,但是却相当精彩。今天我们要讲的梁启超,是一个日常版的梁启超。
开头说过,梁启超是我心目中的男神,我读过很多关于他的传记和书籍。我发现,梁启超之所以能够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处理好家庭和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最关键的一个原因——也可以说是他为人处事之道的精髓——那就是“遇事不指责”。
什么叫“遇事不指责”呢?
说一个细节,姜文电影《邪不压正》中,彭于晏饰演的角色叫李天然,来到协和医院当实习生。有位医生负责带领李天然熟悉环境,他们来到一个装有福尔马林的玻璃容器面前,里面浸泡着一颗肾脏。特别荒诞的是,这位医生让李天然对着肾脏宣誓。
实际上,这一情节是导演姜文故意安排的,因为这颗肾脏的主人,正是梁启超。
梁启超一向身体健康,很少生病,但在1926年,他突然频繁尿血,于是去了当时最好的医院——也就是协和医院做手术。当时是协和医院院长刘瑞恒亲自主刀。刘瑞恒毕业于哈佛大学,是协和医院第一任华人院长。手术过程很顺利,刘瑞恒干净利落地切掉了梁启超的右肾,但其实,该切除的是左肾。
后来梁启超的弟子徐志摩等人要讨个公道,想公开写文章批评协和医生。但被梁启超阻止了,因为他怕这场争论会影响西方医学在中国的发展。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梁启超是一个处处为人着想,非常有大局观的一个人。所以,他能推己及人,“遇事不指责”。也正因为不指责,节省了自己的精力和不必要的烦恼,能更加专注、直接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
接下来,我将通过两个方面,来为你解读日常版的梁启超。
第一部分是梁启超是怎么教育子女的;
第二部分是他本人的高超情商。
1、坦诚流露自己的感情
这本书里总共收录了梁启超400多封家书。400多封,什么概念?梁启超活到56岁,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最小的儿子梁思礼只有五岁。也就是说,除了没给小儿子写过信,梁启超分别给其余八个孩子每个人写过五十多封信。再加上子女们给他的回信,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梁启超是怎么教育孩子们的,通过这些信件,就能看出来。
梁启超写信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坦诚。他从来没有父亲的架子,有什么说什么,担心子女的健康,挂念子女的学业,他都会一五一十地写在信里。
1927年,梁启超最小的孩子梁思礼生了一场大病,连日发烧,烧到了39.4度。那时候医学也没现在发达,一时之间,褪不了高温。梁启超特别着急,五天之内给海外留学的孩子们写了三封信——
第一封信写:这个烧老是不退,我怕是肺炎,看着很难过。
第二封信写:现在已经诊断出是肺炎了,我现在心很乱,连课都上不了了,只能靠写毛笔字来镇定自己。
第三封信又写:现在已经度过危险期了,真是谢天谢地。
梁启超作为父亲是不是特别可爱,他跟子女之间的通信就像是记日记一样,他的担心和无助都是真实的,而且,他很乐意跟孩子们分享这些。
都说东方男人特别含蓄,但是,梁启超在表达对于子女们的爱这个方面,却一点都不羞涩。他经常告诉孩子,自己有多爱他们。比如他会表白:“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十二分热烈。”
你很难想象,他会给每个孩子都起小名,大女儿梁思顺是“大宝贝”,二女儿梁思庄是“小宝贝”,梁思懿被爱称为“司马懿”,小儿子梁思礼被称为“老baby”。有时候,会叫他们“大大小小的一群孩子们”,每封书信里的称呼都饱含了浓厚的父爱。
1928年秋天,长久受到疾病折磨的梁启超,知道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得知大女儿思顺要回国了,他迫不及待写了一封信,跟大女儿撒娇:“我平常想你还自可,每到发病时便特别想得厉害,觉得若是顺儿在旁边,我向她撒一撒娇,苦痛便减少许多。”
作为父亲,他给孩子的这两句话,既温暖又有力量。梁启超的这种爱不仅惠及了所有儿女,也无私地给予女婿和儿媳。
他最有名的儿子和儿媳,莫过于长子梁思成和儿媳林徽因了。
梁林成婚后,他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他写道:我本来就特别偏爱女孩儿,今天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跟我自己的女儿们一样可爱,简直是再愉快不过的事儿了。
还有一次,他读了整整一天的书,晚上又喝了点儿酒,有些醉了。于是,提笔给大女儿梁思顺写信,写道:“书也不读了,和我最爱的孩子谈谈罢”,信里还称赞了他的大女婿周希哲,说他:“勤勤恳恳做他本分的事,便是天地间堂堂的一个人”。
这样直接表达对孩子的爱,今天很多爸爸还是无法做到的。他们总是说,爱孩子行动最重要。可是,无论与子女之间还是夫妻之间,平常生活中的直接表达,是不容忽视的,能让对方感受到的爱,才是他们能接受的爱。
自我表达非常重要,有很多心理学研究都表明了一点:自我表达直接关系到身心健康。
家庭氛围的营造,绝对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和父亲无条件的爱与支持有很大关系。这份从小建立的安全感,是孩子长大后独自面对未知生活的力量来源。
梁启超总是怀着极大的热情给孩子们写信,这些信加起来超过一百万字,相当于10本书。正是在这种爱的氛围中,梁家的孩子们个个自信大气,为人处世都坦荡磊落。
除了对儿女坦诚表达,梁启超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从不强求,而是提倡兴趣发展。
2、帮助子女找到兴趣
在教育上,梁启超会给子女提建议,但绝对不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他们。
本来他希望梁思庄学生物专业,因为在当时的中国,生物算是一个相对少有人研究的领域。
但梁思庄尝试之后,觉得没什么兴趣,梁启超知道了,很后悔,觉得自己引导有错误,赶紧又写了一封信过去,给梁思庄说:“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所以梁启超特别有共情能力。他会第一时间察觉到子女的感受,一旦意识到自己做得不好,就立刻跟子女沟通,改正过来。
其实有很多父母是不可能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过失的。而且,他们总想着为孩子规划一切。
你一定听说过,钢琴家郎朗的成长故事,他小时候是被父亲逼着学钢琴,整个童年过得十分痛苦,因为父亲特别严厉,每天逼着他练琴。当然,在郎朗成名后,这段往事都传为了段子,但是,全中国能有几个郎朗呢?而像郎朗的父亲那样,不顾孩子兴趣的家长却有很多很多。
事实表明,尊重子女意愿是对的。梁思庄后来改学了冷门的图书馆学,考入了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学院,最终成为了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对待特别用功的小孩,梁启超也不是像普通的父母那样,一味地表扬鼓励。比如梁思成,从小就是学霸,一路刻苦到留学,可以说是标准意义上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梁启超给梁思成写信,却不是只有表扬,而是让他在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时间学些其他知识,比如文学或是人文科学之类的,因为梁思成学的是建筑,是一门特别专的学问。梁启超担心,这样会把生活弄得太单调,而单调的生活容易让人厌倦。
梁思成在求学时出过一次车祸,学霸嘛,担心功课被拉下。梁启超就写信宽慰儿子:先好好养伤,人生还长着呢,不急着这一年半月的。
此外,梁启超还强调一点,要富养孩子。
3、在教育上富养孩子
这个“富”,不是奢侈的意思,而是一种精神上富足的状态。他宁肯别的地方省一点,也要让孩子念好的学校,甚至出国深造。
梁启超的9个子女,先后有7个曾到海外读书或工作。尤其在他晚年,有5个子女同时求学、生活在国外。也正是这段时间,他频繁地给子女们写信。
放在将近一个世纪前的中国,这确实是非常超前的教育理念,和现代父母的教育观念倒挺像的。但和普通家长有一点不同的是,梁启超对于应试成绩没有那么在意。
梁思庄在加拿大刚入校时,有一次考试只得了班上第十六名,沮丧得要命。梁启超知道以后,立刻写信过去,安慰女儿——“庄庄:成绩如此我很满足了……能在三十七人中考到第十六,真亏你了,好乖乖,不必着急,只需用相当努力便好了。”
后来,梁思庄经过努力,成绩提升到班上前几名。梁启超很高兴,又立刻写信嘱咐女儿——“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你们弟兄姐妹个个都能勤学向上,我对于你们功课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了。”
虽然和留学的子女们相隔千里,但梁启超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向,并且随时给出中肯的建议,不强迫,也不放任。
很有意思的是梁启超的子女中大多学的都不是“热门专业”。
比如像梁思成,主修的是建筑史专业;次子梁思永,学的是考古。考古专业在今天是冷门,在上世纪更是冷门。
但作为父亲的梁启超不仅没有横加干涉,还全力支持他们,并且默默地给他们提供一些帮助。他亲自联系当时著名的考古学家李济,自掏腰包让梁思永参加实地考古工作。他也担心梁思成找不到工作谋生,就跟他说:“你们姐妹弟兄个个结婚后都跟着我在家里住几年,等到生计完全自立后,再实行创造新家庭。”
梁启超从来没把工作看成是混口饭吃,他的教育方法因人而异,虽然子女众多,但他很清楚孩子们不同的个性,会依据每个孩子的特点,进行鼓励和引导。
4、塑造严谨的家风
梁启超对家风的塑造,这一点很关键,会影响孩子的终身。
我们前面说了,梁启超对孩子们不强求成绩,不干涉兴趣,但他有一件最看重的事情,那就是品行。如果说,在教育方法上他是个“西式爸爸”的话,在对孩子品行的要求上,他更接近于自己的父辈,有很多东方传统美德。
梁启超的父亲在家乡是受尊敬的教书人,他的母亲也读书识字,虽不是富贵人家,但可以称得上是书香门第。
梁启超从小也是个学霸,八九岁就能写一千多字的文章。要放到现在,父母简直要乐坏了。但梁启超的父亲很严格,并不是说书读好了就完事了,课余还要帮家里在田间劳作。
梁启超的母亲也非常有原则。六岁那年,梁启超因一件小事撒谎,一向温柔的母亲罚他跪在地上,打了他几十下,并且警告说谎是品行不端的表现。
这段童年往事,梁启超一直反复讲给子女听。他还让孩子们从小读《论语》《孟子》,教导他们“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道理。
其实到他这一代,梁家已经功成名就了,他的子女们从小就可以获得优越的条件。但他从不过分溺爱,依然恪守艰苦朴素的家风,鼓励子女们在逆境中磨练意志。
比如,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从美国学成回国。梁启超建议他们不要前往生活舒适的清华园,而是先去条件艰苦的东北大学任教。这对夫妇几十年如一日,埋头于中国历史建筑的教学、研究与田野考察,后来成为中国建筑学研究的翘楚。
梁启超不仅是个学者,还是一位非常入世的人,相当有经济头脑和赚钱能力。这也是他在教育子女中坚持的第5点: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5、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梁启超有一点很有意思,经常在家书中详细罗列各种收支账目。一方面让儿女们知道挣钱持家的艰辛,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孩子们的理财意识。
你看,这些琐碎的事情并没有额外花费很多时间,但是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节当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影响。
梁启超具体收入是怎样的其实很难考证,他并不像鲁迅先生那样,把每天花了多少钱全部记在日记里。但是从散见的一些资料来看,梁启超收入丰厚,不仅能支持大家庭的日常生活,还能同时供应几个子女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和生活。
大体上看来,梁启超当时的收入渠道可以归为四类:一是工作薪水,1925年,梁启超任清华国学院教授时月薪四百元,任政府官员八百元;二是稿酬,他的书都在商务印书馆出版,无论是稿费还是版税,都是最高的;三是各种演讲和讲课费,晚年更多一些;四是股票及投资。可以称得上是广开财路,非常有经济头脑。
梁启超对子女也很重视财商、理财方面的教育,告诫他们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他的夫人李惠仙,有一次在不了解的领域做了一次失败的投资。梁启超立刻劝导家人反省:“切勿见猎心喜,吾家殆终(始终)不能享无汗之金钱也。”千万不要被眼前的利益牵绊住,长久的财富都应当是努力和勤奋换来的。
作为父母,犯了错,不怕让孩子知道,还坦然告诉孩子错在哪,该如何做。父母和孩子是共同成长的。这一点非常难得。
第6点,你听完一定会想分享给父母和身边朋友。梁启超在子女的婚姻上,表现出了一位父亲恰到好处的关怀和分寸感。
6、引导而不干涉的婚姻政策
九个子女的婚事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梁启超虽然有时也感叹“太费心力了”,“老年心血都会被你们绞尽了”,但仍然乐此不疲。他不是旧式的包办家长,而是像一个大朋友,给孩子们出主意提建议,顾及孩子的喜好和需求。
大女婿周希哲是他的学生,和梁思顺结婚时,属于“入赘”女婿。而且当年结婚的时候,这个周希哲还是坐着花轿来到梁家的。这真是件新鲜事,也足以看出,梁启超是个不拘世俗的父亲。
梁启超在给梁思顺的信里,说自己的方法是,“由我留心观察看定一个人,给你们介绍,最后的决定在你们自己。”
这跟现代父母对子女的婚姻态度刚好是反过来的——很多八零九零后的父母,是不干涉子女谈恋爱,但是呢,一旦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往往拥有一票否决权。
再比如,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婚事,梁启超也煞费苦心。
林徽因是他的好友林长民的女儿。一开始,林家希望能早一点订婚并举行婚礼,但梁启超觉得,孩子的学业更重要,希望他俩继续求学,毕业后再结婚。但后来,林长民在战争中不幸去世,梁启超考虑到林徽因的悲痛和家庭状况,于是立刻着手为思成找工作,帮他解决生计问题,因为他觉得,梁思成结婚后,需要把林徽因的母亲接来一起住,所以必须尽快自立门户。
在这一节中,我们讲到了梁启超在家庭中的父亲形象,他在家庭中承担的角色和他本人的正确示范。梁启超的超前教育理念,包括:直白表达父爱、帮助子女找准兴趣、在教育上富养孩子、在子女的婚姻中引导却不干涉,等等。
“工作太忙,没时间陪小孩”,这是现在很多忙于事业的爸爸们、也包括一部分妈妈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那么,梁启超忙不忙呢?
作为政治家,他参加戊戌变法和公车上书,推动君主立宪,支持新文化运动,那个时期每一次新的变革,他几乎都是积极参与。作为学者,他是创建近代史学理论的的代表人物,是清华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他研究目录学,图书馆学,并且有很高的造诣。他平均每天要写五千字,一生写下了1400余万字的著述。我的职业是作家,我来换算下这个工作量,就是一生写了140本学术著作。
就是这样一个整天有操不完的心的大忙人,他并没有说没时间管孩子,而是对每一个孩子都尽心而为。孩子生病的时候,他亲自探望、护理,孩子平时穿什么衣服,他都要过问,甚至女孩儿衣服的花色,他都会提出建议。
梁启超给现代男性做出了典范——什么是真正的好男人,并不是只有事业的成功,同样也要有家庭的参与感。
这么忙的梁启超,是如何把事业和家庭平衡得这么好的呢?这要归功于他本人高超的情商了。
1、识别情绪,合理表达
在《梁启超与他的儿女》这本书里,引用了400多封家书。通过家书,我们能看出,梁启超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他善于识别别人的情绪,然后用合适的方法加以引导和疏通。
1925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巨流河战役中生死未卜,当时林徽因正与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梁启超一边安排人打探消息,一边给在梁思成写信,让他转告林徽因,他写道:“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我从今以后,把她和思庄一样看待”。
梁启超又让梁思成转告林徽因:“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他亲自开导林徽因说:“人之生也,与忧思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对于林徽因来说,在失去依靠的时候,有长辈愿意站出来开导她、鼓励她、继续支持她,这种力量比什么都重要。
2、懂得自我激励,才能将人生过得有趣
梁启超还是一个特别懂得自我激励的人,他终身把“趣味”当做生活的最高准则,所以在逆境当中,总能保持乐观。
他写过篇文章叫《学问之趣味》,其中有段话,“我认为凡人常常活在趣味之中,生活在有价值中,若哭丧着脸捱过几十年,那生命便成为沙漠要来何用?”翻译成现代语大概就是:人生要是没乐趣,和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
梁启超思想很前卫!
其实,在梁启超五十六年的生命中,充满了大起大落、颠沛流离,但在这些信件中,你几乎看不到负面的情绪。
1926年3月8日,他因尿血症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在忍受病魔折磨的时候,他仍然能够苦中作乐打趣自嘲,他写道:“我写这封信是让你们知道我的快活顽皮样子”。
他跟孩子们说,“要读书做学问,更要学会享受人生”。在父亲的影响下,梁家的儿女们大多性格开朗,即使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遇到了疾苦,也能坦然应对,从容享受生活。
3、融洽的家庭关系,就是最好的家教
一个人对待家人的态度,往往反映真实的人品。梁启超既不因事业而忽略家庭,也不因家庭而耽误事业,对妻子和儿女平等相待,处理各种矛盾。他情绪稳定、脾气平和,所以日常生活始终充满了欢乐。
他的原配夫人李蕙仙出身名门,父亲在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为官,最高做到顺天府尹,相当于今天的北京市长,她作为“北京市长”的掌上明珠,在京城最优越的环境养尊处优当大小姐,受到最好的教育。然而有意思的是她做了丈夫梁启超的“普通话”老师。
梁启超是广东人,说不好普通话常常吃亏,最大的一个亏是在戊戌变法后,他名满京城,光绪皇帝特别想重用他,但是,在见面聊天时,梁启超的粤语光绪完全听不懂,光绪的官话,梁启超也很懵,两个彼此想靠近的人都被对方烫到了,皇帝渐渐心烦,勉强赏了他一个六品小官就打发了。
梁启超懊恼极了,大事将成却败在口音上,京城长大的李蕙仙立刻收了这个徒弟,每天专职家教、耐心陪练,没多久,徒弟就能用普通话和别人交流了,外出进行商务活动时,也得心应手了。
在梁启超乐观开朗性格的影响下,李蕙仙到老都活得兴致勃勃。
她年过半百还要孩子们教她学英语和西方生活方式,每天在自己房间吃早餐,一般四小块面包,去掉周围的皮,喝杯牛奶,早餐休息一会儿后开始念英文。
她非常认真地高声朗读中西女中的英文课本,儿孙辈回忆,发音虽然带点贵州调调,但还能听出来是英语,多少也能听懂是什么内容。
英文流利的儿子和女儿在一旁听了总想笑,但是拼命强忍着。
1924年,李惠仙因为乳腺癌去世后,梁启超饱含深情写下了一篇《祭梁夫人文》。同时,他把这篇祭文寄给了子女,让子女了解自己的悲痛,让他们感悟家庭的责任,感悟以孝为本的亲情。
1、在教育子女方面,梁启超堪称是“中国近代最棒老爸”。他主要做到了以下六点:
①坦诚流露自己的情感;
②帮助子女找到兴趣;
③在教育上富养孩子,因材施教;
④塑造严谨的家风;
⑤帮孩子们树立健康的财富观;
⑥在婚姻问题上交流而不干涉。
2、在日常生活方面,梁启超有着超高的情商。
①他懂得识别情绪,富有同理心;
②能在逆境中自我激励,把人生过得有趣;
③他尊重妻子,塑造了融洽的家庭关系。
婚姻这件事,绝大多数情况是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因为改造另外一个人实在是太难,希望你听了今天的课程,大致清晰一个不错的男人必须具备哪些基本的品质,在恋爱和婚姻中坚持自己的看人的原则,选对人,过好生活。
好了,这期课程就到这里。
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