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_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视频讲解

首页 > 文化 > 正文

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_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视频讲解

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_蚕的一生经历了哪四个阶段视频讲解

青台遗址出土的丝织品残片

汪沟遗址出土的瓮棺内有炭化丝织品的痕迹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缫丝织绸的国家。丝绸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在世界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丝绸起源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课题,我国丝绸的起源在哪里?丝绸最早的用途是什么?

12月3日,“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揭牌仪式”在河南郑州荥阳青台遗址举行,今后,中国丝绸博物馆将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深入开展丝绸之源研究。记者同时获悉,在河南郑州发现了目前中国最早的丝绸,中国丝绸的起源时间或在仰韶文化时期。

据记载,黄帝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天下无皴瘃之患,后世祀为先蚕”。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可能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就已经出现丝蛋白,仰韶文化遗址内出土尖底瓶及部分陶罐的外表饰有线纹,个别器物底部发现有布痕,表明纺织技术在新石器时代中期甚至更早阶段已经较为发达。黄河流域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距今5300年—5500年)出土的罗织物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丝织品,浙江湖州钱山漾(距今4200年)出土的绢片和丝带是长江流域出土最早、最完整的丝织品。

为推动中国丝绸起源研究,2015年以来,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丝绸博物馆联合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寻找中国丝绸之源”项目,分别在荥阳青台、汪沟和巩义双槐树等相关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开展工作。2017年和2019年,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技术对荥阳汪沟遗址瓮棺内提取的炭化织物的纤维材质和组织结构进行鉴定,根据观察发现,这些纤维遗存纱线较细,是四经绞罗织物炭化后的痕迹,可以确认绞经织物是丝织品的残存。

“这与20世纪80年代青台遗址出土的织物属于同类丝织物。”郑州市文物局局长任伟表示,汪沟遗址与青台遗址丝绸的发现,确切证明了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养蚕制丝。结合仰韶文化时期的最新考古发现和科学检测结果可知,郑州出土的丝绸是迄今中国发现的最早的丝绸。

值得注意的是,丝绸在中国古代不仅具有实用意义,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寓意中国人生生不息的美好愿望。

在汪沟遗址的12号瓮棺中,有一具被织物包裹的未成年人遗骸。经中国丝绸博物馆科研团队研究发现,这种织物正是丝绸,经过5000多年的洗礼,已经炭化、降解严重。

“这些在瓮棺中的丝织物,应该跟当时的祭祀和崇拜有一定的关系。”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介绍,瓮棺葬是当时比较普遍的幼儿墓葬形式,用丝织物包裹死去的儿童,体现了一种原始的崇拜。据推测,蚕的一生要经历破茧而出、飞升上天的历程。瓮棺中的小孩身上裹着丝绸,很可能是古人认为,用丝绸包裹可以像破茧而出的蚕一样,让去世的人摆脱身体束缚,实现灵魂飞升。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介绍,丝绸的出现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丝绸的考古研究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当下,丝绸的考古研究对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更让赵丰兴奋的是,荥阳汪沟遗址瓮棺相关研究成果的出现,意味着考古技术运用的突破。“这次发现可以说是‘于无形中寻真迹’,技术成熟后,会推广到河南其他早期遗址的研究工作中,学术意义十分重大。”赵丰说。

据介绍,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揭牌后,中国丝绸博物馆与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将以工作站为平台,加强考古单位与科研基地的协作,为郑州地区的纺织品文物保护事业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为探寻丝绸起源探索新的方法。

任伟表示,该科研基地为今后中国丝绸之源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标志着郑州地区纺织品文物保护研究事业迈上新台阶,也为郑州市、河南省乃至全国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搭建了重要平台。“下一步,中国丝绸博物馆将通过系列创新方式,将郑州文化利用丝绸载体传播出去,讲好郑州的‘黄河故事’。”赵丰说。

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郑州工作站是继我国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工作站和俄罗斯工作站之后建立的第六个工作站。纺织品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主要开展纺织品相关文物分析检测鉴定、传统工艺与价值挖掘、纺织品文物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等工作。(文/图 记者 张莹莹)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