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谢上表哪句让苏轼获罪、苏轼乌台诗案两首绝命诗
苏轼和王安石是北宋的两大人杰,都有着无与伦比的才气和坚贞高洁的品格,但恰恰是两个极端纯粹的人,成了政治上的对手,不得不让人感慨上天的刻意安排。
林语堂先生曾这样说道:苏东坡是政治上永远的反对派。钱穆先生指出:苏东坡的建设性意见几无可取,但他的批判性语言却才华横溢,非常富有感染力。
为了各自的政治理想,苏轼和王安石不得不走到了党争的对立面。当苏轼做主考官时,出题影射王安石利用宋神宗的信任独断朝纲,王安石气急之下将他赶出京师。
尽管在政治上互相怒怼,但在文学上他们却惺惺相惜,经常是看着对方的作品感叹良久,苏轼叹服王安石的学识和文章,王安石欣赏苏轼的文采和诗词。
后来,王安石的变法在实践过程中走样,遭到了更多官员们前赴后继的反对,宋神宗无奈之下只好罢免王安石,并废除了部分新法。王安石心灰意冷隐居于江宁。
1079年三月,苏轼从徐州移知湖州,在写给朝廷的《湖州谢上表》中,苏轼又习惯性地发了几句牢骚:“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
这里的“新进”和“生事”两词是有政治背景的: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指责变法是“生事”;苏轼在《上神宗皇帝书》中又把朝廷提拔的年轻变法官员称为“新进”。
此时的苏轼已继欧阳修成为文坛领袖,他的《湖州谢上表》按惯例在朝廷邸报上发表后,那些正在朝廷上“生事”的“新进”们顿时成为天下士大夫的笑柄。
于是,李定、舒亶、何正臣等变法派“新进”官员轮番上表弹劾苏轼,给他扣上“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等政治帽子,并抓进御史台,是为“乌台诗案”。
王安石非常反感这种“因言获罪”的做法,他说:“岂有盛世杀才士乎?”据史料和宋人笔记记载,“乌台诗案,上以公疏入方决”。最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贬谪黄州五年后,苏东坡来到江宁看望王安石。听说苏轼到访,王安石也非常高兴,穿着一身与农民没有多大区别的衣服,骑着一头毛驴到江边亲自迎接。
看到王安石后,生性诙谐的苏轼调侃道:“轼敢以野服拜见大丞相!”王安石则哈哈大笑:“礼岂是为我辈设?”相逢一笑泯恩仇。
在江宁相聚的日子里,他们一起登山玩水,吟诗作对,切磋学问文章,交流创作心得。临别之时,看着苏轼的背影,王安石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如今,争论苏轼和王安石的孰是孰非已然没有意义,因为这个世界上矛盾无处不在,有阴必有阳,他们一个严谨到古板,一个旷达到空谈,怎么可能形成共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