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即兴评述-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上一句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为有源头活水来即兴评述-为有源头活水来 的上一句

严越

在《觉醒年代》第9集中,张勋筹谋复辟,李大钊先生离京南下。他到达南方,登上码头,与码头工人细语交谈,这时镜头一晃,聚焦在了岸边的锁链上。这样一个饶有深意的镜头昭示着全剧的逻辑:《觉醒年代》描绘了救国家于水火的青年群像,逐步拉开他们摸石头过河、淌混水走路的艰难历程;也一次又一次重复着《宣言》中铿锵有力的呐喊:“无产阶级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而他们得到的将是整个世界!”

找到马克思主义、创建无产阶级政党,这是《觉醒年代》之所谓“觉醒”,也是全剧的主旨所在。剧中勾勒了风云激荡的建党前史:不仅仅有《新青年》阵营敢为天下先的种种探索,同时赋予了保守派比较立体的形象。比如,辜鸿铭作为保守派的代表被赋予了相当多的笔墨。他既有“清廷遗老”的作派,又有学贯中西的学者气质;他虽然厌恶《新青年》阵营的主张,却在面对外国强权的时候,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利益。这较为客观地还原了复杂的历史现场、使得历史人物更加鲜活,却也抛出了更严肃的问题:既然人人都爱国、都想救国,那么什么样的路径才是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如何成为必然选择?中国为何应运而生?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为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使人于细节处想见我们党一百年以来精神的传承。这部剧不仅出彩在“一校一刊”如何在新文化运动中排兵布阵,而且将镜头对准了校园和文人圈之外的“江山”,呈现出一幅众生相。剧中频繁地出现匆忙的行人、运货的骆驼、摆摊儿的生意人,水里的鸭子、池塘里的青蛙、院里的兔子,他们既是人间的烟火气,却也在一片暖黄的色调中蒙尘;既是古老中国的生机所在,又背负了沉重的历史枷锁。

普通大众和生灵万物,并不仅仅作为构图背景和叙事背景存在,而是通过人的眼睛呈现出来。这些人,正是日后党的队伍中的重要力量,他们以其自身为剑,与旧势力顽强斗争;亦以其自身为笔,书写着党的宗旨。青年毛泽东出场时,他从风雨中跑过,观望着周遭:有牵着牛的农民,亦有挥着马鞭的官兵;有被贩卖的女孩在绝望地哭泣,有坐在汽车里的男孩吃着三明治;有鸭子满街横行,也有乞丐匍匐讨食。他从风雨飘摇中走来,亦从人民中走来。改变眼前的一切,为国家谋出路、为人民谋幸福,像一颗种子一样深深种进了一个青年学生的心中。

贫苦大众进入有志之士的视野,他们进一步思索社会的沉疴痼疾。鲁迅玩弄古物之时,身后的看客和人血馒头已在他心中写下了“吃人”二字;李大钊先生在南方乡村,遇到一位带着红冠哭泣着的新娘,迎亲的竟是一只公鸡。他眼前的这幕悲剧,正是毛泽东日后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所写道的:“政权、族权、神权、夫权,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四条极大的绳索。”

在切实体察普通大众的生存现状后,这些无产阶级战士们才找到了中国社会的病根所在。人民从来不是作为背景和陪衬存在,人民不外在于先驱者的眼光,亦不外在于他们的使命和责任。“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觉醒年代》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中文化救国的历程,但知识分子自身的力量始终是薄弱的。知识分子只有与工农群众相结合,新文化才能为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土壤,中国才能够从人民中诞生并肩负起时代的重托。

《觉醒年代》中还有这样一幅美丽的画面:青年毛泽东从湖南到北大学习,踏入北大校园看到一切都生机勃勃。北大像是一个崭新的世界,又像是一处桃源。他在这里汲取了诸多书本知识,但黄金世界尚未到来、桃源亦非他的选择,最终他依然到风雨中去、到人民中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觉醒年代》作为一部无愧于时代的文艺作品,为我们展现着党的初心,也诉说着“为国家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是一百年来我们孜孜以求的事情。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