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三十计小象朗诵;题三十计小象 吴庆坻翻译
欢迎来到:自说自话的总裁
2007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两位专家——奈菲和史密斯(Steven Naifeh & Gregory White Smith)接到了一桩棘手的委托。
委托人拿着7000多页的书信底稿,委托他们从中还原出一位荷兰艺术家的人生。
这位艺术家叫做——梵高(梵谷,van Gogh),已经去世了107年。
接下来的四年里,奈史二位专家,为这些书信批注了超过10万条信息卡,再为这些信息卡,专门开发了一套软件系统,像侦探一样的抽丝剥茧,终于,在2011年的时候,他们交付了一本长达900多页的《梵高传》。
传记从法律精神出发,破解了梵高一生的四大悬案:
(一)疯狂之谜——为什么梵高一家六个孩子,竟然有四个陷入疯狂?
(二)情感之谜——为什么梵高要追求刚刚丧偶的表姐?为什么会迎娶怀有身孕的?又为什么要割下耳朵送给?
(三)天才之谜——为什么梵高27岁才开始学画,却在几年以内就成为空前绝后的大师?
(四)死亡之谜——为什么梵高中弹后,还要徒步2公里返回旅馆?这究竟是自杀还是他杀?
破解这些悬案,奈史二位专家将带我们一步步看清最真实的梵高。
时间回到1964年,心理学家阿尔伯特·凯恩(Albert C. Cain)提出了替代儿童的概念。
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往往难以走出悲痛,他们会不知不觉的,把第二个孩子当成第一个孩子的替身,这会让第二个孩子从小就陷入到替代儿童的恐怖心理当中。
凯恩博士当年列举了两个著名的案例,一个是拥有疯狂想象力的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í),而还有一个则是我们故事的主角——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
他们俩都在出生前,就有一个同名同姓,但已经夭折的哥哥。
替代儿童心理学,这就是奈史两位专家,帮我们还原的第一切入点,梵高的疯狂之谜,很可能在他诞生之前,就已经悄悄的埋下了种子。
1853年3月30日,梵高诞生,而这一天,恰好是他哥哥夭折的忌日(1852年3月30日)。
冥冥之中,母亲把他当做了一种天赐,或者说,当成一个替身,父亲也毫不犹豫的把哥哥的姓名给了梵高,而小梵高,却因此走上了一条恐怖的心理之路。
幼儿时期的梵高很乖巧,但他发现,自己永远比不上那个去世的哥哥,妈妈似乎根本不在乎自己。
接着,到了五六岁,替代儿童的行为开始出现了。
有一次,小梵高用泥巴捏了一个小象,屁颠儿屁颠儿的拿给妈妈看,妈妈夸耀小梵高,而小梵高却偏要当着妈妈的面,把它砸个粉碎。
还有一次,梵高浑身是泥的缠着奶奶恶作剧,奶奶带大过11个孩子,极有耐心,但她却还是被小梵高闹得心烦意乱,情绪失控,狠狠的打了梵高一巴掌,并把他赶出家门……
女佣说,他是梵高家最不好对付的小孩儿,像公鸡一样好斗。
而父亲也说,好像他故意添乱,真是伤透了脑筋。
就这样,小梵高荣登了梵高家族400年来,最调皮小孩的家族史。
这不是比喻,在我们的印象中,梵高是一个穷困潦倒的画家。
但事实上,他是一个欧洲豪门的长公子。
他的姥爷,是装钉荷兰宪法的顶级图书商。
他的伯伯——简,是荷兰海军上将。 另一个伯伯——森特,是当时欧洲最大艺术画廊的掌门人。
而且,这位伯伯,没有子嗣,小梵高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家族对他寄予厚望,但他却不幸的坠入了替代儿童的陷阱……
在生活中,他渴望被爱,他想表达,自己不是替身,爱我,爱我,而不是爱那个名叫文森特·梵高的哥哥,我不是哥哥,我不是哥哥啊……
但如此复杂的情感,一个小孩儿要如何表达?
所以,替代儿童只能用出格的行为来引起关注,哪怕是被训斥,这也让替代儿童感到真切的关注,而非替身,因此,为了获得这种关注,替代儿童就只能在下一次,用更出格的行为来表达自己,长此以往,替代儿童将陷入了一种恶性的循环,渐渐的,他越想得到爱,就会离爱,越来越远……
除了替代儿童问题,奈史二人还帮我们破解了梵高的原生家庭。
非常可怕,除了夭折的哥哥,梵高下面还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兄妹一共六人,竟然疯了四个。
小弟科尔(Cor van Gogh)自杀。
弟弟提奥(Theo van Gogh)被送进精神病院后去世。
小妹薇尔(Wil van Gogh)也在精神病院中渡过了40年,几乎一言不发。
这里不排除梵高家族确实有遗传性的精神问题。
但同时,原生家庭的问题,也值得被关注。 首先,奈史二人为我们破解了这样一条线索:梵高家族为什么400年来经久不衰?
其实,家族有一个传统,那就是,众多儿子中,除了从军、经商、从政以外,必须有一个人安于清贫,侍奉宗教,而梵高的爸爸,就是家族中那个侍奉宗教的牧师。
本来,这份职业虽然清贫,但都是历代梵高家族中最受人尊敬的职业。
但到了当时,1850年代,社会风气已经变了,不再有什么基督守贫的清高,荷兰的新教徒们认为,财富是上帝的恩赐,破产则是不可饶恕的大罪,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全都可以靠金钱来衡量,哪怕你是牧师。
更要命的是梵高的妈妈,妈妈的妹妹,嫁给了那位梵高家的富豪——森特伯伯。
这种姐妹嫁给兄弟的关系虽然让两家亲上加亲,但整天让妈妈看着妹妹环球旅行,锦衣玉食,自己却在乡下跟着一位牧师守贫,这多少让人难以接受。
书中总结说,上帝与金钱,梵高的父母,一个追名,一个逐利。
有两件事儿很有代表性:
一是,梵高的妈妈,她禁止梵高兄妹们离开牧师公馆,因为,外面有很多穷人,一旦沾染上穷人身上的习气,就会变得懒惰,无能。
妈妈每天都要带着孩子,还有家庭教师们绕着小镇散步一小时,出发前必须穿上最体面的衣服,这更像是一种宣誓,向小镇上那些工薪阶层和穷人们宣布——你们没资格,也没闲工夫像这样打发掉一个小时。
多年以后,妈妈依旧叮嘱梵高的弟弟——提奥,让他务必穿着高级西装散步,好让人们知道你是牧师梵高的儿子。
而且,哪怕是梵高疯狂后,从精神病院出来,他首先想到的也是——该有一身新行头了。
二是,梵高的爸爸,他是小镇上的“教皇”,大小事务,甚至是与周围敌对教区的外交斡旋,爸爸都要出面管理。
爸爸的控制欲很强,无论是教区还是家庭,他眼里容不下半点分歧的存在。
一旦他的权威——或者说上帝的权威被挑战,他就会勃然大怒,小梵高还很小很小的时候就知道,让父亲失望就意味着让上帝失望。
梵高犯错以后,爸爸总是严厉的以上帝之名训斥他,什么窝囊废,丢了我们梵高家族400年的脸面;什么上帝不会眷顾你;还有什么看看你的森特伯伯,他像你这么大的时候已经如何如何。
爸爸总是严厉的要求梵高兄弟们,必须像森特伯伯一样成功,一样有钱,金钱似乎成了牧师公馆里唯一衡量成功的标准。
而现实中,爸爸的薪水却并不高,只是教会给他配备了一座公馆、一个仆人、两个厨子、一个园丁和一辆马车,这让他们的生活看起来富足,这其实是为了维护了教会的颜面……
总之,梵高的家——这座牧师公馆就像一座幽闭的孤岛,据一位姻亲描述,梵高家的孩子们成年后还是被“无以名状的乡愁”所困扰,他们依旧惧怕外面的世界,宁愿在书本里借别人的温馨生活来温暖自己,也不愿意面对眼前的现实世界……
梵高11岁这年,一个雨天,父母将他,架上了自家的黄色马车。
往北13英里(21公里)将他送进了一所寄宿学校,像是一种放逐。
父亲总是在晚餐后,带领着大家一起阅读,还高声的朗读那些——亲密一家人,谁也不抛弃谁的圣训。
但现在,11岁的梵高却在寄宿学校的窗户上,看着那辆黄色的马车离开。
很多年以后,这辆黄色马车,还经常出现在梵高的画作当中,每次出现,画面都是温馨的,象征着梵高内心中,始终想融入,却永远也回不去的那个家。
自己为什么被抛弃,为什么被放逐?
11岁的梵高根本想不明白,其实,在被放逐前,小梵高已经找到了治愈自己的途径。
自己是一个替代儿童,孤独定义了自己的童年,但到了略微懂事以后,梵高在后来的书信中写到,我要接受自然的洗礼,涤荡心灵。
他先是在很多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了自然的治愈力量,然后又说,我心灰意冷,坠入深渊,在荒野游荡三月,抛开世俗的牢笼,挣脱社会的锁链,沐浴在上帝完美的造物中,我的青春再次绽放,焕然一新。
小梵高跑出了那座幽闭的牧师公馆,他和穷人们在一起,体会自然。
远足、暴走成了小梵高发泄心灵的新方法,他在远足中观察自然,收集自然——那些堤坝上的野草,那些鸟巢里的鸟蛋,还有被候鸟们抛弃的巢穴,渔网、灌木,甚至是从溪水里捞起来的苔藓,也都全部灌装起来,带回牧师公馆加以分类和收藏。
梵高其实非常聪明,他的记忆力极好,10岁的时候,就已经称得上是分类学的专家,鹪鹩与黄莺的区别,画眉与八哥的分类,甚至是各色各样的甲虫和鸟巢,小梵高也都给他们贴上了拉丁语的名字。
后来,梵高的小妹妹说,那些长得可怕的拉丁文名字,文森特(梵高)将它们一个不漏的全部记了下来。
梵高的这种细致观察力其实也可以从他画作中看出,比如这只鹦鹉,这对螃蟹,你很难相信,他是梵高的画作,非常精准。还有那些温馨的风景画,这其实都来源于小梵高对自然的观察和感悟。
小梵高感悟了自然,收集了自然。
但这一切在父母眼中是什么?
是一种全新的忤逆,让你不要接触外面的穷人,你却每天满身是泥的跑回来,让你要体面光鲜,你却把那些脏兮兮的东西全部搬回家。
屡教不改,任性妄为。
因此,父母再次用一辆黄色的马车关闭了小梵高的求生之路。
寄宿学校,这是小梵高无法接受的惩罚。
后来,梵高在精神病院里写过,我感到格格不入,就好像回到了12岁那年在寄宿学校的日子……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梵高开始抗争——那就是拼命的调皮,希望学校能因此请家长过来,好把自己领回去。
果然,几周以后,父亲被请来学校,后来,梵高泪眼汪汪的(因为书信上有很多泪痕)记录当时的情形,我兴高采烈的搂住了父亲的脖子,这个时刻我觉得父亲来自天堂。
但父亲并没有带走梵高,还训斥他,只能每年圣诞节回家……
不久以后,梵高越狱了,他靠着记忆,徒步21公里,走回到了牧师公馆,他渴望重新融入这个家,小梵高在说,自己在学校一淘气就会挨揍,自己不要回到那里,自己不要回到那里。
但这次,父母更加狠心,直接将梵高送到一个更远,管理更严格的寄宿学校,再也不是那辆黄色的马车,这里需要坐火车和轮船才能到达……
这是一座怪异、森严、矮胖的建筑,四面还有角楼,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监狱……
这年,梵高13岁而已。
再次被放逐以后,梵高将满腔怒火发泄到了学业当中,荷兰语、德语、英语、法语,梵高都学得飞快,还有代数、历史、地理、植物学、动物学、几何学、和体操,梵高也都是愤怒的练习,明明只让抄写一遍的作业,梵高会赌气似的写上10遍。
这里有一张当时的照片,别的小孩儿都轻松自然,唯独小梵高抱着双臂,眼睛直勾勾的盯着相机。
14岁那年,梵高获得了全校第四名的好成绩。
但15岁那年,临近期末的两个月前,梵高再次选择了越狱。
如果他没有搭火车,那么,这趟漫长、孤独,又像是自我惩罚一样的暴走,一定是他生命的转折点。
也许是长达三天两夜的徒步,当他最终出现在牧师公馆门口时,任凭父母如何以失败的羞耻和他人的嘲笑来训斥自己,梵高却只是满脸固执、无动于衷。
毕竟他的目的达到了,他回家了。
在回家和父母冷战16个月后,梵高还是妥协了。
因为巨大的羞辱压力?
全家人的冷嘲热讽?
还是森特伯伯的循序善诱?
这里没有明确的记载,总之,16个月后,梵高向父母妥协,走入了一条,他们给自己安排好的康庄大道。
——前往海牙,入职森特伯伯的古庇尔画廊,成为一位销售员。
然而,与人沟通,销售卖货,这根本就不是梵高的长项。
但梵高这次似乎也有意证明自己,他想用自己的讨好,来重新回家,他拼命背下了画廊里几乎每一幅作品的信息,画家的档案,绘画流派的历史和风格。
在以往的印象当中,梵高应该是一个狂躁的疯子,不怎么不读书。
但事实上,梵高的经历和特斯拉很像,父亲都是执掌一方的牧师,家里的藏书很多,特斯拉当年是为了治愈自己的妄想症而开始疯狂读书。
梵高也一样,他在寄宿学校和这16个月当中,也是疯狂的阅读,甚至可以说,阅读的习惯伴随梵高终生,这也是一种梵高用来对抗躁郁症的方法。
他总是挑一个喜欢的作家,然后花上一周,就读遍他所有的作品,背诵诗文也是,一卷一卷的背,相当厉害。
但事与愿违,特斯拉可以靠书本带来的想象力,成为能在大脑中做实验的工程师,这是因为父母的支持和理解。
而梵高却不得不靠背诵这种愚蠢又吃力的方法,来努力成为一名伟大的销售员。
父母没有给梵高一条自我救赎的通道,梵高虽然背下了几乎整个画廊的信息,但他的销售业绩却依旧乏善可陈。
这会儿的梵高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努力的工作,升职、加薪,争取带着一叠厚厚的薪水,回家过圣诞节。
然而,临到圣诞节,领导却以画廊繁忙为由,取消了梵高的假期……
也许领导并不知道,那辆黄色马车,对梵高意味着什么?
突然之间,梵高开始变得狂躁,开始闯入大城市海牙,那些最桃色的街区……
但梵高从小接受的宗教教育却又无法容忍自己做出这些行为,他害怕,他害怕自己的事情被上帝,被父母和家人知道,那年圣诞夜,室友看见梵高坐在壁炉边,平静的撕着父亲给自己的宗教小册子,并且将它们一页页的扔进了炉火当中……
后来,梵高悲痛的向自己的领导忏悔,但多年以后,梵高写到,向他开口,我万分懊悔。
因为,圣诞节过后,梵高突然发现,自己的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梵高家族……
自己的耻辱,再次登上了400年的家族史。
也许,梵高的疯狂就是从这一刻开始的,当时他才19岁。
与此同时,15岁的弟弟提奥,也来到了海牙,入职古庇尔画廊,弟弟能说会道,显得那么优秀……
而自己则被画廊开除。
这意味着,除了牧师公馆、梵高再次被自己的森特伯伯放逐,放逐到伦敦分公司,那里没有画廊,只有库房,就像伯伯在说,梵高是整个家族的耻辱,一根筋的怪胎,爱背书,那就让他去背下整个仓库吧。
然而,来到伦敦后,梵高,似乎又找到了一条全新的自我救赎之路……
20岁的时候,母亲突然感到梵高在信中的口气变了。
似乎一到伦敦,昔日那个狂躁,忤逆的儿子就消失了。
这一时期,梵高的薪资也连升两级,甚至一度超过了老爸的收入,还有余钱寄回家里。
而且,圣诞节,圣诞节,梵高也不再吵着闹着要回家了。
这究竟是怎么了?
原来,梵高在伦敦重新找到了家的感觉——他爱上了房东的女儿。
那会儿,房东55岁,丧偶,独自带着19岁的女儿。
母女俩在伦敦郊外有一所房子,经营着一家小型托儿所。
当梵高第一次住进那个狭小的三层楼房时,他说,自己从没见过如此相信相爱的母女,这是一个勇敢承担人生悲剧的小家庭。 这个小家庭从情感上接纳了梵高,梵高在信中说,现在,我有了梦寐以求的卧室。
这里每一个地方都能让梵高重拾起童年的那些记忆:母女俩会在花园里种植各种花草树木,房间里全是各种蝴蝶与鸟蛋的标本。 白天充满了孩子们上学放学的嬉闹声,20岁圣诞节那会儿,梵高还特意用冬青装饰了屋子,并且学着像个英国人一样吃布丁和唱圣诞歌。
他甚至还在信中向弟弟提奥吹嘘,希望你的圣诞节也和我一样快乐。
走出阴霾的梵高,甚至还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把小妹妹也接待伦敦,并帮她找到了一份家庭教师的工作。
那架黄马车终于回来了。
然而,当父母得知这一切的原因后,他们却又开始亲手毁掉它。
什么?
带着女儿的法国寡妇?
高啊,你可千万别被她们母女骗了,要和上层人交朋友,要穿得体面,知道吗?
你爸爸好像还查到,那是一对在法国臭大街的母女,根本不是什么丧偶的寡妇,而是私生女,赶紧搬离那里,家族再容不得你传出任何绯闻……
总之,父母嫌弃母女的出生,看不上她们的阶级,坚决不允许宝贝儿子和这种人接触。
一生被父母羁縻的梵高,哪里还有勇气抗争?
他又开始变得狂躁,黄色马车消失了,梵高搬离那栋房子,尝试着像母亲说得一样,接近那些上层朋友,而那些上层人呢,不是在嘲笑梵高的红头发,就是在拿他蹩脚的荷兰英语取乐。
梵高的嘴笨笨的,他只能把一切委屈和郁闷全部装到自己心里,终于有一次,他想通了,无论如何,自己要回到哪所房子,回到母女俩身边,他在女儿生日那天,拿着蛋糕徒步走了上百公里,来为她庆祝生日。
还大胆的表白,但得到的回应却是——你是个好人。
原来,女儿已经和一位前房客秘密订婚,那个人的薪资是梵高的三倍。
现实再次击垮了梵高,伦敦比海牙大25倍,梵高说,走在这里的桃色街区,用不上100步,就有20来个女孩上前搭讪,就这样,梵高再次把情感,寄托了出去……
然而,梵高的内心却无法原谅自己,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又开始变得更加孤立,甚至还狂热的献身宗教,梵高不吃肉,节俭到了变态的程度。
他甚至不惜再次让家族蒙羞,不辞而别的离开画廊,跑去一所小学做义工,无薪代课,也在图书管理忙前忙后,就像一个卫道士一样。
这个时候,父亲虽然对梵高的新职业感到愤怒,但终究是尊重了一次儿子的选择。
24岁的时候,父亲和伯伯再次安排,梵高前往阿姆斯特丹,投奔他的一位姨夫(Johannes Paulus Stricker),这是一个地位很高的神学家。
父亲本以为梵高会在这里考上神学院,将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教区牧师。
但万万没想到,梵高,却在这里遇到了那个让他和整个家族彻底决裂的女人……
时间一转眼过去了四年,梵高再次在神学道路上失败。
而当28岁的梵高再次回家啃老时。
他突然又见到了表姐——凯(Kee Vos-Stricker),凯刚刚死了老公,带着8岁的儿子,来走亲戚,比梵高大七岁。
但梵高就像个疯子一样,一见到表姐,竟然就开始疯狂的追求表姐,让表姐嫁给自己。
神经病吧?
表姐认识梵高,她也就是4年前,梵高去那位神学家姨夫的女儿,神学家的妻子和梵高妈妈是亲姐妹。
这关系,很纯很纯的表亲,根本没出五服,不能结婚啊。
虽然欧洲古代很流行近亲结婚,但是,当时的荷兰新教徒在这方面已经非常抵触,尤其,尤其是那位神学家姨夫,他就是专门研究这些学问的。
这会儿竟然有一个外甥,向自己女儿求婚,这传出去,怕不是又毁掉妈妈这边整个家族的声誉吧。
但梵高不管,表姐明确的说,绝不,不,永远都不可能。
说完这话,表姐连夜逃回了阿姆斯特丹。
而梵高呢,却依旧不依不饶,又跑到阿姆斯特丹大闹天宫,非得娶表姐不可。
梵高是真有点疯,还以为表姐是嫌自己嫌钱少,他在信中说,尤其是我糟糕的经济状况,如果我一年能赚到1000荷兰盾,就可以让很多人改变看法。
梵高像轰炸一样,一份接一份的给表姐写信,面对父母双方家族的全体指责,梵高也回信说,公允地讲,世界上任何人都不应该要求我这样做,就像春天时,你无法阻止百灵鸟引吭高歌一样。
在最后的决裂时刻,神学家姨夫,带着一众亲戚和梵高谈判,他们坐成一圈,挨个跟梵高谈心,而梵高,却把自己的手放到了煤油灯上,还说,我只要求见她一面,只需要我能忍受我的手被这火焰灼烧这么长的时间……
疯子,真是不可理喻的疯子。
后来,灯灭了,梵高终归没能再见表姐一面,但手上的伤痕,却再一次,不可抹除的,让梵高坠入深渊。
这段故事,非常离奇,梵高为什么会一见钟情,并且如此疯狂的追求表姐?
在奈史二人破案之间,这个故事根本就讲不通。
但是,就在奈史二人的研究中,原来,4年前,梵高在姨夫家学习的时候,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儿……
梵高说,那个秋天,无论自己走到哪里,亲人们似乎都乐此不疲的扮演着监护人的角色,姨夫是总参谋。姨夫经常邀请自己一起共进晚餐,参观他的书房,用一双悲悯的眼睛,分享他对《圣经》独特的品味。
在这里,梵高终于感到了自我,也许只有这些姨家的亲戚才不把自己当成那个死去的哥哥吧。
梵高很开心,在这里甚至一度用自己的博学和好问让姨夫都打起了退堂鼓,这外甥,话太密,问题太多、太怪,实在有点儿怕了。
紧接着,梵高还在姨夫这边遇到了另一个能排解自己心中寂寞的家庭——那就是姨夫女儿,表姐肯的家庭。
当时表姐31岁,儿子4岁,老公得了肺痨,病殃殃的。
梵高在信中说,他们真挚的相爱着,傍晚,他们依偎在小小的起居室柔和灯光下,不远的卧房中,不时从熟睡中醒来的儿子唤着母亲,这是多么温馨的一幕。
这种家庭的感觉触动了梵高,同时,梵高还了解到,表姐之前也有过一个早夭的儿子,但似乎,这个家庭中,并没有替代儿童的那种幽闭感。
梵高彻底沦陷了,黄色的马车似乎就停在表姐家门口,但却无法驶入,因为,表姐已经有了家庭,自己不过是一个观众,就像后来梵高彻底疯狂后,画的那些咖啡馆一样……
接下来的故事,梵高再度自暴自弃,本来,以他的记忆力和学习能力,在加上姨夫的加持,考上鹿特丹神学院可以说易如反掌。 但是,梵高提交了一份充满叛逆的答卷,他认为,很多既有的教义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和理想。
敢在神学家面前讲道德?好大的胆子,但幸好有姨夫出手相救。
好不容易,在姨夫的运作下,梵高得到一个前往比利时偏远教区传教的加试机会,但梵高在那里,却任性的践行自己的理念,脱下传教士体面的长袍,混到穷人当中,没有薪水,和旷工一起工作,向他们宣读福音,甚至有一次,把自己的内衣撕成绷带,帮人治病。
然而,这一切却触怒了教廷,以梵高有损教会形象,让权威蒙羞为由,将梵高开除。
因此,这才有了后面的故事——梵高再一次在宗教之路上失败,第二次逃回家啃老。
而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他再次遇见了表姐,已经丧偶的表姐,那一刻,梵高感到自己终于不再是观众,于是,开始疯狂的追求表姐。
就像梵高在说,我不过是想回家而已,你们却如此歹毒……
面对家人的阻挠,梵高变成了一个躁郁的疯子,他与整个家族决裂,彻底成了一个被放逐的人……
被放逐后,梵高在信中说,世上没有上帝。
对我而言,牧师们口中的上帝是死的,与钉在门上的钉子没有任何区别。
姨夫和父亲认为我是一个无神论者,那又怎样?
对凯的长期迷恋,就像太长时间地依靠在教堂里一堵冰冷、坚硬的白墙上,现在,我宣布我已经挣脱出来,走出了这一让自己心灵衰弱的囚笼。
就这样,之后的故事,来到了更疯狂的西恩的篇章,当29岁梵高彻底将自己放逐到桃色街区的时候,他遇到了西恩。
西恩当时怀有身孕,还带着一个五岁女儿,同时,西恩酗酒,还曾生过两个孩子,但都夭折了。
而梵高却再一次爱上了西恩,原因很简单,西恩是唯一照顾梵高的人,她让梵高看到了那辆黄色马车,找到了家的感觉。
但可想而知,当父亲再次得知西恩的事情后是何等的暴怒,而这一次梵高也奋起反抗。
甚至出现辱骂了现在家族中唯一支持自己的弟弟——提奥。
梵高在信中说,过去,父亲尝尝提到雅格和以扫的故事,并他它联系到你我二人身上,我看父亲说得对。
这是一个宗教故事,讲的是哥哥以扫必须用长子的名分来换取弟弟雅格的食物……
对于梵高这样的宗教家庭来说,这是何当伤人的辱骂。
但羞辱过弟弟以后呢?
贫穷却打败了一切,西恩的孩子出生后,梵高虽然将他视如己出,悉心照料,但西恩却不得不为了食物开始重操旧业,家庭一点点变得不那么幸福,再一次变成了一座幽闭的孤岛……
之后,梵高疯了,他逃离了这座孤岛,西恩也不幸坠河淹死。
梵高开始疯狂的作画,似乎,绘画成了他继续活下去的唯一支柱。
从30岁开始,梵高第三次回到父母身边,他不停的画啊画,画得飞快,他认为,自己不过是在用画笔捕捉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别人一张还没画好,梵高且已经狂躁的撕毁了四张……
这一时期的画作,充满了昏暗的色调。
但一切,在34岁这年开始改变,因为,梵高在巴黎,又结识了一位叫做保罗·高更的人……
保罗·高更是一个精明的股票经纪人,但在遇到梵高的时候,他已经破产5年了。
这个时候,他是巴黎城里,一位能说会道的画家。
梵高很崇拜高更,被他布道似的演讲所吸引,往后,梵高的画中有了色彩,像高更一样的色彩。
35岁的时候,梵高搬到了法国南部的阿尔,这是一个安静的小镇,梵高在这里静悄悄的作画。
他被自然所治愈,于是,他开始疯狂的写信邀请高更,邀请高更来这里和自己一起组成一个超越世俗的艺术家之家。
果然,高更来了,但梵高,却就像那个永远治不好的替代儿童一样,他和谁都无法平和的相处。
小镇上的人听到梵高和高更在房间里大吵大闹,似乎,是高更让那个安静的画家变成了狂躁的疯子。
有一天,梵高突然闯进小镇的妓院,让转交一个礼物给高更,而一打开,那里面却是梵高割下来的左耳……
疯子,十足的疯子。
之后,梵高住进了精神病院,而高更也离开梵高,去往了遥远的太平洋、大溪地,发现了神奇的第三性别——妈护(Mahu)文化,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总之,高更之后,梵高的情感之谜告一段落。
——梵高是一个永远想回家,却怎么都都回不去的替代儿童。
黄色的马车出现4次,第一次是房东的女儿,第二次是守寡的表姐,第三次是酗酒的,第四次是风流的高更。
而这四次,梵高得到的却分别是:你是个好人,绝不可能,我需要钱和你太固执。
梵高面对这四次拒绝,行为也越来越疯狂,就像那个不断用更出格行为引起关注的替代儿童一样,直到他彻底把自己与世界隔开,把自己送入了精神病院……
然而,在精神病院里,梵高,却画出了星空,这一幅他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所以,梵高为什么突然变得很会画画?
还有,梵高画画、流浪,甚至是与高更这种很贵很贵的画家组建艺术之家。
他的钱从哪里来?
跟着奈史二人的调查,原来,这背后,还有一个默默支持梵高的人……
弟弟,弟弟提奥,大家还记得吗?
梵高19岁那年,因为桃色街区事件,再次荣登家族史,被森特伯伯发配到伦敦仓库。
与此同时,15岁的弟弟提奥也来到了海牙,入职古庇尔画廊。
弟弟和哥哥完全不一样,哥哥一头红发,又高又壮,弟弟则是一头金发,谦谦君子。
哥哥嘴笨,弟弟特别会来事儿。
果然,在后来的发展中,森特伯伯没有看错人,弟弟一步步接班成了继承人,执掌古庇尔。
当梵高彻底与家族决裂,身无分文的时候。
是弟弟站出来支持了哥哥的理想。
因为,弟弟崇拜哥哥,在哥哥27岁那年,正因为深入矿区,以身作则的事儿与教廷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
是在弟弟给哥哥寄来了第一笔资助,他告诉哥哥,你对周围人的关注,对自然和心灵的敏锐已经超过了很多有名的画家,你是否应该去布鲁塞尔,读一个正规的皇家美术学院呢?
这个时候,弟弟已经是古庇尔——这个欧洲最大艺术画廊的经理人。
然后,哥哥前往布鲁塞尔,并在那里学习了基础的透视和色彩技巧。
然而,哥哥却又在这里和老师、同学们爆发了激烈的冲突。
因为,当时流行画法,都是讲究写实,讲究线条的准确。
而梵高呢?
他的观点是,画家要用极其敏感的笔,去捕捉自然中,那转瞬即逝的美。
于是,梵高在28岁的时候,又一次被皇家美术学院除名,接着,是表姐事件和西恩事件。
从27岁到33岁,弟弟一直在背后资助哥哥绘画。
每月寄给哥哥100法郎,当时一个普通工人养活一大家子,七八口人,一个月也才只需要80法郎的薪资。
到了34岁的时候,梵高来到巴黎闯荡,这一资助金甚至上涨到了每月120-150法郎。
因此,一个刚刚画画6年的梵高,才能成功的在巴黎拜师,才能闯入后现代主义,闯入印象派的大门。
包括保罗·高更,他为什么会接受梵高的邀请,跑到法国乡下,和梵高组建艺术家之家?
要知道,梵高在当时,只卖出过一幅画,也就是这幅,《红色葡萄园》400法郎。
而高更,当时已经是画商们手里的香饽饽,他的画作正在变得越来越值钱。
高更可不傻,他是精明的股票经纪人,还记得弟弟提奥吗?
提奥,这会儿可是全欧洲最大艺术画廊——古庇尔的掌门人,高更当然知道自己是否应该接受梵高的邀请……
就这样,截止到梵高35岁,他画着那些向日葵、咖啡店,这也许是他一生中最快了的几个月吧。
然而,这一切,再次随着他与高更爆发激烈的冲突而停止。 割掉耳朵的梵高,住进了精神病院……
后来人研究梵高的星空,从中又发现了两个秘密:
1,星空的结构、比例,全部符合真实的星云数据,与其说它是一幅抽象画,不如说它是一幅写实画。
而梵高当时为什么了解这些本应该属于未来的宇宙学知识呢?
奈史二人分析,这可能和梵高的广泛阅读有关,虽然我们觉得湍流、星云这些数学、宇宙学的知识和冷,而梵高,兴趣广泛,他很可能早就读过当时某些最先进的科学文献。
2,后来的神经学家也分析,星空中那些奇异的漩涡,像有生命一样的色彩,其实,也是梵高躁郁症,大脑放电的表现,这意味着,他当时正在忍受着来自精神世界的强烈折磨,这些折磨,让他能捕捉到了我们正常人看不到的一些光感,包括后世画家蒙克的《呐喊》,其实也是有意在捕捉这些看不见的光感。
梵高在精神病院的时候,他努力算准自己发病的日期,蹭着间隙,赶紧把自己看到的东西画下来,医院不准病人在夜间作画,他就趴在窗台上,夜观星空,抢记下每一丝每一毫的光感,然后再在第二天清醒的时候,在把它们全部画下来。
似乎,那些黄色的星斑,就像远在几万光年外,梵高永远等不来的那辆黄色马车一样……
1890年1月,弟弟提奥生了小孩儿,梵高从精神病院寄来这幅著名的《杏花》,象征着新生命的诞生,似乎,我们从中看不到疯狂,只是满眼的平静。
而弟弟也毫不犹豫的给小孩取名——文森特·梵高,这正是和哥哥梵高一样的名字。
弟弟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哥哥一样,百折不挠。
慢慢的,梵高好了,从疯狂中逐渐走了出来,到了1980年5月,梵高被批准出院,搬到巴黎郊区一个叫做奥威尔的小镇,由一个心理医生(Paul Gachet),负责在家治疗。
而仅仅两个月后,7月27日,梵高却捂着肚子上的抢伤回到旅店,30个小时以后,不治身亡。
很多人不相信这是梵高自杀,而我们的故事,也终于来到了最后一个篇章……
2017年,由数百位艺术家按照梵高生前绘画风格创作的一部动画上映了。
它叫做——《挚爱梵高·星空之谜》。
这部动画,通过一位邮差的视角,带我们重回梵高最后的那个小镇,一步步探索了梵高死亡的谜团。
动画里的人物,都是梵高生前画过的形象,而整部动画的理论基础,也来源于奈史二位专家的研究。
研究结果很震撼——梵高极可能并不是死于自杀。
第一,梵高受伤的位置太低了,在腹部,斜着穿入,任何想自杀的人,不可能用这种奇怪的方式朝自己开枪。
第二,开枪的位置很远,很像是有人趴在地下,在远处朝梵高的肚子开枪,因为,并没有穿过梵高的身体,而是留在了梵高脊柱骨附近。
第三,梵高中枪后,捂着伤口徒步两公里返回旅馆,并且在30小时以后才去世,与此同时,梵高带出去的画板,现场的,全部离奇失踪,这很像是有别人在事后打扫了现场。
第四,梵高在临死前,被警官调查的时候,他是这么说的:
警官问,你想自杀?
梵高答,是的,我认为是这样的,不要指控任何人,是我自己想要自杀的。
这很奇怪,就像在帮凶手开脱一样,什么叫不要指控任何人,我是自己想要自杀的?
当然,除了这四点证据以外,调查也都提到了另外一点,相反的证据。
那就是,那位梵高心理医生的证词,医生提到了躁郁症,并且解释说,躁郁症可以让人在短短6个小时以内,就突然从正常人变成自己的疯子。
梵高当时和医生吵架了,医生说了一些很不理智的重话,比如,你知道你弟弟为了资助你,自己已经过得很清贫了吗?他正在受苦,你却还这样荒唐。
听完这句话,梵高的眼神变得像一头可怕的狼,然后跑开,不久后,就传来他自杀的消息。
而这句话,不整是梵高这辈子最难以忍受的被厌恶和被指责吗?
也许,梵高之死的谜团是双向的,既有自己寻死,又有他人协助,梵高在最后的日子里经常被小混混们欺负,梵高之死的细节,还有很多具体的内容,我们会员频道细说。
总之,梵高就这样死了。
他死在了弟弟提奥的怀中,当弟弟听闻哥哥不小心弄伤自己以后,飞速赶了过来,但哪儿知道,竟然伤得如此严重。
哥哥,我的哥哥。
提奥,无法接受哥哥的死亡。
他决定动用自己艺术圈的所有资源,帮哥哥帮一场又一场画展,他要让全世界看到哥哥的天才……
然而,弟弟提奥,放到原生家庭,放到那座牧师公馆的孤岛中去看,他又何尝不是另一个被幽闭的梵高?
没错,弟弟也始终活在父母的安排和羁縻之下,他不过是另一个不敢反抗,不敢决裂的乖乖版梵高。
慢慢的,弟弟也疯了,也被送入了精神病院,接着,仅仅在梵高去世后的6个月,弟弟也在抑郁中离开了世界……
兄弟俩人的墓碑紧挨着,就像当年哥哥带他逃出牧师公馆,飞奔在田埂和旷野中一样……
弟弟永远崇拜着,那个勇于反抗,百折不挠的哥哥,我的哥哥……
我死以后,全世界开始爱我。
最终,是弟弟的妻子——乔安娜继承了丈夫的遗志,他继续为梵高举办画展,一生致力于推广梵高。
她一直用自己微弱但又有力的声音讲述着,讲述自己的丈夫,以及丈夫那位天才一般的大哥。
甚至是乔安娜死后,他的儿子、孙子也继续努力守护着父亲提奥,和伯伯梵高的遗产,直到最终,荷兰政府在阿姆斯特丹修建了梵高博物馆。
梵高成了星空下,那个被全世界爱戴的画家……
而这一回眸的背后,又有多少人知道,当年那个被妈妈抛开手的替代儿童——文森特·梵高。
好了,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 最后夫人说,好长的故事,原来又是一个用一生治愈童年的悲剧。
(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