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安处是吾乡全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全诗背景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此心安处是吾乡全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全诗背景

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 宋 ] 苏轼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吾乡全诗、此心安处是吾乡全诗背景

“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译文:

常常羡慕这世间如玉雕琢般丰神俊朗的男子,就连上天也怜惜他,赠予他柔美聪慧的佳人与之相伴。

人人都说清亮悦耳的歌声从她芳洁的口中传出,令人感到如同风起雪飞,使炎暑之地一变而为清凉之乡。

“玉郎”“酥娘”“清歌”“风起”“清凉”

在上阕中,东坡居士用尽所有美好的词汇,堆砌一个郎情妾意的大环境:

英俊潇洒的俊朗男子旁,一位柔美聪慧的女子在旁歌唱,歌声带来的清凉之感驱散了炎热的夏天

这里的男子,是东坡居士的好友“王贡”,与苏轼一般收到乌台诗案的牵连,并且是被牵连贬斥到最远的岭南,当时的岭南一毛不拔,环境恶劣,曾经还是一朝为官,他日竟是阶下囚,身边所有的家人奴仆大难临头各自飞,只有家中以为歌女,也就是词中女子“玉柔”不离不弃,一直追随这王贡。

直到沉冤得雪,途中才与旧交东坡居士得以叙旧。

吱吱吱,换成现在,这就是一部至死不悟的八点档爱情剧了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译文:

她从遥远的地方归来,更加容光焕发,更显年轻了,微微一笑,笑颜里好像还带着岭南梅花的清香;

岁月催人老,玉柔跟随王贡被贬一路的颠沛流离,吃苦自是不在话下,匆匆岁月,按理归来应是愁容满面,尽显疲态,但是东坡居士对玉柔的形容居然是“颜愈少”!看着居然还更年轻了?

怎么会如此?

东坡居士的答案从五官感受上解读:眼睛:看到玉柔微笑的脸庞

鼻子:闻到岭南的梅花香气

一个是“看”一个是“闻”,照理都不搭嘎,但是在苏轼这都是贯通相连的

通过看去闻,这其实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就像我们看到花朵就会想象到香气,看到柠檬嘴巴就不自觉生津是一样的道理,视觉上给味觉或者嗅觉带来联动反应是我们的“习惯性”认知

但是苏轼通过看玉柔的笑脸,感受到玉柔并没有因为在岭南的艰苦而自怨自艾,焊妒满腹,而是在看清生活的苦难后,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这是苏轼一生的价值观,苏轼宦海生涯几度沉浮,年少时,是风头无量的少年郎,那个带领将士“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也是那个被贬孙山,深夜酒后望着江河感慨“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孤寂

可无论如何,他在每次的自我调整后,他依旧是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憧憬。

这需要极强的忍耐力以及直面生活并且热爱生活的乐观,可以说是没心没肺的“傻子”,也可以说是“天才”。

苏轼笔下的玉柔,也说明了一个人的状态,随着岁月,确实会有所影响,可是决定一个人真正状态的是“心”。

有的人活着,但是他死了。

有的人死了,但是他依旧活着。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译文:

我试着问她:“岭南的风土应该不是很好吧?”

你却坦然答道:“心安定的地方,便是我的故乡。”

“故乡”

百度词典: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

儿时的故乡自然承载了许多回忆,风土人情与亲朋好友等等,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越来越多人走出家乡,到“大城市”拼搏奋斗。“故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有部分人是幸运的,背井离乡后,在新城市购置房产“安家落户”,结婚生子组建新的家庭,于是变有了新的“故乡”。

“北漂”“上漂”各种漂。

才是大多在外务工的真实状态,广厦千万间,一年到头赚的钱不够买一个卫生间。没有“根”所以叫“漂”,中国人传统骨子里的根,来自于房子,这是安全感的来源,其实也就是“心安”。

那如果抛去“房子”,内心强大且通过外在人或者事也对一个地方感受到“心安”,那是不是也是故乡?

是的。

所以心安之处,不绝对是从小生活或者出生的地方,也不是在哪里的一套房子,而是在那里可以感受到“安”。

通过苏轼这个理论,我想到之前和朋友讨论的“亲人”话题:

“亲人”是天生中带有的血缘关系,注定成为了“物理”上的亲人,但事实有多少借着“亲人”的名义道德绑架他人,又有多少没有血缘关系的朋友,却甚似亲人。

当然,这其中并没有折损真正的“亲人”之意,单纯想表达“情感”比“血缘”更应该值得判定为“亲人”的标准。

来源:文氓阅读

实习编辑|刘洁瑜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