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的翻译—燕歌行(并序)翻译

首页 > 文化 > 正文

燕歌行并序的翻译—燕歌行(并序)翻译

中断九天,我又回来继续写读诗笔记了,这期间我干啥了?主要是学习《易经》去了。为啥中途学《易经》?我也说不清楚,可能是想从老祖宗那里找到有关人生的解答吧。后期如果我能从中领悟一二,我也会将从中悟到的点滴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在此之前,我还是老老实实地填一填读诗方面的坑吧。

接上回的唐朝边塞诗人系列,本次我们来认识一位边塞派大佬级人物——高适。据《中国文学史》第二卷所讲的高适的生平履历,现简括如下:高适(公元700年-765年),早年贫苦困顿、青年仕途不得志、中年被举荐成功走上仕途,上任仅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安史之乱从玄宗入蜀,晚年官运亨通,官至渤海县侯。因此,《旧唐书》中说他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不知诸位看完他一生的履历有何感想,有太多诗人大呼怀才不遇,确实我们也不可否认天时地利之重要,可是天地人三才,中间是立着一个“人”的。《易经》的乾卦就有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一名君子,从内到外都始终如一,保持一颗坚贞之心,终会实现个人抱负!我想高适的生平履历也正反映着这个道理。

接下来,我想与大家分享的是他的代表作《燕歌行并序》,从这个诗题,我们可以抓到两个信息:1、这是一首歌行体,2、这首歌行体它是带序的,而根据我们以往的读诗经验,带序的诗,一般都会在序里交代诗的创作背景。此外,我还想提一下诗题中“燕”字的读音如何断的问题,我们知道高适的这首诗是边塞诗从而断它的意义为河北北部,从而可以断它的读音为yān。那么高适的这首边塞诗讲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下面,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读一读,并找出答案。

燕歌行并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并序的翻译—燕歌行(并序)翻译

该图引用自网络

一、诗歌情感内容解读

在序里,诗人交代了这是一首“征戍之事”的唱和诗。整首诗除了序,共有28句,我们可以从诗人叙述这场“征戍之事”的角度将这首诗划分为4个部分:1、前八句——战事已响下榆关,2、中八句——将军轻敌未解围,3、后八句——征人思妇难聚首,4、末四句——血洒沙场作忠魂。

经过对诗的内容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这场战事是悲壮的、惨烈的,也能从中读出诗人对那些至死都无法回到城南爱人身边的战士们的深切悲悯,同时也能读出诗人对此次战事不利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即“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诗人认为是由于将领太过大意轻敌的过失!当战士们在前线与胡虏搏命拼杀时,我方的将领在干什么?“美人帐下犹歌舞”,战事正吃紧,他还有闲情逸致安坐在帐内欣赏歌舞,岂不知,因将领一人的麻痹大意最后会造成多少戍边战士无法回到爱人的身边,最终由“战士”变为“死士”!而如果由“李将军”来率领众将士,或许就少了这些无谓的牺牲!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二、诗歌主题分析

根据上述内容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这首诗其实是一首“讽喻诗”,借由“汉家事”、“汉将”来说“当时事”即大唐当时的边事,以及当时的将领失利事件所带来的惨烈后果。如果那它去对标我们现代的文体,则相当于夹叙夹议类的文体。

我们通过高适的这首边塞代表作,可读出他在诗中所蕴含的那份对戍边战士的深切同情与之前我们所读过的李颀所写的《古从军行》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这两位诗人眼中都满含着悲怆之泪!另外,高适在诗中同时也指出了因将领无能、贪图享乐而致使战事失利,无数战士惨死的结局。所以,这首诗的主题有两个方面:一是为“边防死士”的悲悯,二是对“无能将领”的痛斥!

综上,我们对这位前半生困顿落拓、后半生官运亨通的边塞派大佬高适的边塞诗有了清晰的认识。而有才有为的人留下的诗篇往往题材也较为丰富,这里限于篇幅原因,我想放在下一回来继续分享他的其他题材的诗,以增进对其诗歌风格的了解。希望你也喜欢既感性又理性的边塞派诗人高适。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