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伯克段于鄢比喻什么_郑伯克段于鄢意义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郑伯克段于鄢比喻什么_郑伯克段于鄢意义

诸位好,今天我们所要一起了解的一篇古文就是《郑伯克段于鄢》。

在开始阅读原文之前,大家首先来认识一下

春秋笔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写法,指作者在记述一件事的时候不直接表明自己观点,但暗含自己的倾向。

简单说,就是“”。

郑伯克段于鄢比喻什么_郑伯克段于鄢意义

拿此篇文章来举例。

《郑伯克段于鄢》出自《左氏春秋》,作者左丘明。在此篇文章中,主人公郑伯,即郑庄公,但是作者为何称他为郑伯呢?这里就是左丘明所运用的春秋笔法。

古代的爵位有种:公、侯、伯、子、男

这篇文章里,郑伯的父亲被称郑武公,而郑伯原本该称郑庄公,但是左丘明却把他的爵位给降级了,这就是春秋笔法的具体体现之一,因为左丘明很瞧不起郑伯此人,所以才如此称呼他。《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亦是如此。

好的,今天文学小知识的介绍到此为止,请大家进入原文阅读。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郑伯:因为出生时是倒着生下来的,将母亲姜氏吓到,被厌恶。其为人工于心计,阴险狡诈,老谋深算,虚伪。

共叔段:郑伯的亲弟弟,受母亲姜氏宠爱,野心被郑伯一点点养大。为人贪得无厌,愚昧无知。

姜氏:偏心,愚昧,与小儿子共叔段谋反大儿子郑伯,作内应,最终自食恶果。

颍考叔:善于进言,聪慧,懂得用自己的事例来引入郑伯的话。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到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武姜便请求封给太叔京邑,庄公答应了,让他住在那里,称他为京城太叔。大夫祭仲说:“分封的都城如果城墙超过三百方丈长,那就会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国内最大的城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它的九分之一。京邑的城墙不合法度,非法制所许,恐怕对您有所不利。”庄公说:“姜氏想要这样,我怎能躲开这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还不如早些给他找个地方安置了他,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那尊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做不义的事情,必定会自己垮台,你姑且等着瞧吧。

  没过多久太叔又命令原属郑国西部、北部的边邑既属于自己又属于庄公。公子吕说:“国家不能有两个国君,现在您打算怎么办?您如果打算把郑国交给太叔,那么我就去服侍他;如果不给,那么就请除掉他,不要使民生二心。”庄公说:“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将要遭到灾祸的。”太叔又把两属的边邑改为自己统辖的地方,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说:“可以行动了!土地扩大了,他将得到民心。”庄公说:“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备好兵马战车,将要偷袭郑国。武姜打算开城门作内应。庄公打听到公叔段偷袭的时候,说:“可以出击了!”命令子封率领车二百乘,去讨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于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讨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国。

  《春秋》记载道:“郑伯克段于鄢。”意思是说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说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俩如同两个国君一样争斗,所以用“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是讥讽他对弟弟失教;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是史官下笔有为难之处。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且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到死后埋在地下),不再见面!”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小人有个老娘,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有个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后悔的心情。颍考叔答道:“您担心什么呢?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庄公依了他的话。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诗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从此,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

  君子说:“颍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仅孝顺自己的母亲,而且把这种孝心推广到郑伯身上。《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郑伯面对母亲和弟弟共叔段,前期选择给予他们封地与封号,知晓他们的野心与谋反的行为也选择无视。而后期等到姜氏和共叔段偷袭到城门时才开始讨伐。讨伐成功后流放姜氏和共叔段,一度与姜氏决裂,后采用颍考叔计策又恢复以前的关系(恶劣)。

文章开头便说“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 ”,郑伯从小就被亲生母亲姜氏厌恶,连王位的继承都是想给小儿子共叔段。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是人多多少少都会心生不满。而郑伯也是个工于心计的人,面对被溺爱的弟弟,没有像别的君主那样杀害他,而是捧杀。共叔段和姜氏一次次的贪婪,一次次的得寸进尺,都是郑伯“包容”的结果。

郑伯一直都在纵观全局,共叔段和姜氏的行动全在他掌握之中,他的政治才能与谋略对比一下可以形容成是“降维打击”。共叔段愚昧无知,姜氏偏心,不懂政治偏偏还要做内应,最后败露郑伯也对她说“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意思是说到了黄泉底下也不想看见你。这估计也郑伯当时的气话,但是他对母亲姜氏也绝不会是非常好,毕竟姜氏从小就厌恶他,可想而知她与郑伯的感情也并不是非常好。

可是,为什么后来郑伯又后悔了呢?

担心自己的名声

可能是真的后悔赶走母亲,但根据人物整体形象分析,最大的可能就是担心自己的名声。他作为一国之君,做出该走亲生母亲的这种事情,在当时的社会必定被批判,为了名声,他才会后悔,才会听从颍考叔的计策,挖黄泉水来和母亲相见,请求和好,最后结果也算得上是“皆大欢喜”,其乐也融融,其乐也泄泄。文章的原句“遂为母子如初”难道意味着关系变好吗?如初,如初,郑伯与母亲姜氏的关系最初就是好的吗?想来这也是左丘明的隐晦的说法,他们也只是拉回了各自的颜面而已。

左丘明之所以瞧不起郑伯,一是因为他对弟弟疏于管教;二是因为他对弟弟的捧杀。虽然共叔段贪得无厌,但是在最初也只是一个被溺爱被宠坏的小孩子,及时的纠正是可以改变他的为人的,然而共叔段不像一个弟弟极大部分的原因也是郑伯,可能是出于冷漠,也可能是出于嫉妒,因为母亲姜氏的爱全都给了共叔段而厌恶郑伯;三是因为郑伯的虚伪,借着孝道的名义来挽回自己的名声。

单看《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对于郑伯的评价是负面的。但纵观历史,郑伯其实就是“郑庄公”,帝王家哪个不冷酷,哪个没有手段,郑庄公在这里也许不是一个好哥哥,不是一个好儿子,但是他却一直在彰显他的政治才能,雄才大略,他能听进贤士颍考叔的进言,他从来没有对不起郑国这个国家。历史是最好的证明,郑国在他的治理下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让周王室颜面扫地,成为当时诸侯国中的“小霸”。

看任何一段历史都需要具备辩证的思考,评价一个历史人物不仅仅是集中于一篇文章,一部史书,而是放入整个历史大局中。

人,是复杂的;历史,亦是复杂的。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都有正反两方面。只有辩证思考才能真正的明得失。

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一起探索国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与谋略,共进、共勉。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