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的故事概括-春江花月夜故事发展和背景

首页 > 文化 > 正文

春江花月夜的故事概括-春江花月夜故事发展和背景

一轮明月照万古《春江花月夜》

(中)

黄丰收

春江花月夜的故事概括-春江花月夜故事发展和背景

世界文化有一个说法,轴心时代。人类的思考,根据其方向和借助,形成四大原始文化,源流文化。中国的入世思想,印度的佛教文化,古希腊的真理探求,犹太人的。

还要注意的是作者的时代,由魏晋南北朝转向隋唐盛世。

秦汉是中国思想文化创建到完全形成时期,中国人称为汉族人。魏晋南北朝处于动乱分裂时代,人们的思想意识是及时行乐,张扬自我。隋唐盛世又是大统一的时代,自然人的精神有一种特别的清新创造张扬。

张若虚就处在这样的时代转变时期,他的思想就摆脱不了时代的影响。他现在盛唐的大门口,分明看到了唐朝万紫千红,生机勃勃。所以写出这样的作品。

诗歌的审美规律,悲剧最有力量。唐诗表面上有一种悲伤,但这悲伤是向往理想,努力创造的积极向上的悲伤。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最典型的代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眼泪不是悲伤,而是创造精神的渴盼。

人的思维规律,先概括,后具体,再升华。触景而生情。

这首诗歌的思维过程,站在江边瞭望,就是眼前的景物描写。然后有想法,思考。三点,追问宇宙,离愁,思妇。第三点,对唐朝的向往。

这首诗一开始就仰望天空,想象宇宙,神秘旷远,辽阔无垠,生机勃勃,生发躁动,波澜翻涌,奇光异彩,五彩缤纷。

这首诗,每四句为一章节,共九章,四九三十六句。一章节一转韵。

‘春江海水连海,海上明月共潮生’……

围绕春,江,花,月,夜,来写。突显主体。

注意,这些都是景物,中国很少有为了写景物而写景物的诗歌。诗言志。少了人的情感,人的思想,这些才是是个最重要的核心内容。

没有明着写,反而是突出来写的。让人通过思考而想出来的东西,才是核心。

在诸般静态的自然界中,一轮圆月生腾出来,这本身就是动态的生命,还伴随着晕光,光芒四射,金灿耀目……

仰望宇宙,追寻什么,探索什么?梦想到什么?这其实很人们的文化关注有关,跟我们的思想文化习惯有关。

我们没有走向太空,而是回到了人类本身。

这就是中国人的思维,可能也是我们最失败的地方。但又是我们最深刻,最现实的文化生活。

我们丧失了宇宙,丧失了对宇宙的探索。这是文化的遗憾。

人们的思想智慧没有随之迷失,反而是随着水波把粼粼月光飘向远方,同时,把人的注意力和思想飘向远方,也就是把人的注意力从神性的茫茫宇宙引向人性的世界。这就是借助宇宙的神秘震撼,唤醒沉睡的人们,然后又只给他们探索和思考的方向。

思维关注点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纵横捭阖,大笔一挥,横空万里。转向人间,轻吟低唱,曼语缠绵。

‘江流婉转绕芳甸……’,四个字,就是良辰美景。

神性的宇宙和人性的现实,像一对迷醉的恋人,静谧而又热烈的依偎在一起了,多么惬意的疲倦,多么深情地相知,多么和谐的相依。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悲伤的情怀。这月写的最为独特,首先它是挣脱出来的,它是从六朝的闺房,胭脂里挣脱出来的,它是从缠绵的梦里,从迷离的酒中,从酒酣耳热的丝竹里……挣脱出来的,历史开始清醒了,开始疑惑和探问了,不是仅仅停足于宇宙外观的审美,更要从历史的角度深入探索宇宙的本质。

‘江畔何年初见人……’

屈原的《天问》显示的是先秦理性精神的萌芽,李白的问月是盛唐精神睥睨一切凌驾宇宙的气概的体现,苏轼问月是精神高度发达的宋朝人对人生缺憾认命的深深的痛悼,那么,张若虚的问月,明显是一种转化,是从魏晋南北朝及隋朝短暂混乱,无序无主,到初唐走向封建繁盛的先声。最能特别体现的是,宇宙的胸怀,和视野的宽阔而表现出来的大气。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