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伶传原文及翻译注释—马伶传注音版

首页 > 文化 > 正文

马伶传原文及翻译注释—马伶传注音版

马伶,是金陵梨园戏班中一个演戏的伶人。金陵本是明朝的留都,国家设置的六部、百官都还在,当时又逢太平盛世,人们很容易追求享乐。那个时候,走访、浏览桃叶渡和雨花台的人们多极了,士子民女老老少少摩肩接踵,非常繁华。戏班当中比较有名的大约有几十个,这其中最著名的两个,是兴化班和华林班。

有一天,一位来自新安的商人,邀请兴化班和华林班一起,为自己举办一场大堂会。新安客商遍请金陵的高官贵客文人雅士,以及艳丽的美姬和娴静的淑女,这些人全都受邀来观赏这台大戏。兴化班在东市前排开阵势,华林班在西市前摆好戏台,对台戏开场,两边都演同一个节目:《鸣凤记》——脍炙人口的椒山先生斗严嵩的故事。不知不觉,戏演到了一半,两台戏都曲调精妙、节奏准确,演员的表演都很精彩。当演到严相国反对收复河套的情节时,西边戏台扮演宰相严嵩的是李伶,东边出场的的则是马伶。这个时候,原本座在戏场中央,一会儿看看西边道一声“好”一会儿看看东边喝一声“彩”的客人们,纷纷看向西边赞叹不绝,有的客人看得兴致高涨还大声侍者拿酒来,还有的客人干脆把坐椅移到靠近西边戏台的地方,手不再转向东边去看了。没过多久,大家都反椅子移得离西戏台更近,东戏台也已经演不下去了。问戏班停演的原因,原来是马伶因为自己演技不如李伶,感觉羞耻,已经换下戏服逃走了。

马伶是金陵的伶人中擅长唱戏的演员。马伶走了以后,兴化班不愿意用别的演员代替他,竟然就不再开台演戏了,这就只剩华林班独占一方了。马伶离开了大约有三年,又回到了金陵。他通知了所有以前一同搭戏的演员,说我马伶又回来了,请再来与我一同演戏吧。又去对新安商人说:请为我再开一次堂会,还请上次的那些宾客,我希望能再与华林班同场再演一次《鸣凤记》,为您位奉献一日的欢乐。新安商人很痛快地答应了,谁会不期待再一次观赏高水平而又激烈地同场竞技呢。于是很快就安排好了。到了开演的这一天,一切都与上次一样,宾客落座铜锣鸣响,一出大戏又开场了。于是,如同上次,又演到了严嵩相国的戏份儿,马伶撩袍迈步一出场,神形便与上次判若两严嵩,那真是宛如真惟中、赛过真介溪简直就是严老大人亲临了。这个时候,李伶突然失了声,唱腔无法唱出口了,他匍匐着到近前来,对着马伶拜称为师而自己为弟子。由打这一天开始,兴化班的声名那是远远超过华林班了。那一天晚上散了戏之后,华林班的一些人过来探班马伶,问他:“您当初曾经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但是那时候演技还是不能达到李伶的水平。李伶扮演的严相国,原本已经达到极致的水准,您如今的演技却又比李伶高得多了,那么请问您又是从哪一位高人那里得到传授了有了这么出神入化的演技的呢?”马伶说:“是的,全天下的伶人演严相国都没有能超过李伶的,李伶当然也不愿意把自己技艺教授给我。我曾听人说当今的相国昆山顾秉谦是和严相国完全一样的人。于是,我就前往京师,求人获得了为顾相国做随从仆役的差使,每天随侍在顾大人身边,仔细观察顾相国在朝堂上的言谈举止,这件差使我做了三年,久而久之就学会了顾相国的语调神态行动作派。这就是我学艺的方法。”华林班的人听完这番话后就一一拜谢马伶然后离开了。

马伶,姓马名锦,字云将,因为他的祖上是从西域来的,当时的还称呼他为马茴茴。

侯方域说:马伶这种自学偷师的方式真是奇了!他因为觉得李伶的演技已经绝了,自己没有办法得到这样的技艺,就去侍奉顾昆山,见到了顾昆山就如同见到了严分宜,这就如同让严分宜来教授如何扮演严分宜,这样学得了演技怎么能不精呢!唉呀!马伶以技不如人为耻,愤然出走数千里去京师,做三年的仆役,倘若三年没有学成,就会继续当仆役更长时间,不得不归。他学艺的意志如此坚定,那么他如今的演技是否精湛已经完全不需要置疑了。

---------------

浮沉汉祚终刘表,伯仲周郎是吕蒙。

中国名剧《桃花扇》的主角,少年英才侯方域、明末清流侯朝宗,讲故事的水平端的是十分了得。一篇伶人传记《马伶传》,刻画了伶人追求艺术的执著,貌似颂扬椒山先生杨继盛、讥讽“庸尘无耻”顾秉谦与奸相严嵩一般无二,实际上对屡屡陷害侯朝宗与李香君的阮大铖等趋炎附势背信弃义之徒的鞭挞意味也很深。

文章自古销兵后,冠冕还从正朔来。

《复多尔衮书》是否为侯方域所做,多有可疑,也许是史可法座下幕僚集体创作。

嵇康辞吏非关懒,张翰思乡不为秋。

最是月明照颜色,平芜烟雨使人愁。

在时代的背景下,双双早亡的侯李二人的故事,终究是个悲剧。

壮悔堂其悔之壮,可叹。

马伶传原文及翻译注释—马伶传注音版

《马伶传》 作者:侯方域,明末清初散文家,明末四公子之一。

原文:(略)

注:(略)

马伶其人其事应属艺术创作,伶人艰苦学艺可能有迹可循,故事演绎色彩还是极浓,讽刺鞭挞的主旨十分清晰,用各类体裁委婉表达不能直抒的胸臆,一直都是文人所擅长的。

---------------

【小知识】

一、明末四公子:

1.冒襄冒辟疆,号巢民。江南如皋人,明副贡生。入清,以友朋文酒为乐,所居水绘园为当时名园。

2.侯方域,字朝宗,河南商丘人。南明弘光时,因不受阮大铖笼络,险遭迫害,夜走依总兵官高杰,曾入史可法幕。入清,应顺治八年乡试,中副榜。与魏禧、汪琬号清初三家。

3.方以智,字密之,号鹿起,江南桐城人。入清为僧,名大智,字无可,别号有药枕、弘智、愚者大师等。少为复社名士。明崇祯十三年进士,官检讨。弘光时为马士英、阮大铖中伤,逃往南海,以卖药自给。永历时任左中允,遭诬劾。清兵入粤后,在梧州出家。学问广博,于礼乐律数声音文字书画药卜,无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学和哲学,重视“质测”,意即实验。与利玛窦交往甚密,通晓当时西方科学知识,对神学多所批评。

4.陈贞慧,字定生,江南宜兴人,诋斥阮大铖。弘光时,被马士英、阮大铖陷害下狱。明亡,隐居山中,不入城市十余年而卒。

二、秦淮八艳

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柳如是、陈圆圆。

世人皆知“冲冠一怒为红颜”的陈圆圆,以及桃花点点血染扇、坚贞不屈李香君,我独对董小苑印象深,是因为年少时看过夏梦版电影《董小宛》。董小宛曲折命运和李香君类似,被误指为董鄂妃就纯粹是民间离奇想象的牵强附会。夏梦这样的才是我心目中的神仙姐姐。那时候最爱看的还有《抢新郎》。

---------------

【侯方域小故事】

1.葫芦诗戏葫芦僧

侯方域自幼颖异过人,是公认的小才子。8岁的时候,有一天他逃学跑到一座庙里玩,有几个在葫芦架下乘凉的和尚,发现了这个小孩,想要戏弄他,就拦住小侯不做诗不让离开。小小年纪的侯方域见状并不慌张,也没有推说不会,瞟了一眼旁边地里种的葫芦,又看了看和尚的光头,诗当即张口就来:“葫芦架上葫芦藤,葫芦架下葫芦明。葫芦碰着葫芦头,葫芦不疼葫芦疼。”念完诗就马上离开了(说好的做出了诗就让离开嘛),过了一会儿和尚们才明白过来一群成年人被小孩子“戏弄”了,聪明伶俐小天才早跑没影儿了。

2.过目不忘一神童

侯方域少年时曾奉父命去江南买书,买到了整整一船的书。回来的路上,闲着也闲着,他就每天坐在船头看书,看完一本扔一本,回程还没到一半呢,书已经快被他扔干净了。撑船的人越看越纳闷,忍不住问他:公子回去要如何向家中交代?侯方域拍了拍肚子,说,书全都装在这里了。果然,他到了家以后,这所看过了的全都一本一本的写出,一字不差。

能过目不忘之人其实阅读速度并不慢,一目十行之外,应该是有特殊的记忆方法,还有一种人是能通过眼睛将看到的东西以图像的形式“装”进大脑中,这种例子也有,不过这种能力超长的人并不太多,普通人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看好了,我这种学渣以前除了吃饭和睡觉一直看的情况下也只能在1-2天内看一部比较厚的书,这还是在兴趣的驱使之下。平庸如我辈,有书看已经很高兴了。感谢平安盛世。

3.少年英才诗品高

十五岁做诗《苍鹰》

斜日催寒树,苍鹰独野征。

飞扬愁岁暮,迟顿为毛轻。

自具风霜气,终非燕雀情。

去来须任意,湖海尚孤清。

4.《屯田奏议》治国策

十七岁代父草拟《屯田奏议》,提对策措施达万言之巨。其时明朝国势已危如累卵,屯田之策虽高,无力实行,也便无人理会了。

5.乡试不第创“雪苑”

崇祯十一年乡试,著名才子侯朝宗策论直指“今上”崇祯失察:“积疑人之心,天下岂复有可信者哉?”直陈崇祯中反间计杀袁崇焕为大过。侯之策论本为第三,却因内容触犯时忌,主考为保全侯的性命而摈,所谓“千载一辙,良可叹也。”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