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解析-采菊东篱悠然见南山解析表现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01
晋朝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王朝,除了时间短,最重要的特征是战乱不断,自晋朝成立以来就没有停止过。
当时最主要事件有“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等等。虽说统一了三国,建立了晋朝,但是混战程度比三国时期更加的动荡不堪。
然而在这个短暂而且动荡的王朝,涌现出的著名的诗人有很多。最著名的要数陶渊明。
我们所熟悉的代表作有《桃花源记》,这描述了一个人与人之间没有争斗,相互尊重的世外桃源。
可见,他非常向往桃花源里人们的生活状态,从而侧面反映出他对现实生活中的厌烦,对当时社会腐败的厌恶。
也反映出了当时社会政治制度黑暗、遭受排挤的无奈,对黑暗的官场厌烦的情绪。
02
陶渊明为人正直有气节,有着救济苍生的宏伟志向,然而当他走上仕途,很快便发觉出当时官场的黑暗。
于是他在仕途的路上跌跌撞撞,因为太过于正直。不愿与官场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所以他总是被贬官。
直到无官可贬,没有地方去,只能回家种田。这样的仕途命运,他走过三次。
被贬官贬至平民,而后又被启用了。
可见陶渊明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不然官场上的人,不会用一个没有才华而且还不合群的人。
他是一个实干家,埋头干工作他是一把好手。但是他在官场中人缘很差,而且是不招领导喜欢的那种员工。
我们在职场中一定要注重情商的培养,不仅智商要高,情商也是一件很重要的职场技能。
为避免遇到像陶渊明这样的职场境况,应学会做到宽以待人、外圆内方。处境就不会像陶渊明一样糟糕。
不然的话,就会处处碰壁,什么远大理想,济世救民想都别想,连自己都救不了。
03
陶渊明在官场上被贬官回家两次后,也未能及时反省自己的缺点,第三次在朋友的劝说下,最后一次返回仕途。
这一次,在职才刚刚三个月的时间,正好碰上一位上司到陶渊明任职的地方检察公务。
这个上司是个十恶不赦的贪官,经常打着检察公务的名义进行索贿,如果不对他进行贿赂,就会被栽赃陷害。
陶渊明最痛恨这样的官场作风,于是在接受检察的时候,不但没有对其进行贿赂,反而当着这位上司的面辞官,于是被陷害。
他带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毅然决然的第三次离开了官场。
凡事事不过三,他已经是第三次辞官。可见对官场的厌烦已经达到顶点,对官场的昏暗已经忍无可忍了。
他正直的气节,值得我们钦佩。
但是,他经过挫折后没有反省过自己的缺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仕途不顺的症结,依然是我行我素。
所以,他带着厌烦的态度离开了。他的厌恶来自他对官场的看法,认为官场是昏暗的,只有他是光明的,所以他带着刚正的气节离开了官场。
只留下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佳话,自此过上了贫困的隐居生活。
04
第三次辞官回家后,他便隐居起来,自此过上了悠闲的田园生活,再也没有返回仕途。
然而,他的生活,真的像诗句所描述的那样悠闲洒脱吗?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想法,当然是希望这位刚正不阿的伟大诗人拥有最理想的、闲云般的生活。
所以,当我们读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千古绝句的时候,感觉他是那样的洒脱与悠闲。并给予诗句很高的赞誉。
但是事实上,他辞官后,过上了贫困潦倒的生活。他的诗句中表现出的,往往是愤恨、焦虑的情绪。
这首诗本来想表现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却恰恰暴露了他的内心,他想向后人说明什么?
“我虽然不当官,但是我过得很悠闲自得,请大家放心。”
每个人都想生活在桃花源里,都想过着悠闲自得的生活。但是,那样的生活真的存在吗?那样的生活只存在我们的心里面。
当遭遇挫折或者失败,不能一味地抱怨或者逃避;应当学会换一种心态,看这个世界。
努力发现世界阳光的一面,那么你便生活在“桃花园”里,永远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与朋友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