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谁无过的后两句是什么(人谁无过的下两句)

首页 > 文化 > 正文

人谁无过的后两句是什么(人谁无过的下两句)

人谁无过的后两句是什么(人谁无过的下两句)

有一次孔子带领着自己的几个学生出外郊游,坐着马车有马夫赶着马行驶在田间地头上的时候,这马脱缰跑了,跑到这个地里头啃食庄稼。当地的农夫一生气,就把马没收了。

孔子一看这个事儿,这马上让人没收了,咱得把马要回来。

孔子的学生叫子贡,自告奋勇说夫子我去要他,他说这子贡是谁呢?孔门七十二弦之一,复姓、端木、单字、名次,字叫子贡,是一位舌辩之士,口才最好,子贡下车去要马,到了这个农夫金钱,十分谦卑的说了好多好多的好话,而这农夫连理都不理他,这马就是不还,最后没办法,职工回来了回来,孔夫子问马要的怎么样?子贡说,学生不才,这马没要回来。孔夫子说子贡,你刚才要马的经过我都看见了,你所说的那些大道理,你作为一个农夫说,就好比以太老想野兽,以九勺乐非苗也。

说这什么意思?以太老想野兽,古代君主祭天祭地用的三生祭品就是猪牛羊肉,这叫太牢。你拿这个三生祭品是祭拜天地的,你要给野兽给豺狼虎豹吃,那就糟践了。

酒勺是一种宫廷音乐,传说是大顺王过韶山时所创,孔子听这个音乐,三月不食肉味,三个月就不想吃肉了。可是你拿这样的音乐,你却让乌鸦麻雀听,他根本就听不懂。所以这意思就是说子贡你刚才说的那些话跟农夫讲,那就是对牛弹琴。子宫一听,多谢夫子教诲,可是咱马怎么办?我都要不回来,我这舌辩知识口才最棒。

夫子说,你一边歇会儿,扭头对赶马的马夫说,劳您驾。您去要一趟去。马夫一听兴高采烈得了。附子爷,您请好吧?这马夫就去了,到农夫跟前就说了两句话,就把这马要回来了。怎么说的?马夫跟这农夫说,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游,咱俩要相隔十万八千里,谁也碰不上谁,那没今儿这事儿,咱俩正好在这相遇,我的马正走在你的地里,比如说他饿了,他能不吃你的庄稼吗?

这农夫一听。

这有道理。那得了。既然如此,那我把马还给你。这事解决了。有人就说了,这马夫既然能把马要回来,那孔夫子干嘛不直接派马夫去,还得派子贡去一趟,还弄一烧鸡大窝脖,实际上孔子也有他的用心,子贡自告奋勇,你要是不让他去,那是打击他的积极性,让他去受一次教训,让他明白一个道理,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人就得找什么人,他是什么人,就得说什么话,可是话又说回来了,马夫的话虽然有理,你让子贡原封不动去跟农夫说照样是不成。为什么?子贡那是因为高级知识分子,他的形象气质做派与农夫之间他有差距。同样的话,从子贡嘴里说出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这农夫照样接受不了。

所以孔子才要既让子贡受一次教训,又让马夫再去能把这马要回来,这就是孔圣人通达人情,能够因材施教的原因所在。

孔圣人门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各有所长,这也是有原因的。所以说人各有才,不要统一化、标准化。如果拿制度来束缚人,用资格来限制人,就希望每个人都能兼有所长,什么都会,这个社会就很难发展了。

所谓治无常局,这个世界千变万化,没有说同样的办法能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是不可能的,也完全的没有规律可循,所以说上至无心而合,这个办法不是想出来的,更多的是灵光的乍现,而且并不是说尚志一定是上上之人才能有。

有时候这种大智慧往往体现在很平常的人当中,体现在很平常的事情上。而且这种大智慧往往一开始出人意料,让人琢磨不透,看不明白,但是他真有用。

备案号:赣ICP备2022005379号
华网(http://www.hbsztv.com) 版权所有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

QQ:51985809邮箱:5198580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