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楼台烟雨中南京哪里;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
我喜欢这个名字:无想山。
无想,无和想,即使没有,还是想念。这座山的名字真的是高深而又寓意深刻。
去过五岳的黄山、泰山等等,还去许多禅宗和道观,许多关于山的记忆在一路的山水一路流云中,将贪婪的思想和眼中匆匆掠去,留下的无非就是念想和空无。当你去过了无想山之后,就是这样:念想和空无。
在这个特有的春天,如果去静静的徜徉一次无想山,穿行在莽莽群山之中,伫立于巍峨的山巅。
身,向着一个陌生的地方前行;眼,掠过的是异地的风情;余下的,就是,心中的无与想念的,山。
就这样静静地游走在无想山里,忽然有一种禅的情绪,还有一种想念的滋味儿。
念想的着她,念想着家,念想着家乡。
不是此次才有,只是独自在外的思绪更浓。尽管大江南北的名山大川留下我许多的足印,一个地方,一处风景;一处风景,一份难忘的记忆,可是再美的风景,也不能让我的心沉醉其中。
行走在异乡的土地上,目睹那别样的风情和山水,总是唤醒我对家乡最深沉的爱恋,勾起我对家乡最刻骨的思念。
于是,就在大雄宝殿前坐了下来——静静的寺院,除了僧人,就是我了——还有青铜宝鼎、佛像雕塑,还有,这满山的云雾与绿树。于是,放下,不想,不恨,不谈。
静静地思量无想禅寺前的 “无想”二字,这是谁想出来的,我还没有找到原始出处。但看到寺内一些楹联也在“无想”二字上进一步展开想象,“无想才知无想乐;禅思方悟禅思苦”。
其实,这对联不合联律,或为“诳语”。
无想山虽然没有名山的巍峨,放眼望去,却群峰,如脊梁,铁骨铮铮,傲然屹立于溧水大地;连绵的山峦,云雨间似舞动的裙罗,将柔美凝固于天际。
的确,无想山算不得名山,只要眼波流转处,座座青峰,朵朵鲜花,柔和了山的棱角,妩媚了山的俊容,尤其是那浓淡渐变的绿意,将春的娇俏,演绎在心也就柔柔的了。
无想山仅有山还是不够的,还得有水。无想山的水,令我倾心。
在山的顶端,有一泓清池,那是负有盛名的“天池”。水,绕山;山,抱水,山水相依,必定生云;云起处,有风过。那其中的美感、意韵与情味,只有身在其中,方能体会。
有山,有水,自然有寺。
无想山,无想寺,“无想”二字极具禅意,激起了我的兴趣。无想寺是杜牧《江南春》中写到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的名寺。南朝皇帝由于提倡佛教而大造寺庙,一时间寺院林立,遍布都城(今南京)周边。
韩熙载死后不久,南唐小朝廷也灭亡了。无想寺后来也与“四百八十寺”一同毁于清朝太平天国的战火。
有趣的是无想山有两个无想寺。
山脚下有一座大雄宝殿,是新无想寺,门额高悬“无想禅寺”四个鎏金大字,门边有两幅红底金字的对联,内联为“万法本空有,世事终无想。”外联写“无想才知无想乐,禅思方悟禅思苦。”
万法皆空,无想才是最高境界。 “无想”当指无念,没有杂念。
无想者,不想不该想的事,并非一无所想。
钟声悠悠,没有打乱我的思绪,无想山,是一个让人心无杂念的世外桃源,也是一个适于静心修性的佛门净地。
无想与有想,不舍与放下,答案自在各人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