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大医精诚》,孙思邈大医精诚医训
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凝聚文化自信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保护、传承与发展工作,我国中医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本期“团结读书会”策划选取体现中医药文化价值理念的经典篇章《大医精诚》,邀请专家予以解读,组织民革支部参与共读,敬请关注。
大医精诚(节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乎!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其虻虫、水蛭之属,市有先死者,则市而用之,不在此例。只如鸡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处,不得已隐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为大哲,亦所不及也。其有患疮痍、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夫大医之体,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虽曰病宜速救,要须临事不惑,唯当审谛覃思,不得于性命之上,率而自逞俊快,邀射名誉,甚不仁矣!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醽醁兼陈,看有若无。所以尔者,夫一人向隅,满堂不乐,而况病人苦楚,不离斯须,而医者安然欢娱,傲然自得,兹乃人神之所共耻,至人之所不为。斯盖医之本意也。
侯如艳,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医药文物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青年委员,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葛洪分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博物馆工作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评审专家。
《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医家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卷一,文章论述了有关医德修养的两个问题:一是“精”,即精湛的医术;二是“诚”,即高尚的医德。文章对医生的劝慰和要求言辞恳切,体现了中医对医道精微、心怀至诚、言行诚谨的追求,是中华民族高尚道德情操和卓越文明智慧在中医药中的集中体现,是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生命观
孙思邈秉承《黄帝内经》“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的“人贵论”思想,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并将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备急千金药方》。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孙思邈秉承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理念,“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健康所系,性命相托,面对病患,孙思邈满怀凄怜忧恤,没有丝毫厌恶排斥。孙思邈不惧感染,曾治疗600多例麻风病人,并将重病患者带入太白山中调理养护。90岁高龄的孙思邈在光德坊尽心竭力安慰和诊治患有麻风病的年轻诗人卢照邻的事迹,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
孙思邈在文中提到要“华夷愚智,普同一等”,体现了孔子“天下大同”的理想。唐代繁荣的中外医学交流使孙思邈开阔了眼界,“人命至重,有贵千金”的生命观促使他摒弃民族和种族偏见,增加了其医学思想走向世界的因子。
两千多年来,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从未停止。截至2021年4月,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与43个外国政府、地区和国际组织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中国已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70多个国家派遣了医疗队,每个医疗队几乎都有中医药人员,占医务人员总数的10%。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维护世界人民的健康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医道精微,精勤不倦”的求学观
精湛的医术是治病救人的前提,因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先从医术谈起,并把精进医术作为提升医德的基础。文中从三个层次论述:一是医道精微。他认为医学是一门至精至微的学问,疾病状况纷繁复杂,医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如果用最粗浅的思考去探求最高深的医学,是非常危险的事情,“惟用心精微者,始可与言于兹矣”。二是学医必须精勤不倦。正是因为医学玄妙深奥,“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医者必须做到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孙思邈指出,要做一名苍生大医,除了必须熟悉《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针灸甲乙经》等医学经典外,还须学习《老子》《庄子》《周易》等。孙思邈酷爱学习,直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为后世医家树立了良好的典范。三是行医时要精益求精,精准施治。诊察疾病时,要“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要用心、全面、细致地观察病患,精细辨证,精准施治。
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但是中医人勤勉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1958年,毛泽东主席对卫生部党组《关于西医学中医离职班情况成绩和经验给党中央的报告》作了重要批示,指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传承精华,中医药发展才能源远流长;守正创新,中医药发展才会清流激荡。
在党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取得了丰硕成果。以中医药广泛参与新冠肺炎治疗为例,2020年伊始,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首批援鄂国家中医医疗队领队黄璐琦院士深入一线,组织专家以临床为基础全面布局科研方案,筛选有效中药方剂,优化中医临床诊疗方案。经过日夜奋战,黄院士及其科研团队成功筛选出“三药三方”,有效降低了新冠肺炎的发病率、转重率、病亡率,提高了治愈率,加快了恢复期康复,成为抗疫“中国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中医药人的努力,使古方变新药,使中医药瑰宝重新焕发生机和光彩。
“普救含灵,心怀至诚”的仁爱观
医乃仁术,医者仁心。“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是医者对自身的要求。“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孟子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怀有仁爱之心,把病人当做亲人,对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才能心底无私,一心赴救,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正是对病患心怀至诚,孙思邈成为一位深受百姓尊敬和爱戴的大医,被后世尊为“药王”。在孙思邈的故乡陕西铜川,当地人民将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建庙塑像以兹纪念。全国各地都建有规模不等的药王庙,药王信仰绵延不绝,寄托了药王护佑苍生的职业理想和人民祈求身心健康的美好夙愿。在中医发展的浩瀚长河中,还涌现出了无数怀有仁爱之心的苍生大医。无论是杏林春暖、橘井泉香、悬壶济世、妙手回春的中医典故,还是扁鹊、张仲景、华佗、葛洪、唐慎微、李时珍、叶天士等名医名家,都留下了许多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其蔓延速度之快和危害程度之高令人担忧。2020年1月27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临危受命,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奔赴一线参与新冠肺炎救治。由于长期高负荷工作,张伯礼院士胆囊炎发作,腹痛难忍,中央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治疗。在接受了胆囊摘除手术后,张伯礼的双腿又出现血栓,必须卧床休息。下不了地,就一只胳膊输液,一只手通过电话视频指挥一线抗疫,推动中医药在防治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作用。这位72岁的古稀老人,在国家有难之际宁负自己,不负人民。
“言行诚谨,不慕名利”的风尚观
《大医精诚》对医生的行为礼仪提出了要求。一是大医之体,要高度自律,举止端庄,保持美好的仪态。诊病时,“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即面对病患和家属,做到清心凝神,严肃庄重,光明磊落。即使在陈设华丽、音韵缭绕、美酒佳肴的环境下,也不能左顾右盼。面对病人的痛苦,不应安然欢愉,傲然自得,思想意识要高度自律,时时保持正念。二是为医之法,要谦虚矜持,谈吐得体,树立良好的形象。“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也不能妄议他人,诋毁同行,更不能因为偶然治愈疾病就洋洋自得,卖弄炫耀,这是行医之人最忌讳之处。三是要淡泊名利,保持无欲无求的心态。切不可“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只有不谋私利,不图钱财,志存救济,才能得到人民的尊重和爱戴。孙思邈20岁即在家乡行医,由于医术高明,很快声名鹊起,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都曾征召他入朝为官,但均被婉言辞谢。孙思邈长期隐居在药王山和太白山,悠游林泉,行医采药,著书立说,成为一名普救众生的民间医生。
“大医精诚”,寄托了以孙思邈为代表的中国医家对医生职业素养的认知和理解,成为他们永恒不变的初心使命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为医的道路上,每一位中医人都要心怀对祖先的敬畏,以“胆大、心细、行方、智圆”的孙思邈为榜样,向着“大医精诚”的目标努力,将中医药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发扬光大、惠及后世。
民革天津南开区委会医卫支部主委 齐夏
中华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智慧。《大医精诚》出自唐代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是中医学典籍中论述医德的一篇极为重要的文献,为习医者所必读。
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是古老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别样青春的关键所在,也是我们在新时代推动祖国各项事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举措。
支部党员参与核酸检测工作
【民革天津南开区委会医卫支部】
支部在民革天津市委会和民革南开区委会的领导、指导和关心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开展“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作前进”主题教育,坚持议大事、献良策、谋发展、促和谐的工作思路,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发挥统一战线优势。
支部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多党合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的意见》,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新突破。支部定期召开班子会议,商榷支部活动和工作计划,秉承“强基础、补短板、出亮点”的支部规范化建设理念,多次召开班子扩大会议,就如何争创示范支部进行讨论。
支部始终把做好社会服务作为常态化工作,坚持以服务为目的、以奉献为原则,持续开展义诊活动,与南开区王顶堤街金厦里、迎水东里及水上公园街复康里等三个社区居委会签订社区共建协议。本着同创共建、和谐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服务双向、互助互建的原则,以社区作为志愿服务基地,发挥各自优势共建,定期开展医疗健康、帮扶困难群众等活动。
疫情期间,支部的党员们始终以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挺身而出,不畏风险、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医护人员的医者仁心和医德本色。
支部党员杨冰:
《大医精诚》是奠定中国医学基础的经典文献,亦是济世安民的哲学经典文献。阅读《大医精诚》,不觉茅塞顿开。
《大医精诚》中关于道德的阐述,令我感触颇深。作者孙思邈要求医者对待病人,要有“仁心”,要有同理之心,以“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要有感同身受的怜悯之心,要有对病患的爱心。《大医精诚》阐述了中国古代医护行业的执业道德规范,也因此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
所谓“大医”,首先要有“大医之心”,心怀病人,处处为病人着想。《大医精诚》的核心是强调“德”的重要性。从医,先要学会做人,各行各业也是如此,只有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坚定为人民服务的信念,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我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只有舍弃自私自利的“小我”,才能成就兴邦为民的“大我”,人生才能在祖国新时代的滚滚洪流中,激起美丽的浪花,创造人生的辉煌,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支部党员刘铁妹:
读罢《大医精诚》,思索良多。我从医已久,很惭愧至今才读此文,大受震撼。原来对于“如何成为好医护”这个困扰医者的问题,孙思邈早在1000多年前就给出了标准答案——“大医精诚”。
悬壶济世、行医救人是自己曾经非常纯粹的理想,随着时间流逝,初心趋于平淡,甚至考虑过放弃,毕竟学医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而医患关系在当今社会的某些时刻又比较严峻。读完《大医精诚》,我豁然开朗,坚定相信自己选择的职业无比伟大,真诚待人,坦然处之,认清自我,奉献社会。
“大医精诚”,对于“精”字,我的理解是要精通医术,学无止境;对于“诚”字,我的理解是要真诚待人,诚心做事。
身为医护工作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有好的医德医风,有超脱之心,不为名利所累。在临床中,要时时刻刻理解患者,具有同理心,正所谓“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以来人之苦视为自己之苦,以来人之念视为自己之念。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会继续勤勤恳恳,不忘初心。
支部党员尹畅:
拜读《大医精诚》令我受益匪浅,孙思邈为天下医者树立了行医前先做人的标尺,丈量的是医者仁心。
全文主要强调了两个观点:第一,学艺要精;第二,行医要诚。这让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精诚”二字鞭策的不仅仅是医者,更是对千万行从业者的提醒,从孩童到老叟,无一不应秉承这样的初心,这份初心也定能够开山劈石。青少年时期即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在学习过程中才能稳扎稳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特别对于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而言,有了专业知识的武装,走上工作岗位后才能对自己面对的问题开展“望闻问切”。
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始终要有心系人民的初心,明确“以人为本”才是一切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所在,要像孙思邈说的那样,“不得恃己所长,专心经略财物,但作救苦之心”,时刻想人民所想、思人民所思。
我作为一名公共服务行业的从业者,深感一份工作不该被单纯的物化,而是应该从心底把它看成一份给予别人帮助与力量并以此来衡量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全力以赴,使自己的工作成为一份有益于人民、有益于人生的事业。